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鸟黄鸟":黄鸟黄鸟你听着,
# 黄鸟:黄雀,喜吃粮食。
"无集于穀":不要落在楮树上,
# 穀:树名,即楮树。一说构树。
"无啄我粟":不要啄我粟米粮。
# 粟:谷子,去糠叫小米。
"此邦之人":这个地方的人们,
"不我肯穀":如今拒绝把我养。
# 穀:养育。一说“谷”,“不我肯谷”即“不肯谷我”。
"言旋言归":还是回去快回去,
# 旋:通“还”,回归。,言:语助词,无实义。
"复我邦族":返回亲爱的故乡。
# 邦族:邦国家族。,复:返回,回去。
"黄鸟黄鸟":黄鸟黄鸟你听着,
"无集于桑":不要落在桑树上,
"无啄我粱":不要啄我红高粱。
# 粱:粟类。一说精米。
"此邦之人":这个地方的人们,
"不可与明":信义对他没法讲。
# 明:“盟”之假借字。这里有信用、结盟之意。
"言旋言归":还是回去快回去,
"复我诸兄":回到兄弟的身旁。
# 诸兄:邦族中诸位同辈。
"黄鸟黄鸟":黄鸟黄鸟你听着,
"无集于栩":不要落在柞树上,
# 栩:柞树。
"无啄我黍":不要啄食我黍粱。
# 黍:古代专指一种子实叫黍子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叶线形,子实淡黄色,去皮后称黄米。
"此邦之人":这个地方的人们,
"不可与处":不可和睦相来往。
# 与处:共处,相处。
"言旋言归":还是回去快回去,
"复我诸父":回到叔伯的身旁。
# 诸父:族中长辈,即伯、叔之总称。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描绘流民思归的短诗。全诗描绘了黄鸟啄粟的场景,将异乡人遭受的苛待与内心的愤懑熔铸为具象化的控诉,当主人公看见禽鸟肆意啄食劳动果实,那份被欺凌的委屈与对故土的思念交织在一起,借“黄鸟无集于榖”的呼告喷涌而出,既展现了底层流民的生存困境,也通过质朴的笔触让漂泊者的悲怆跃然纸上。
2. 写作手法
起兴:以“黄鸟”起兴,借禽鸟的啄食行为比喻他人的背信弃义(“此邦之人,不我肯穀”),将抽象的人际矛盾转化为具体的自然意象,既继承《诗经》“比兴”传统,又通过象征手法增强诗歌的含蓄性,把对他人失信的不满和批判藏在黄鸟的意象里,让诗歌既生动好懂,又有回味的余地,兼顾了文学美感和思想内涵。重章叠句:全诗三章结构相似,仅变换个别字词(如“榖”“桑”“栩”与“粟”“粱”“黍”),通过反复咏叹强化情感表达,如“言旋言归,复我邦族”在每章结尾重复,既符合民歌朗朗上口的韵律特点,又凸显诗人渴望回归故土、摆脱压迫的迫切心情,具有浓厚的民间歌谣风格。
3. 分段赏析
《黄鸟》首章以黄鸟起兴,开篇三句便以禽鸟喻人,字里行间满是沉痛之情,引人深思。这里的“黄鸟”即麻雀,诗人以其啄食谷物比喻不劳而获的奴隶主贵族,他们如同禽鸟般巧取豪夺奴隶的劳动果实。“无集”“无啄”的责令语气中,两个“无”字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歌者的厌恶。接着两句由鸟及人,“此邦之人,不我肯穀”道尽“我”作为异乡人的处境——这些如黄鸟般的剥削者,对“我”毫无善意。末句“言旋言归,复我邦族”的归乡之叹,正是因不堪忍受这般剥削欺压,才迸发的愤然心声。二、三章内容与首章一脉相承,仅换用同义词重复咏叹,这正是《诗经》民歌常用的重章叠句手法。连章复唱的形式,不仅加深了读者印象,更让诗中情感在一唱三叹中层层递进。全诗三章不断控诉黄鸟、批评异乡剥削者的苛待,反复倾诉归乡之愿,将“我”对剥削压榨的愤怒、对世道人心的绝望,尽数融入字里行间。这首诗写于春秋末年,用真实场景反映了当时官场腐败、经济衰败、人心堕落的社会状况,说出了老百姓对剥削压迫的不满和反抗。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共分三章,通过重复的句式反复表达对黄鸟的不满,同时批评当地人对待外来者的态度。诗中指责当地人缺乏同情心,无法与外乡人真诚相处,甚至不能和谐共存。这种不满情绪层层递进,始终围绕着对归乡的渴望展开。通过这样的叙述方式,诗歌展现了当时社会底层民众的生存困境,反映出统治阶层腐败、民生凋敝的时代特征。作者在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剥削压迫的强烈不满,也流露出对人性冷漠、道德沦丧的深深失望。这种情感表达与春秋末年社会现实相似,揭示了战争频繁下普通人的生活困境。
# 比也。民适异国,不得其所,故作此诗,托为呼其黄鸟而告之曰:尔无集于榖,而啄我粟。苟此邦之人,不以善道相与,则我亦不久于此而将归矣。东莱吕氏曰:宣王之末,民有失所者,意他国之可居也。及其至彼,则又不若故乡焉,故思而欲归。使民如此,亦异于还定安集之时矣。今按诗文,未见其为宣王之世。下篇(《小雅·我行其野》)亦然。
宋朱熹《诗集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