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木丁丁":咚咚作响伐木声,
# 丁丁:砍树的声音。
"鸟鸣嘤嘤":嘤嘤群鸟相和鸣。
# 嘤嘤:鸟叫的声音。
"出自幽谷":鸟儿出自深谷里,
"迁于乔木":飞往高高大树顶。
"嘤其鸣矣":小鸟为何要鸣叫,
"求其友声":只是为了求知音。
"相彼鸟矣":仔细端详那小鸟,
# 相:审视,端详。
"犹求友声":尚且求友欲相亲。
"矧伊人矣":何况我们这些人,
# 伊:你。,矧:况且。
"不求友生":岂能不知重友情?
"神之听之":天上神灵请聆听,
# 听之:岂能不知重友情。
"终和且平":赐我和乐与宁静。
# 终和且平:终……且……:既……又……。
"伐木许许":伐木呼呼斧声急,
# 许许:砍伐树木的声音。
"酾酒有藇":滤酒清纯无杂质!
# 有藇:即“藇藇”,酒清澈透明的样子。藇,甘美,或释为“溢貌”。,酾酒:滤酒。酾,过滤。
"既有肥羜":既有肥美羊羔在,
# 羜:小羊羔。
"以速诸父":请来叔伯叙情谊。
# 速:邀请。
"宁适不来":即使他们没能来,
# 适:恰巧。,宁:宁可。
"微我弗顾":不能说我缺诚意。
# 弗顾:不顾念。,微:非。
"於粲洒扫":打扫房屋示隆重,
# 扫:同“埽”。,粲:光明、鲜明的样子。,於:叹词。
"陈馈八簋":嘉肴八盘桌上齐。
# 簋:古时盛放食物用的圆形器皿。,馈:食物。,陈:陈列。
"既有肥牡":既有肥美公羊肉,
# 牡:雄畜,诗中指公羊。
"以速诸舅":请来舅亲聚一起。
# 诸舅:异姓亲友。
"宁适不来":即使他们没能来,
"微我有咎":不能说我有过失。
# 咎:过错。
"伐木于阪":伐木就在山坡边,
"酾酒有衍":滤酒清清快斟满。
# 有衍:即“衍衍”,满溢的样子。
"笾豆有践":行行笾豆盛珍馐,
# 践:陈列。,笾豆:盛放食物用的两种器皿。
"兄弟无远":兄弟叙谈莫疏远。
"民之失德":有人早已失美德,
# 民:人。
"乾餱以愆":一口干粮致埋怨。
# 愆:过错,过失。,乾餱:干粮。
"有酒湑我":有酒滤清让我饮,
# 湑:滤酒。
"无酒酤我":没酒快买我兴酣。
# 酤:买酒。
"坎坎鼓我":咚咚鼓声为我响,
# 坎坎:鼓声。
"蹲蹲舞我":翩翩舞姿令我欢。
# 蹲蹲:舞姿。
"迨我暇矣":等到我有闲暇时,
# 迨:等待。
"饮此湑矣":一定再把酒喝完。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四言劳作诗,诗中通过三重意境转换,构建出独特的艺术境界,诗实为“燕朋友故旧”的政治寓言,其“亲亲以睦,友贤不弃”的伦理准则,最终服务于“民和而政通”的治国方略。
2. 写作手法
比兴:“伐木丁丁,鸟鸣嘤嘤”,以“丁丁”的伐木声和“嘤嘤”的鸟鸣声起兴,令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世的仙境。这两个意象在这仙境一般的氛围中被不断地进行视觉和听觉上的重叠和加强:声音使人联想到形象,形象又赋于声音特殊的内涵。从而最终幻化出一个远离现实政治的、借以寄托内心苦闷的超然之境。
3. 分段赏析
全诗共三章,除首章外,其余篇章均围绕宴饮展开,显然将宴饮视为缔结与维系友情的重要媒介。在抒情策略的选择上,《伐木》作者采用了先迂回后直陈的表达方式:开篇以“丁丁”的伐木声与“嘤嘤”的鸟鸣,将读者引入一个远离尘嚣的幽寂之境,时光在此凝滞,万物自在生长,唯有伐木的清响与鸟儿的啁啾在空谷间回荡。诗中“孤独的伐木者”与“出谷迁乔的飞鸟”两个意象,在这超现实的氛围中不断通过视听叠合强化:鸟鸣唤起伐木者的形象联想,伐木声又为鸟鸣注入情感内涵,最终共同幻化出一个远离现实政治、寄托内心苦闷的超然之境。这一境界既是诗人人生理想的潜意识投射,亦折射出厉王暴政下朝臣们心有余悸、不敢直议朝政而另寻精神寄托的普遍心态。当比兴手法完成其铺垫后,作为政治家的诗人不得不直面现实的冷峻:“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由此发出号召:改变现实、重叙亲情、笃睦友情,一切从头再来。继而以“神之听之,终和且平”收束,从人情天理处切入,避谈政治却暗含劝诫,足见诗人既深谙人心又精于诗教之道。第二章聚焦“求友生”的具体实践,开篇与首章部分语词重叠,既保持章法整饬又增添变化,读来流转自然。诗中仍以物起兴,却仅保留“伐木许许”一句,省略了首章对鸟鸣的铺陈,论者或因“伐木”与后文“酾酒”句关联紧密,误将其视为“赋”(直陈其事),实则此为呼应前章的变奏:形式上叠合延绵,内容上与前章形成互文,省略是为避免板滞,使行文更富变化,内容亦因之深化,形式更显丰赡。随之铺展的是备办筵席的热闹场景:甘美的酒浆、肥嫩的羊羔、丰足的菜肴,洁净的屋舍,无不彰显主人的诚心,宴饮非为礼仪虚文,实为寻求真情的载体。受邀者皆为长者,既有同姓“诸父”,亦有异姓“诸舅”,诗人切切期盼他们莅临,连呼“宁适不来?微我顾弗!”“宁适不来?微我有咎!”这种“患得患失”的忐忑,恰是真诚的流露,足见其对友情的珍视。诗人亦直言批评了背信弃义、猜忌误会的乱象:“既有肥羜”“於粲洒埽,陈馈八簋”,却邀“诸父”“诸舅”而“不来”,更“弗顾”于我。此类破坏亲族和睦的行为,被他视为振兴祖业政治理想的阻碍。第三章分两部分。前半承续第二章,仍写宴饮,然笔触更简,旨在“示异”防冗。“笾豆有践,兄弟无远!”此次邀请对象转为同辈,酒菜之丰、礼节之周不输前章。结合前文对“诸父”“诸舅”“兄弟”的铺陈,诗中传递出明确的伦理观:无论长幼亲疏,皆应彼此相爱。这种近乎“博爱”的思想贯穿全诗,实为核心主旨。然其倡导友情的方式稍显单一,以酒肉为媒缔结情谊,虽符合古人“饮食为交际之本”的现实(古人重诚,设酒肉为诚意的具象化表达),却也暗含局限:酒席间的交情未必长久。后半章为尾声,似众人合唱,传递出欢乐与和睦的氛围。主人、来宾、未至者三方同心,气氛融洽,令人振奋。诗人更以饱经沧桑之笔,喊出对亲情友情的渴求:普通人当以诚相待,杜绝“乾餱以愆”(因饮食细故失和);亲友间需理解(“有酒湑我,无酒酤我”)、信任,共享天伦。他坚信“人和者政必通”,最终以超越现实的升平之景收束全诗,在咚咚鼓声中,众人载歌载舞、畅叙衷肠。这一画面,正是作为政治家的诗人对“中兴周室”政治理想的诗意呈现。
4. 作品点评
《小雅·伐木》作为周代燕飨乐歌,其“博爱”主题具有广泛传播性。全诗在艺术表现上呈现三重特质:首先,开篇的比兴手法构建出视听交融的完整意境——“丁丁伐木”与“嘤嘤鸟鸣”的声画组合,既形成独立于宴饮叙事的审美空间,又通过“鸟求友声—人慕友生”的意象叠加,为后文“笃友情”的题旨埋下伏笔。其次,诗中“诸父”“诸舅”“兄弟”的称谓体系,构建起覆盖同姓、异姓、平辈的立体伦理网络,这种“三亲九族”的指代策略,既体现周代宗法制度特征,又强化了“亲亲以睦”的伦理诉求。末章通过“笾豆有践,兄弟无远”的宴飨场景,以“鼓—舞”的礼乐配合,在无直接说教中完成“人和者政必通”的政治寓言,这种“以飨宴为政教”的艺术手法,正是《诗经》“温柔敦厚”诗教的体现。
# 二章酾酒文连伐木,是酒为伐木而设,即伐木之人是朋友矣。
唐孔颖达《毛诗正义》
# 细玩此诗,专言友声之不可求,求字乃一篇大主脑。
清黄中松《诗疑辨证》
# 《伐木》,燕朋友故旧也。至天子至于庶人,未有不须友以成者。亲亲以睦,友贤不弃,不遗故旧,则民德归厚矣。
不详《毛诗序》
上一篇:先秦·列御寇《杨布打狗》
下一篇:先秦·宋玉《对楚王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