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冥有鱼":北方的海里有一条大鱼,
# 北冥:北海。庄子想象中的北海,应该在北方的不毛之地。冥,同“溟”,海。下文的“南冥”指南海。
"其名为鲲":名字叫鲲。
# 鲲:大鱼名。
"鲲之大":鲲非常巨大,
#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不知其几千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长;
# 不知其几千里也: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大。一说“几”本义为极微小,引申为“极为接近”,此处当解释为“尽”;因为《庄子》一书中表数量的词都用“数”,如“数仞”“数金”。其:表推测,指示代词。
"化而为鸟":变化为鸟,
"其名为鹏":名字叫鹏,
# 鹏:本为古“凤”字,这里指传说中的大鸟。
"鹏之背":鹏的脊背,
"不知其几千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长;
"怒而飞":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
# 怒而飞:振翅奋发。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而:连词,表修饰。
"其翼若垂天之云":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
# 垂天之云:悬挂在天空的云。垂天:天边。一说遮天。垂:同“陲”,边际。
"是鸟也":这只鸟,
# 是:指示代词,这。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
# 徙:迁移。,海运:海水运动。古代有“六月海动”之说,海动必有大风,大鹏可借风力南飞。
"南冥者":南方的大海,
"天池也":那就是天池。
# 天池:天然形成的水池。
"《齐谐》者":《齐谐》,
# 齐谐:书名,记载齐国俳谐的书。
"志怪者也":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
# 志怪:记载怪异的事物。志,记载。
"《谐》之言曰":这本书上记载说:“
"鹏之徙于南冥也":鹏鸟迁徙到南海的时候,
"水击三千里":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
# 水击:击水,拍打水面。击:拍打。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
#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抟:盘旋飞翔。扶摇:旋风。上:向上。九:表虚数,不是实指。
"去以六月息者也":乘着六月的大风离开了北海。"
# 去以六月息: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去:离开。以:凭借。息,气息,这里指风。
"野马也":山野中的雾气,
# 野马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三句: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野马: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尘埃也":空气中的尘埃,
# 尘埃:扬在空中的土叫“尘”,细碎的尘粒叫“埃”。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 以息相吹也:以气息相互吹拂所致。息:这里指有生命的东西呼吸所产生的气息。相:互相。吹:吹拂。,生物:概指各种有生命的东西。
"天之苍苍":天色湛蓝,
# 天之苍苍:“天之苍苍”三句: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苍苍:深蓝。
"其正色邪":是它真正的颜色吗?
# 其正色邪:其,表示选择。正色:真正的颜色。色:颜色。邪,同“耶”,疑问语气词。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 邪:通“耶”,疑问词。,极:尽。
"其视下也":大鹏从天空往下看,
# 其视下也:大鹏从天空往下看。其:代大鹏。下:向下。
"亦若是则已矣":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 亦若是则已矣: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亦:也。是:这样。已:罢了。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如果聚集的水不深,
# 且夫:助词,无实义,起提示下文的作用。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那么它就没有负载一艘大船的力量了。
# 负:承载。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在堂前低洼的地方倒上一杯水,
# 坳堂:指堂中低凹处。坳:凹陷不平。,覆:倾倒。
"则芥为之舟":一棵小草就能被当作是一艘船,
# 芥:小草。
"置杯焉则胶":放一个杯子在上面就会被粘住,
# 置杯焉则胶:将杯子放于其中则胶着搁浅。置,放。焉,于此。胶,指着地。
"水浅而舟大也":这是水浅而船却大的原因。
"风之积也不厚":如果聚集的风不够强大的话,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那么负载一个巨大的翅膀也就没有力量了。
#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就没有力量托起鹏巨大的翅膀。
"故九万里":因此,鹏在九万里的高空飞行,
"则风斯在下矣":风就在它的身下了,
# 则风斯在下矣:风就在大鹏的下面(说明风有九万里深厚)。斯:则,就。
"而后乃今培风":凭借着风力,
# 培风:乘风。培:凭。,而后乃今:“今而后乃”的倒文,意为“这样,然后才……”。
"背负青天":背负着青天,
"而莫之夭阏者":毫无阻挡,
# 莫之夭阏:无所滞碍。夭阏:受阻中断。夭,挫折。阏,遏制,阻止。“莫之夭阏”即“莫夭阏之”的倒装。
"而后乃今将图南":这样就能飞到南方了。
# 图南:计划向南飞。
"蜩与学鸠笑之曰":蝉和小斑鸠讥笑鹏说:“
# 学鸠:斑鸠之类的小鸟名。,蜩:蝉。
"我决起而飞":我们奋力而飞,
# 决起:迅速跃起。决,同“赽”,迅疾。
"抢榆枋而止":碰到榆树和檀树就停止,
# 榆枋:两种树名。榆,榆树。枋,檀木。,抢:触,碰,着落。“抢”也作“枪”。
"时则不至":有时飞不到,
# 时则:时或。
"而控于地而已矣":也就落在地上而已,
# 控:投,落下。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为什么要到九万里的高空再而向南飞呢?”
# 为:句末疑问语气词,相当于“呢”。,之:往。,奚以:何必,哪里用得着。
"适莽苍者":到近郊去的人,
# 莽苍:色彩朦胧,遥远不可辨析,本指郊野的颜色,这里引申为近郊。,适:去,往。
"三餐而反":只带当天吃的三餐粮食,
# 反:同“返”,返回。,三餐:指一日。意思是只需一日之粮。
"腹犹果然":回来肚子还是饱饱的;
# 果然:吃饱的样子。,犹:还。
"适百里者":到百里之外去,
"宿舂粮":要用一整夜时间舂米准备干粮;
# 宿舂粮:即舂宿粮,舂捣一宿的粮食。宿:这里指一夜。舂粮:把谷物的壳捣掉,指准备粮食。
"适千里者":到千里之外去,
"三月聚粮":要聚积三个月的粮食。
# 三月聚粮:准备三个月的粮食。
"之二虫又何知":蝉和小斑鸠这两只小虫、鸟又知道什么呢!
# 又何知:又怎么会知晓呢。,二虫:指蜩和学鸠。虫,古代对动物的统称,如大虫指老虎,老虫指老鼠,长虫指蛇。,之:指示代词,这。
"小知不及大知":小智慧不如大智慧,
# 大知:大智慧。,小知:小聪明。知,通“智”,下同。
"小年不及大年":短命比不上长寿。
# 大年:长寿。,小年:短命。
"奚以知其然也":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
"朝菌不知晦朔":朝生暮死的菌草不知道月初与月末,
# 晦朔: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一说“晦”指月末,“朔”指月初。,朝菌:一种大芝,朝生暮死的菌类植物。
"蟪蛄不知春秋":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寒蝉,不知道一年的时光,
# 春秋:一整年。,蟪蛄:寒蝉,春生夏死或夏生秋死。
"此小年也":这就是短命。
"楚之南有冥灵者":楚国的南方有一种大树叫做灵龟,
# 冥灵:大树名。一说为大龟名。
"以五百岁为春":它把五百年当作一个春季,
"五百岁为秋":五百年当作一个秋季。
"上古有大椿者":上古时代有一种树叫做大椿,
# 大椿:传说中的大树名。一说为巨大的香椿。
"以八千岁为春":它把八千年当作一个春季,
"八千岁为秋":八千年当作一个秋季。
"此大年也":这就是长寿。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可是活了七百来岁的彭祖如今还因长寿而特别闻名,
# 闻:闻名于世。,特:独。,久:长寿。,以:以,凭。,乃今:而今。,彭祖:传说中尧的臣子,名铿,封于彭,活了约八百岁。
"众人匹之":众人都想与他相比,
# 匹之:和他相比。匹,比。,众人:一般人。
"不亦悲乎":岂不可悲吗!
# 悲:可悲。
"汤之问棘也是已":商汤曾经这样问过棘:“
# 是已:就是这样,表示肯定。,棘:人名,相传是商汤时的大夫。,汤:商朝的建立者。
"穷发之北":在那草木不生的北方,
# 穷发:传说中极荒远的不生草木之地。发,指草木植被。
"有冥海者":有一个很深的大海,
"天池也":那就是天池。
"有鱼焉":里面有条鱼,
"其广数千里":它的身子有几千里宽,
"未有知其修者":没有人知道它有多长,
# 修:长。
"其名为鲲":它的名字叫做鲲。
"有鸟焉":有一只鸟,
"其名为鹏":它的名字叫做鹏。
"背若泰山":鹏的背像泰山,
# 泰山:在今山东泰安北。
"翼若垂天之云":翅膀像天边的云。
"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借着旋风盘旋而上九万里,
# 羊角:一种旋风,回旋向上如羊角状。
"绝云气":超越云层,
# 绝云气:穿越云气。绝,超越。
"负青天":背负青天,
"然后图南":然后向南飞翔,
"且适南冥也":将要飞到南海去。
"斥鴳笑之曰":小泽里的麻雀讥笑鹏说:
# 斥鴳:池沼中的小雀。斥,池,小泽。
"‘":‘
"彼且奚适也":它打算飞到哪儿去?
"我腾跃而上":我奋力起飞,
"不过数仞而下":不过数丈高就落下来,
# 仞:古代长度单位,周制为八尺,汉制为七尺;这里应从周制。
"翱翔蓬蒿之间":盘旋于蓬蒿丛中,
# 翱翔蓬蒿之间:翱翔在蓬木蒿草之间。
"此亦飞之至也":这也是我飞翔的极限了。
# 至:极致。
"而彼且奚适也":它打算飞到哪儿去?
"’":’”
"此小大之辩也":这是大和小的分别。
# 小大之辩:小和大的区别。辩:通“辨”,区别。
"故夫知效一官":所以,那些才智能胜任一官的职守,
# 官:官职。,效:效力,尽力。功效,此处引申为胜任。
"行比一乡":行为能够庇护一乡百姓的,
# 比:合。,行:品行。
"德合一君":德行能投合一个君王的心意的,
# 合:使……满意。
"而征一国者":能力能够取得全国信任的,
# 征:征服。,而:通“能”,能够。
"其自视也":他们看待自己时,
# 自视:看待自己。,其:指上述四种人。
"亦若此矣":也像上面说的那只小鸟一样。
# 此:指斥鷃。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而宋荣子对这种人加以嘲笑。
# 犹然:喜笑的样子;犹,通“繇”,喜。,宋荣子:一名宋钘(jiān),宋国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世上所有的人都称赞他,他并不因此就特别奋勉,
# 劝:勉励。,誉:赞美。,举:全。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世上所有的人都诽谤他,他也并不因此就感到沮丧,
# 沮:沮丧。,非:责难,批评。
"定乎内外之分":他认定了对自己和对外物的分寸,
# 分:分际。,外:客观。,内:主观。,定:认清。
"辩乎荣辱之境":分辨清楚荣辱的界限,
# 境:界。,辩:通“辨”,辨明。
"斯已矣":就觉得不过如此罢了。
# 已:而已。指宋荣子的智德仅此而已。,斯:这样,如此。
"彼其于世":他对待人世间的一切,
"未数数然也":都没有拼命去追求。
# 数数然:汲汲然,指急迫用世、谋求名利、拼命追求的样子。
"虽然":虽然这样,
# 虽然:即便如此。虽,即使。
"犹有未树也":他还是有未达到的境界。
# 树:树立,建树。
"夫列子御风而行":列子乘风而行,
# 御:驾驭。,列子:郑国人,名叫列御寇,战国时代思想家。
"泠然善也":飘然自得,驾轻就熟,
# 善:美好的。,泠然:轻妙飘然的样子。
"旬有五日而后反":十五天后方才回到地面上。
# 旬有五日:十五天。旬,十天。有,通“又”。
"彼于致福者":他对于求福的事,
# 致福:求福。
"未数数然也":没有拼命追求。
"此虽免乎行":这样虽然免了步行,
"犹有所待者也":但还是借助了风的力量。
# 有所待:有所凭借。待,依靠。庄子的“有待”与“无待”是哲学范畴,指的是事物有否条件性。全句是指列子即使可乘风飞行,也仍然不得不凭借他物。
"若夫乘天地之正":倘若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
# 天地之正:天地万物的本性。正,自然本性。,乘:顺。,若夫:至于。
"而御六气之辩":驾驭着六气的变化,
# 御六气之辩:驾驭六气的变化。御,驾驭、把握。六气:指阴、阳、风、雨、晦、明。辩:通“变”,变化的意思。
"以游无穷者":遨游于无穷的境地,
# 以游无穷:行游于绝对自由的境界。无穷,绝对自由的境界。
"彼且恶乎待哉":他还要凭借什么呢?
# 恶乎待哉:还用什么凭借呢?恶,什么。反问句式加强了“无所待”的意义。,且:将要。,彼:他。
"故曰":因此说:
"至人无己":道德修养最高的人能顺应客观,忘掉自己,
# 无己:清除外物与自我的界限,达到忘掉自己的境界。即物我不分。,至人:庄子认为修养最高的人。下文“神人”“圣人”义相近。
"神人无功":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意于求功,
# 无功:无作为,故无功利。,神人:这里指精神世界完全能超脱于物外的人。
"圣人无名":有道德学问的圣人无意于求名。
# 无名:不追求名誉地位,不立名。,圣人:这里指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人。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哲理散文,也是一篇道家思想的散文。描绘了大鹏与蜩、学鸠等小动物的对比及不同层次的飞翔状态,表达了只有突破物我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摆脱一切依凭而遨游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的思想主旨,营造了想象奇崛、汪洋恣肆的浪漫主义艺术境界。
2. 写作手法
比喻:“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用“水浅难载大舟”比喻“风小难托大鹏”,说明事物需具备足够条件才能实现目标。后文又以“适莽苍者三餐而反”比喻小目标者无法理解大志向。想象:“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通过想象鹏鸟拍击水面、盘旋升空的动态画面,展现其磅礴气势,强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引用:引用了《齐谐》的内容“《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借《齐谐》这本志怪书的内容,为鹏鸟南飞增添权威性,使虚构情节显得真实可信,同时保留神话色彩。夸张:“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两句,用“三千里”形容翅膀拍打水面的范围,“九万里”形容飞升的高度。它起飞时,翅膀拍击水面激起的浪花绵延三千里,借助旋风直上九万里高空。这种夸张的手法,不仅让画面更具冲击力,更暗含“非如此不足以突破局限”的哲理,鹏鸟要飞往南冥,必须借助如此宏大的力量。
3. 分段赏析
开篇以神话般的想象描绘了鲲鹏的壮丽形象。“北冥有鱼,其名为鲲”至“其翼若垂天之云”,通过夸张的笔法,将鲲鹏的庞大与神奇展现得淋漓尽致。“怒而飞”三字,生动传神地刻画了鹏鸟展翅高飞的雄姿,而“垂天之云”的比喻,则赋予了鹏翼以磅礴的气势。这一段不仅塑造了鲲鹏这一超凡脱俗的形象,也为后文探讨“小大之辩”埋下了伏笔。“《齐谐》者,志怪者也”至“亦若是则已矣”,引用《齐谐》的记载,进一步渲染鹏徙南冥的壮举。“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强化了鹏鸟飞翔的恢弘气势,而“野马也,尘埃也”的比喻,则将天地间的微小生物与鹏鸟的宏大形成对比,暗含“万物皆有所待”的哲理。“天之苍苍”几句,通过疑问句式,引发读者思考。“且夫水之积也不厚”至“而后乃今将图南”,以水与舟、风与翼的类比,阐释了“有所待”的道理。作者用“覆杯水于坳堂之上”的生活现象,生动说明了条件不足则难以成事的哲理,语言平实却富有说服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一句,既呼应前文鹏鸟高飞需要借助大风的条件,又为后文批判蜩与学鸠的浅薄见识做了铺垫。“蜩与学鸠笑之曰”至“之二虫又何知”,通过蜩与学鸠的嘲笑,引出“小大之辩”的主题。蜩与学鸠的浅陋与鹏鸟的宏大形成鲜明对比,作者以“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的反问,讽刺了它们的无知。“适莽苍者”几句,用出行距离与准备粮食的关系,类比不同境界的格局差异,语言通俗而寓意深刻。“小知不及大知”至“不亦悲乎”,通过朝菌、蟪蛄与冥灵、大椿的对比,进一步阐明“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一句,批判了世人以短暂生命为荣的愚昧。“汤之问棘也是已”至“此小大之辩也”,重复鲲鹏与斥鴳的对比,强化了“小大之辩”的主题。斥鴳的“翱翔蓬蒿之间”与鹏鸟的“图南”形成强烈反差,作者以“此小大之辩也”总结,点明全文主旨,语言简练而有力。“故夫知效一官”至“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由物及人,探讨人生境界。“知效一官”几句,讽刺了那些局限于世俗功名的人,而宋荣子“举世誉之而不加劝”的态度,则被作者认为“犹有未树也”。列子“御风而行”虽超脱世俗,但仍“有所待”,最终引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最高境界。
4. 作品点评
这篇文章的想象力丰富,构思有新意。它的风格既雄伟奇特又带着几分荒诞,笔势开阔奔放、不受拘束,从字句间能明显感受到一股浪漫主义的气息。《逍遥游》集中体现了庄子哲学中“虚无”与“绝对自由”的思想。这篇作品不仅影响了嵇康、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曹雪芹等古代文人,也对现代中国的政治家、科学家和文学家产生了深远影响。在现代政治家中,毛泽东受庄子思想影响较深。在文学家中,鲁迅的思想和文风明显带有庄子哲学的印记,闻一多、郭沫若等作家也深受其影响。中国当代科学家同样重视《逍遥游》的思想价值。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就曾指出,《逍遥游》中“北冥有鱼”的寓言可以理解为古代朴素的宇宙观。他认为庄子笔下的大鱼和大鸟象征着宇宙的浩瀚,鹏鸟的飞翔暗喻着宇宙的起源,类似于现代科学中的“大爆炸”理论。庄子的“逍遥游”思想历经千年,依然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态度。这种人生观批判了世俗功利价值,提倡从更广阔的视角认识人的存在意义。它帮助人们超越现实束缚,摆脱自我中心的局限,避免在忙碌生活中迷失自我。这对开阔人们的思想境界、丰富精神世界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 夫大鹏之上九万。尺鷃之起榆枋,小大虽差,各任其性,苟当其分,逍遥一也。然物之芒芒,同资有待,得其所待,然后逍遥耳。唯圣人与物冥而循大变,为能无待而常通。岂独自通而已?又从有待者不失其所待,不失则同于大通矣。
晋向秀、郭象《逍遥义》
# 夫逍遥者,明至人之心也。庄生建言大道,而寄指鹏鷃。鹏以营生之路旷,故失适于体外;鷃以在近而笑远,有矜伐于心内。至人乘天正而高兴,游无穷于放浪,物物而不物干物,则遥然不我得;玄感不为,不疾而速,则逍然靡不适,此所以为逍遥也。若夫有欲,当其所足,足于所足,快然有似天真,犹饥者一饱,渴者一盈,岂亡蒸尝于糗粮,绝觞爵于醪醴哉!苟非至足,岂所以逍遥乎!
晋支遁《逍遥论》
# 鲲大几千里,扬髫气日增。一时俄化羽,万古记为鹏。鳞族畴能化,龙门不足登。天池将转徙,云翼快飞腾。怪矣齐谐志,壮哉庄叟称。鸢飞与鱼跃,曾不事夸矜。
宋楼钥《鲲化为鹏》
# 大鹏飞南溟,抟风九万里。斥鷃无所适,翱翔蓬蒿里。为大既云乐,小者亦自喜。
元程端礼《古意》
# 意中生意,言外立言。纩中线引,草里蛇眠。云破月映,藕断丝连。作是观者,许读此篇。
明陆西星《南华真经副墨》
# 大字是一篇之纲。篇中忽而叙事,忽而引证,忽而譬喻,忽而议论。此为断而非断。以为续而非续.以为复而非复,只见云气空濛往反纸上,顷刻之间,顿成异观。
清林云铭《庄子因》
# 无端叙起一鱼一鸟,以为寓意,尚非寓意所在;以为托喻,尚非托喻之意所在。方是虚中结撰,闲闲布笔。
清宣颖《南华经解》
# 《庄子》文法断续之妙,如《逍遥游》,忽说鹏,忽说蜩与学鸠、斥鷃,是为断,下乃接之曰此大小之辩也,则上文之断处皆续也。而下文宋荣子、许由、接舆、惠子之断处,亦无不续矣。
清刘熙载《艺概·文概》
# 开手撰出“逍遥游”三字,是南华集中第一篇寓意文章。全幅精神,只在“乘正”“御辨”“以游无穷”,乃通篇结穴处。却借鲲鹏变化,破空而来,为“逍遥游”三字立竿见影,摆脱一切理障语,烟波万状.几莫测其端倪,所谓洗洋自恣以适己也。老子论道德之精,却只在正文中推寻奥义;庄子辟逍遥之旨,便都从寓言内体会全神,同是历劫不磨文字,而缥缈空灵,则推南华为独步也。其中逐段逐层,皆有逍遥境界,如游武夷九曲,万壑千岩,应接不暇。
清刘凤苞《南华雪心编》
上一篇:先秦·佚名《玄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