"燕燕于飞":燕子展开翅膀飞,
# 燕燕:即燕子。
"差池其羽":翅膀展开不整齐。
# 差池其羽:义同“参差”,形容燕子张舒其尾翼。
"之子于归":这个妇人要大归,
"远送于野":远远送她到郊区。
"瞻望弗及":睁眼望她望不见,
# 弗:不能。,瞻:往前看。
"泣涕如雨":哭泣眼泪落如雨。
"燕燕于飞":燕子展开翅膀飞,
"颉之颃之":忽上忽下望见它。
# 颃:鸟向下飞。,颉:鸟向上飞。
"之子于归":这个妇人要大归,
"远于将之":远远出来往送她。
# 将:送。
"瞻望弗及":睁眼望她望不见,
"伫立以泣":久立哭泣想着她。
# 伫:久立等待。
"燕燕于飞":燕子展开翅膀飞,
"下上其音":下下上上发呢喃。
"之子于归":这个妇人要大归,
"远送于南":远远送她去向南。
"瞻望弗及":睁眼望她望不见,
"实劳我心":实在劳我心不安。
"仲氏任只":仲氏诚实又可信,
# 只:语助词。,任:信任。,氏:姓氏。,仲:兄弟或姐妹中排行第二者。指二妹。
"其心塞渊":心胸开朗能容忍。
# 塞渊:笃厚诚实,见识深远。
"终温且惠":性格温柔又和顺,
# 惠:和顺。,且:又。,终:既。
"淑慎其身":行为善良又谨慎。
# 慎:谨慎。,淑:善良。
"先君之思":常说别忘先君爱,
# 先君:已故的国君。
"以勖寡人":他的劝勉记在心。
# 寡人:寡德之人,国君对自己的谦称。,勖:勉励。一作“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送别的诗歌,通过含蓄深婉的抒情笔调,将离别的沉痛与对德行的礼赞完美融合,达到了“其情也哀,其辞也婉”的艺术境界,情感深挚婉约,语意凝重悲怆,描写人物栩栩如生,敬意油然而生。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乐景衬哀情,“燕燕于飞”,燕子自由飞翔的欢快,反衬出送别时的哀伤,生动展现了送别时的深情。比兴:开篇“燕燕于飞”描绘燕子飞翔的轻盈姿态,自然过渡到“之子于归”的送别场景,以燕子起兴引出离别之情。
3. 分段赏析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开篇即以叠字“燕燕”起兴,这种亲昵的称呼饱含深情。郑玄在《郑笺》中精辟指出:“差池其羽”描绘燕子舒展尾翼的姿态,实则暗喻戴妫临行前整理衣冠的庄重仪态。在政治环境极其严峻的背景下,戴妫仍能保持如此从容不迫的气度,其性格之坚韧可见一斑。“之子于归,远送于野”一句中,“之子”特指戴妫。《毛传》注解“归”为“归宗”,即返回母国,并强调“远送过礼”的特殊性。戴妫因丧夫失子而被迫归国,此去恐难再返,其心境之沉痛不言而喻。郑玄进一步阐释:“妇人之礼,送迎不出门”,而庄姜破例远送至郊野,既是为“舒己愤”,更是为“尽己情”。唯有理解二人共同的悲愤与深厚情谊,方能体会“远送于野”这一逾礼之举所蕴含的非凡意义。“瞻望弗及,泣涕如雨”将离别之情推向高潮。当戴妫的身影最终消失在视野之外,庄姜的悲痛如决堤之水,“泣涕如雨”四字将永诀之痛刻画得淋漓尽致。全章六句采用“两句一节”的结构,虽时空跳跃却意脉相连。孔颖达《孔疏》准确划分出“将行—在路—诀别”三个情感递进的阶段,后两章通过复沓手法对此情感进行深化与升华。“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一句中,诗人以燕子上下翻飞的生动姿态,暗含深刻的情感隐喻。《郑笺》精妙地指出:“颉颃”之态象征着戴妫临行时“出入前却”的徘徊心境。卫国作为戴妫夫家所在,既是她丧夫失子之地,也是她生活多年的第二故乡。面对永别,诗中“颉之颃之”的燕子形象,既描摹出戴妫临行前“低徊返顾”的不舍情态,更刻画出其性情之真挚深沉。“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四句,通过复沓手法强化了送别场景的感染力。庄姜违礼远送的行为,既展现了二人情谊之深厚,也暗示着政治压迫下的共同悲愤。诗人以“瞻望弗及”的视觉消逝为转折,将庄姜“伫立以泣”的静态形象与燕子“颉之颃之”的动态画面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动—静”的艺术转换,既延长了送别的时间维度,又通过“伫立之久”折射出“悲伤之深”的情感强度,使短短四句包含了从送别到永诀的完整情感历程。“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一句,通过燕子鸣叫声的抑扬变化,构建出精妙的声情艺术。《郑笺》阐释其“兴戴妫将归,言语感激,声有大小”的深层意蕴,揭示出戴妫临别时哽咽难言的情感状态。丧子之痛与被迫归国的双重打击,使其言语间自然流露出声调的起伏变化,这种“声情合一”的艺术表现,将人物内心的悲剧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地理方位在诗中具有特殊象征意义。“远送于南”不仅指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与陈都宛丘(今河南淮阳)的实际方位,更通过南北对立的意象,强化了永别的情感张力。南郊送别的场景设置,既符合周代“妇人送迎不出门”的礼制背景,又通过逾礼之举凸显情感的深刻。诗章结尾“实劳我心”的直抒胸臆,与前三章“伫立以泣”的具象描写形成鲜明对比。这种由外而内、由形入神的情感升华,通过“我心”与下章“其心”的心灵呼应,构建起跨越时空的情感对话。两个“心”字的巧妙对应,不仅完成了诗歌意象的闭环,更将个人情感升华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类共情,这正是《燕燕》超越时代的艺术魅力所在。“仲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这几句诗,说的是卫庄公夫人戴妫。古人称呼别人的字表示尊敬,就像诗中叫燕子“燕燕”一样亲切。这里用“塞渊”形容她内心诚实深沉,“温惠”说她待人温和有礼,“淑慎”则是夸她善良谨慎。这样的评价,在古代是对女子品德的最高赞美。“先君之思,以勗寡人”这两句,既是在叙事,也是在抒情。“先君”指去世的卫庄公,“寡人”是庄姜的自称。《春秋公羊传》说“国家和君主是一体的”,所以思念先君也包含着对卫国的牵挂。戴妫对庄姜说的这番话,既是劝勉对方,也是勉励自己。根据《左传》记载,州吁在鲁隐公四年三月杀了卫桓公,同年九月,卫国大臣石碏联合陈国,在陈国的濮地杀了州吁。清代王鸿绪在《诗经传说汇纂》里分析说:戴妫这次回陈国,后来促成了石碏联合陈国讨伐逆贼的行动。这样看来,庄姜破例远送戴妫,哭得那么伤心,恐怕不只是普通的离别之情,应该还有更深的政治考虑。
4. 作品点评
《燕燕》的比兴手法极具研究价值。王国维在《北伯鼎跋》中考证邶地即燕地,是殷商民族的发祥地,而燕子正是殷人的图腾。诗中“燕燕于飞”的起兴,既源自《吕氏春秋·音初》记载的“燕燕往飞”古调,又暗含对故国的思念。诗人通过“差池其羽”“下上其音”等细腻描写,既生动展现了燕子的姿态,又巧妙隐喻了戴妫的品格,达到了“写形传神”的艺术高度。在情感表达上,诗人精准捕捉送别时“瞻望弗及,伫立以泣”的动人瞬间,创造了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个完整的送别场景。这一艺术原型对后世影响深远: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周邦彦的“斜阳冉冉春无极”等经典送别意象,都承袭了《燕燕》“以景写情”的表现手法。正是这种将图腾崇拜、比兴传统与离别情感完美融合的艺术特质,使《燕燕》当之无愧地成为“万古送别之祖”。
#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此真可以泣鬼神矣。
宋许顗《彦周诗话》
# “不知古人文字之美,词气温和,义理精密如此。秦汉以后无此等语。某读《诗》,于此数句……深诵叹之。”“譬如画工一般,直是写得他精神出。”
宋朱熹《朱子语类》
# 万古送别之祖。
清王士禛《分甘余话》
# 哀在音节,使读者泪落如豆,竿头进步,在“瞻望弗及”一语。
清陈震《读诗识小录》
# 起二句,便有依依不舍意。
清吴闿生《诗义会通》
# “燕燕”二语,深婉可诵,后人多许咏燕诗,无有能及者。
清陈继揆《读诗臆补》
上一篇:先秦·佚名《邶风·绿衣》
下一篇:先秦·左丘明《宫之奇谏假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