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ǎo
·
·
míng

朝代:先秦作者:佚名浏览量:2
míng
jiǔ
gāo
shēng
wén
qián
zài
yuān
huò
zài
zhǔ
zhī
yuán
yuán
yǒu
shù
tán
xià
wéi
tuò
shān
zhī
shí
wéi
cuò
míng
jiǔ
gāo
shēng
wén
tiān
zài
zhǔ
huò
qián
zài
yuān
zhī
yuán
yuán
yǒu
shù
tán
xià
wéi
shān
zhī
shí
gōng

译文

幽幽沼泽仙鹤鸣,声传四野真亮清。深深渊潭游鱼潜,有时浮到渚边停。在那园中真快乐,檀树高高有浓荫,下面灌木叶凋零。他方山上有佳石,可以用来磨玉英。幽幽沼泽仙鹤唳,鸣声响亮上云天。浅浅渚滩游鱼浮,有时潜入渊潭嬉。在那园中真快乐,檀树高高枝叶密,下面楮树矮又细。他方山上有佳石,可以用来琢玉器。

逐句剖析

"鹤鸣于九皋":幽幽沼泽仙鹤鸣,

# 九皋:皋为沼泽中由高地围成的小沼泽,九表示虚数,言泽之深广。一说九折泽,泽中水溢出称一折,九折指极远处。一说九皋山,又名鸣皋山,位于洛阳伊川、嵩县、汝阳三县交界处。

"声闻于野":声传四野真亮清。

"鱼潜在渊":深深渊潭游鱼潜,

# 渊:深水,潭。,潜:沉潜。

"或在于渚":有时浮到渚边停。

# 渚:水中小洲,此处当指水滩。

"乐彼之园":在那园中真快乐,

# 乐:此处有可爱之意。

"爰有树檀":檀树高高有浓荫,

# 檀:古书中称檀的木很多,时无定指。常指豆科的黄檀,紫檀。这里用来比喻贤人。,爰:于是。

"其下维萚":下面灌木叶凋零。

# 萚:酸枣一类的灌木。一说低矮的树木,一说枯落的枝叶。这里用来比喻小人。

"他山之石":他方山上有佳石,

# 他山之石:“他山”二句:利用其它山上的石头可以错琢器物。

"可以为错":可以用来磨玉英。

# 错:琢玉的石头,必取自他山,以其硬度不同。一说一种琢磨玉器的工具。

"鹤鸣于九皋":幽幽沼泽仙鹤唳,

"声闻于天":鸣声响亮上云天。

"鱼在于渚":浅浅渚滩游鱼浮,

"或潜在渊":有时潜入渊潭嬉。

"乐彼之园":在那园中真快乐,

"爰有树檀":檀树高高枝叶密,

"其下维榖":下面楮树矮又细。

# 榖:树木名,即楮树,其树皮可作造纸原料。这里用来比喻小人。

"他山之石":他方山上有佳石,

"可以攻玉":可以用来琢玉器。

# 攻玉:谓将玉石琢磨成器。攻,加工,雕刻。朱熹《诗集传》:“两玉相磨不可以成器,以石磨之,然后玉之为器,得以成焉。”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小雅·鹤鸣》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首诗。历代学者对其主题有不同解读,有人认为此诗旨在讽谕周王朝最高统治者应礼贤下士、延揽隐居山林的才士。全诗共二章,每章九句,主要描写诗人在辽阔旷野中听到鹤鸣声回荡四方、冲入云霄,又目睹游鱼潜入深渊、跃出水面,接着看到园中檀树附近的一座山峰,由此联想到山石可制为琢玉的砺具。全诗脉络贯通,结构严谨,通篇善用比喻,富有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关于此诗的背景,历代学者各有见解。《毛诗序》认为:“《鹤鸣》,诲(周)宣王也。”《郑笺》补充道:“诲,教也,教宣王求贤人之未仕者。”王先谦在《诗三家义集疏》中列举鲁诗、齐诗、韩诗的相关内容,说明它们与毛诗的观点一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则表示:“此诗之作,不可知其所由,然必陈善纳诲之辞也。”他认为这是一首劝人从善的作品。清代方玉润则提出,此诗是“讽宣王求贤山林也”。今人程俊英在《诗经译注》中沿袭毛、郑之说,并进一步指出:“这是一首通篇用借喻手法,抒发招致人才为国所用主张的诗,亦可称为‘招隐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四言诗,也是一首讽喻诗,描写了诗人在荒野中听到鹤鸣、见到游鱼与檀林山石的自然景象,借此寓意贤人隐居山林、有德有才但未被任用,表达了对隐士高洁品格的赞美,抒发了希望统治者礼贤下士、招纳贤才以安邦治国的愿望。

2. 写作手法

比喻:本诗通篇运用比喻手法,借自然景象喻人事哲理。如“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以鹤鸣幽泽却声传四野,暗指贤者虽隐于山林而德行昭彰;“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以鱼游深浅喻人才或隐或仕的流动状态;“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则借檀树喻贤才与低矮灌木喻常人共生的园景,隐喻治国需包容贤愚。末句“它山之石,可以为错”以他山之石可作砺玉工具,喻指借鉴外力可助自身完善。全诗比喻环环相扣,将招贤纳士、兼容并蓄的治国之思融于鹤、鱼、树、石等物象,不直言人事而理趣自现。

3. 分段赏析

第一章,开篇以“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起兴,鹤的鸣叫穿透幽深沼泽,远播四野,其声清越孤高,暗喻贤者虽隐于山林,德行仍能昭彰于世。继而以“鱼潜在渊,或在于渚”转折,鱼或潜深潭或游浅滩,隐喻人才处境多变,或隐或显,流动不拘。“乐彼之园”三句描绘园林景象:檀树高耸,其下却生低矮灌木,檀木喻贤才,灌木喻小人,暗指良莠并存是世间常态。末句“他山之石,可以为错”,直言异域之石可作砺玉工具,平实道出借外力以修己身的智慧,为后文埋下伏笔。​第二章,​本章结构与首章呼应而略有变化。“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更进一层,鹤声上达云霄,强调贤者影响力纵处卑微亦能通达至高之境。“鱼在于渚,或潜在渊”句序颠倒,突显鱼之出入自由,呼应人才用舍行藏的流动性。“乐彼之园”中,檀树依旧挺拔,但树下变为“榖”,进一步强化高洁者与凡俗者共存的现实。结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将“为错”深化为“攻玉”,砺石功用从打磨升至雕琢美玉,喻指借鉴外力不仅可修正自身,更能成就大器,终章点明全诗核心——开放包容方能化育英才。

4. 作品点评

此诗可视为一首富有哲理意味、启迪心胸的作品。九皋的沼泽,广袤浩渺,不可谓不大;其中既有深浅不一的水域,也有高低错落的草木,既有翱翔的鸟儿,也有游弋的鱼群,万象兼容,生机盎然,景象极其丰富。然而,再广阔的世界也自有其边界,任何存在一旦有范围,便有局限,也就不可避免地需要更大世界的支撑与援助。诗中虽未明言,却意蕴深远,昭示出一个朴素而深刻的哲理:人应常怀超旷之心,放眼更辽阔的天地。当然,就诗论诗,也可将其视作一首即景抒情的小诗。诗人在旷野中听闻鹤鸣之声,清亮高远,震撼四野;继而目睹游鱼时而潜入幽深水底,时而跃上浅滩;继续前行,又见一座园林,檀树高大挺拔,树下堆积着枯枝败叶;园林近处,一座怪石嶙峋的山峰映入眼帘,诗人遂联想到山中的石头,或可用以琢磨美玉。诗中自听觉写到视觉,再写到由景生情、因物生思,情景交融,意脉贯通,结构完整,构成一幅远古诗人漫游荒野、触景生情的画卷。画中有声有色,有情有景,诗意浓郁,亦易引发读者对古人心境的感怀与神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比也。此诗之作,不可知其所由,然必陈善纳诲之辞也。盖鹤鸣于九皋,而声闻于野,言诚之不可掩也;鱼潜在渊,而或在于渚,言理之无定在也;园有树檀,而其下维萚,言爱当知其恶也;他山之石,而可以为错,言憎当知其善也。由是四者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理,其庶几乎?

宋朱熹《诗集传》

# 《小雅·鹤鸣》之诗全用比体,不道破一句,三百篇中创调也。要以俯仰物理而咏叹之,用见理随物显,惟人所感,皆可类通,而非有所指斥一人一事,不敢明言而姑为隐语也。

明末清初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

# 通篇皆比意,章法绝奇。

清姚际恒《诗经通论》

# 全篇皆兴。

清陈奂《诗毛氏传疏》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佚名《木瓜》

下一篇:先秦·佚名《鸡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