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kǎi
fēng

朝代:先秦作者:《诗经·邶风·凯风》浏览量:2
kǎi
fēng
nán
chuī
xīn
xīn
yāo
yāo
shì
láo
kǎi
fēng
nán
chuī
xīn
shì
shèng
shàn
lìng
rén
yuán
yǒu
hán
quán
zài
xùn
zhī
xià
yǒu
rén
shì
láo
xiàn
huǎn
huáng
niǎo
zài
hǎo
yīn
yǒu
rén
wèi
xīn

译文

和风煦煦自南方,吹在枣树嫩芽上。枣树芽心嫩又壮,母亲养儿辛苦忙。和风煦煦自南方,枣树成柴风吹长。母亲明理又善良,儿子不好不怨娘。寒泉之水透骨凉,源头就在浚邑旁。母亲养育儿七个,儿子长成累坏娘。黄雀婉转在鸣唱,悦耳动听真嘹亮。母亲养育儿七个,难慰母亲不应当。

逐句剖析

"凯风自南":和风煦煦自南方,

"吹彼棘心":吹在枣树嫩芽上。

# 棘心:酸枣树初发的嫩芽。这里喻子女。棘:落叶灌木,即酸枣。枝上多刺,开黄绿色小花,实小,味酸。心:指纤小尖刺。

"棘心夭夭":枣树芽心嫩又壮,

# 夭夭:树木嫩壮貌。

"母氏劬劳":母亲养儿辛苦忙。

# 劬劳:操劳。劬,辛苦。

"凯风自南":和风煦煦自南方,

"吹彼棘薪":枣树成柴风吹长。

# 棘薪:长到可以当柴烧的酸枣树。这里比喻子女已长大。

"母氏圣善":母亲明理又善良,

# 圣善:明理而有美德。

"我无令人":儿子不好不怨娘。

# 令:善,好。

"爰有寒泉":寒泉之水透骨凉,

# 寒泉:卫地水名,冬夏常冷。,爰:何处。一说发语词,无义。

"在浚之下":源头就在浚邑旁。

# 浚:卫国地名。

"有子七人":母亲养育儿七个,

"母氏劳苦":儿子长成累坏娘。

"睍睆黄鸟":黄雀婉转在鸣唱,

# 黄鸟:黄雀。,睍睆:犹“间关”,鸟儿宛转的鸣叫声。一说美丽,好看。

"载好其音":悦耳动听真嘹亮。

# 载:传载,载送。一说句首助词。

"有子七人":母亲养育儿七个,

"莫慰母心":难慰母亲不应当。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凯风》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全诗共四章,每章四句。各章前两句以凯风、棘树、寒泉、黄鸟等意象,勾勒出一幅有声有色的夏日图景;后两句则以反复叠唱的形式,抒发孝子对母亲的深厚情感。此诗设喻巧妙贴切,用字精当工稳,虽未直接实写母亲的辛劳,却让其形象跃然纸上,极具艺术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关于《邶风・凯风》的创作背景,历来争议颇多。《毛诗序》认为此诗旨在赞美孝子,称“《凯风》,美孝子也。卫之淫风流行,虽有七子之母,犹不能安其室。故美七子能尽其孝道,以慰母心,而成其志尔”,朱熹《诗集传》延续这一观点,进一步阐释为“母以淫风流行,不能自守,而诸子自责,但以不能事母,使母劳苦为词。婉词几谏,不显其亲之恶,可谓孝矣”。而魏源、皮锡瑞、王先谦等学者综合今文三家遗说,提出这是七子孝事继母的诗作。闻一多在《诗经通义》中则提出新解,认为此诗“名为慰母,实为谏父”。此外,亦有观点认为这是悼念亡母的作品。 现代学者普遍倾向于认为,这是一首儿子歌颂母亲养育之恩并自感愧疚的诗。诗中情景大抵是:诗人于夏日沐浴着温暖的凯风,目睹枣树在风中抽芽生长,触景生情,由自然生机联想到母亲含辛茹苦养育儿女的辛劳,遂以质朴文字写下对母亲的感恩与自责。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四言古诗,通过凯风、棘树、寒泉、黄鸟等意象,描写了母亲养育七子的辛劳,抒发子女因未能尽孝慰母的自责之情,充满对母爱的歌颂与子女的愧疚。

2. 写作手法

比喻:本诗多处运用比喻。“凯风自南,吹彼棘心”,以“棘心”(酸枣幼苗)喻幼子柔弱,“吹彼棘薪”则见子女成长,风之持续吹拂暗喻母爱绵长。“爰有寒泉?在浚之下”,寒泉清凉润田,比喻母亲劳苦养育子女的无私,以泉之“寒”衬亲之“苦”。全诗借自然意象层层递进,将抽象亲情化为具体可感的自然物象,质朴中见深情。起兴:《凯风》以“凯风自南,吹彼棘心”起兴,借和暖南风(凯风)吹拂酸枣树(棘)的自然景象,引出母亲养育七子的辛劳。南风温润如母爱,酸枣树幼嫩易折喻子女柔弱,“棘心夭夭,母氏劬劳”顺势将自然意象与母爱主题勾连,既营造舒缓氛围,又以草木生长暗喻养育过程的艰辛。后章“凯风自南,吹彼棘薪”进一步延展,酸枣树长成薪柴,象征子女成人而母亲渐衰,风与树的关系始终隐喻母子情感,起兴手法使抽象亲情具象化,含蓄传递对母亲的感恩与自责,情感如风行原野,质朴深沉。反衬:“凯风自南”的温暖和煦,反衬“棘心夭夭”的幼苗脆弱,以风之“柔”显木之“弱”,暗喻母亲需加倍呵护子女的艰辛。“寒泉在浚”的清凉甘冽,反衬母亲“劬劳”的苦涩——泉愈清凉,愈见母恩之重、亲养之苦,以物之“冷”衬情之“热”。“睍睆黄鸟”的悦耳鸣声,反衬诗人“莫慰母心”的愧疚,鸟声越欢快,越显子女难报亲恩的隐痛,以声之“悦”衬情之“哀”。全诗无一字直写悲苦,却通过自然物象的冷暖、声情对比,让母爱之深与报恩之难形成强烈反差,于平静中见深沉怆然。

3. 分段赏析

首章以“凯风自南,吹彼棘心”起兴,用温暖的南风比喻母亲的慈爱,以“棘心夭夭”的酸枣幼苗象征幼年子女的娇弱,短短四句便勾勒出母亲呵护子女的画面。“母氏劬劳”直抒胸臆,虽未细写母亲如何辛劳,却让养育之苦扑面而来,自然意象与情感表达浑然一体。第二章延续“凯风自南”的句式,却将“棘心”转为“棘薪”,暗示子女已长大成人。“母氏圣善”是对母亲品德的高度赞美,而“我无令人”则笔锋陡转,以子女的自责形成鲜明对比——母亲如此贤德,自己却未能成为让母亲宽慰的孝子。这种自责虽委婉,却暗含深切的愧疚,重章叠唱的韵律中,情感从单纯的颂母转向了对自身的反思。第三章以“爰有寒泉?在浚之下”的设问引出新意象,“寒泉”清凉却暗含忧劳,既实写地理又虚喻母亲的苦境,仿佛她的辛劳如泉源般深广。“有子七人,母氏劳苦”再次强调子女众多,本应分担家务却反衬出母亲的孤独劳苦。诗句未直接倾诉悲痛,却通过“寒泉”的隐喻和数字的对比,让母亲的艰辛具象可感,自责之意也随之加深。末章以“睍睆黄鸟,载好其音”的乐景写哀情:毛色鲜亮、鸣声悦耳的黄鸟尚能以美好声音取悦他人,而七个子女却“莫慰母心”。这种对比将情感从物质层面的“劳苦”推向精神层面的“慰心”,点明子女最大的遗憾并非未能分担辛劳,而是未能让母亲真正舒心。全诗以自然意象起,又以自然意象结,在回环往复中收束出无尽的遗憾与怅惘,将对母爱的歌颂与对自身的愧疚推向了高潮。

4. 作品点评

《凯风》各章前二句以凯风、棘树、寒泉、黄鸟等意象,勾勒出一幅有声有色的夏日图景:南风轻拂,棘树摇曳,寒泉流淌,黄鸟啼鸣,画面充满自然生机。后二句则以反复叠唱的形式,倾诉孝子对母亲的拳拳深情。全诗设喻巧妙贴切,用字精当工稳,虽未直接铺陈母亲的辛劳,却通过子女的自责与感怀,让一位含辛茹苦、圣善坚韧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朴素的文字中蕴含着动人的母爱光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卫之淫风流行,虽有七子之母,犹不能安其室,故其子作此诗,以凯风比母,棘心比子之幼时,盖曰:母生众子,幼而育之,其劬劳甚矣,本其始而言,以起自责之端也。

宋朱熹《诗集传》

# 棘心、棘薪,易一字而意各入妙。用笔之工若此。

明钟惺《评点诗经》

# 悱恻哀鸣,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与《蓼莪》皆千秋绝调。

清刘沅《诗经恒解》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诗经·郑风》《国风·溱洧》

下一篇:先秦·晏子《晏子谏杀烛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