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采芣苢":繁茂鲜艳的芣苢,
# 芣苢:植物名,即车前子,种子和全草入药。(“芣苢”古时本字是“不以”。“不以”也是今字“胚胎”的本字。“芣苢”即是“胚胎”。见《闻一多全集》),采采:茂盛的样子。
"薄言采之":采呀采呀采起来。
# 薄言:“薄”“言”都是助词,无实义。
"采采芣苢":繁茂鲜艳的芣苢,
"薄言有之":采呀采呀采得来。
# 有:取得,获得。
"采采芣苢":繁茂鲜艳的芣苢,
"薄言掇之":一片一片摘下来。
# 掇:拾取,摘取。
"采采芣苢":繁茂鲜艳的芣苢,
"薄言捋之":一把一把捋下来。
# 捋:从茎上成把地取下。
"采采芣苢":繁茂鲜艳的芣苢,
"薄言袺之":提起衣襟兜起来。
# 袺:提起衣襟兜东西。
"采采芣苢":繁茂鲜艳的芣苢,
"薄言襭之":掖起衣襟兜回来。
# 襭: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四言诗,也是一首劳动歌谣。借人们采摘芣苢的劳动景象,通过重复咏唱劳动过程,写出了劳动的欢欣热情与对劳动的赞美。
2. 写作手法
重章叠句:全诗三章均以“采采芣苢”开篇,重复六次,突出芣苢光彩动人,强化对劳动对象的赞美,奠定欢快基调。每章后两句仅换动词,从“采之”“有之”到“掇之”“捋之”,再到“袺之”“襭之”,在重复中展现采摘过程的推进,形成回环韵律,传递出劳动者的喜悦,让情感随节奏自然流露。
3. 分段赏析
第一章:“采采”二字,一种解释是“采了又采”,另一种解释是“各种各样”。有人认为前一种解释过于重复,所以采用第二种。但说车前草是“各种各样”的,也不合情理。还有观点提出“采采”应作形容词用。如东晋陶潜《荣木》诗:“采采荣木,结根于兹。”南朝谢灵运《缓歌行》:“习习和风起,采采彤云浮。”这两首诗里的“采采”都是文采、光彩的意思。因此,“采采芣苢”是对劳动对象形态的歌咏,也可以说是因接触事物而引发情感,属于兴象的范畴。其中蕴含着劳动者获取植物的愉悦,是质朴且极具感染力的诗句。全诗“采采芣苢”共出现六次,是反复赞美芣苢种子(果实)外壳的光彩夺目、惹人喜爱,所以妇女们一边欢快地歌唱赞叹,一边动手采摘。到了第二句,“薄言”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语助词,也有说法认为是急匆匆的样子;“采之”在意思上和前一句没有太大差别。第三句重复第一句,第四句又重复第二句,只改动了一个字。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重复,仅对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动词做了改动。也就是说,全诗三章共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在不断变化,其余内容均是重叠,这实在是很特别的。但这种看似单调的重叠,却有着特殊的效果。在不断的重叠中,形成了简单明快、循环往复的音乐感。同时,六个动词的变化,展现了从采摘到收获渐丰直至满载而归的过程。诗中完全没有描写采芣苢的人,读者却能清晰感受到她们的欢快心情——这种情绪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自然流露。这类文辞简单复沓的歌谣,确实适合众人齐唱;若由一人单独演唱,便会显得不合时宜。袁枚曾说《诗经》不宜盲目效仿,这话固然没错,但他所举的模拟章节的例子,实在是不伦不类。一群人在野外采芣苢,兴致高昂,反复采摘,本是自然情景,诗歌恰能将这份欢快传达出来;而若有人独自对着烛芯剪了又剪,还唱着“剪剪蜡烛,薄言剪之”,那除了说其精神失常,再无其他解释。这纯粹是文人编造的滑稽场景,并非意味着《周南·芣苢》不值得赞叹或绝不可效仿。
# 《芣苢》之作,兴采之也,如后人之采菱则为采菱之诗,采藕则为采藕之诗,以述一时所采之兴尔,何它义哉!
宋郑樵《诗辨妄》
# 化行俗美,家室和平,妇人无事,相与采此芣苢,而赋其事以相乐也。采之未详何用,或曰其子治难产。
宋朱熹《诗集传》
# 韵分三章,章四句;然每二句只换一字,实六章,章二句也。
清姚际恒《诗经通论》
# 三百篇如“采采芣苢,薄言采之”之类,均非后人所当效法。今人附会圣经,极力赞叹。章艧戏仿云:“点点蜡烛,薄言点之。剪剪蜡烛,薄言剪之。”闻者绝倒。
清袁枚《随园诗话》
# 此诗之妙,正在其无所指实而愈佳也。夫佳诗不必尽皆征实,自鸣天籁,一片好音,尤足令人低回无限。若实而按之,兴会索然矣。读者试平心静气涵泳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同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今世南方妇女登山采茶,结伴讴歌,犹有此遗风云。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上一篇:先秦·佚名《召公谏厉王弭谤》
下一篇:先秦·佚名《玄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