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wén
wáng

朝代:先秦作者:佚名浏览量:2
wén
wáng
zài
shàng
zhāo
tiān
zhōu
suī
jiù
bāng
mìng
wéi
xīn
yǒu
zhōu
xiǎn
mìng
shí
wén
wáng
zhì
jiàng
zài
zuǒ
yòu
wěi
wěi
wén
wáng
lìng
wén
chén
zāi
zhōu
hóu
wén
wáng
sūn
wén
wáng
sūn
běn
zhī
bǎi
shì
fán
zhōu
zhī
shì
xiǎn
shì
shì
zhī
xiǎn
jué
yóu
huáng
duō
shì
shēng
wáng
guó
wáng
guó
shēng
wéi
zhōu
zhī
zhēn
duō
shì
wén
wáng
níng
wén
wáng
jìng
zhǐ
jiǎ
zāi
tiān
mìng
yǒu
shāng
sūn
shāng
zhī
sūn
亿
shàng
mìng
hóu
zhōu
hóu
zhōu
tiān
mìng
cháng
yīn
shì
mǐn
guàn
jiāng
jīng
jué
zuò
guàn
jiāng
cháng
wáng
zhī
jìn
chén
niàn
ěr
niàn
ěr
xiū
jué
yǒng
yán
pèi
mìng
qiú
duō
yīn
zhī
wèi
sàng
shī
pèi
shàng
jiàn
yīn
jùn
mìng
mìng
zhī
è
ěr
gōng
xuān
zhāo
wén
yǒu
yīn
tiān
shàng
tiān
zhī
zài
shēng
xiù
xíng
wén
wáng
wàn
bāng
zuò

译文

文王神灵在上方,在天上光明显耀。周虽是古老的邦国,承受天命建立新王朝。这周朝光辉荣耀,上帝的意旨完全遵照。文王神灵升降天庭,在上帝身边多么崇高。勤勉进取的文王,美名永远传扬人间。上帝厚赐他兴起周邦,也赏赐子孙宏福无边。文王的子孙后裔,世世代代繁衍绵延,凡周朝继承爵禄的卿士,累世都光荣尊显。累世都光荣尊显,深谋远虑恭谨辛勤。贤良优秀的众多人才,在这个王国降生。王国得以成长发展,他们是周朝栋梁之臣;众多人才济济一堂,文王可以放心安宁。文王的风度庄重而恭敬,行事光明正大又谨慎。伟大的天命所决定,商的子孙成了周的属臣。商的那些子孙后代,人数众多算不清。上帝既已降下意旨,就臣服周朝顺应天命。商的子孙臣服周朝,可见天命无常会改变。归顺的殷商旧臣仪态庄重、才思敏捷,在周朝都城主持隆重的祼祭之礼。他们在祼礼上服役,身穿祭服头戴殷冕。为王献身的忠臣,要感念你的祖先。感念你祖先的意旨,修养自身的德行。长久地顺应天命,才能求得多种福分。殷没有失去民心时,也能与天意相称。应该以殷为戒鉴,天命不是不会变更!天命不是不会改变,你自身不要自绝于天。传布显扬美好的名声,依据天意审慎恭虔。上天行事总是这样,没声音没气味可辨。效法文王的好榜样,天下万国信服永远。

逐句剖析

"文王在上":文王神灵在上方,

# 文王在上:此指文王的神灵在上天。文王:姬姓,名昌,周王朝的缔造者。

"於昭于天":在天上光明显耀。

# 昭:光明显耀。,於:叹词,犹“呜”“啊”。

"周虽旧邦":周虽是古老的邦国,

# 旧邦:邦,犹“国”。周在氏族社会本是姬姓部落,后与姜姓联合为部落联盟,在西北发展。周立国从尧舜时代的后稷算起。

"其命维新":承受天命建立新王朝。

# 命:天命,即天帝的意旨。古时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君主宣扬自身承受天命来统治天下。周本来是西北一个小国,曾臣服于商王朝,文王使周发展强大,独立称王,奠定灭商的基础,遗命其子姬发(武王)伐商,建立新兴的王朝。

"有周不显":这周朝光辉荣耀,

# 不:同“丕”,大。,有周:这周王朝。有,指示性冠词。

"帝命不时":上帝的意旨完全遵照。

# 时:是。

"文王陟降":文王神灵升降天庭,

# 陟降:上行曰陟,下行曰降。

"在帝左右":在上帝身边多么崇高。

# 左右:犹言身旁。

"亹亹文王":勤勉进取的文王,

# 亹亹:勤勉不倦貌。

"令闻不已":美名永远传扬人间。

# 不已:无尽。,令闻:美好的名声。

"陈锡哉周":上帝厚赐他兴起周邦,

# 哉:“载”的假借,初、始。,锡:赏赐。,陈:犹“重”、“屡”。

"侯文王孙子":也赏赐子孙宏福无边。

# 孙子:子孙。,侯:乃。

"文王孙子":文王的子孙后裔,

"本支百世":世世代代繁衍绵延,

# 本支:以树木的本枝比喻子孙蕃衍。

"凡周之士":凡周朝继承爵禄的卿士,

# 士:这里指统治周朝享受世禄的公侯卿士百官。

"不显亦世":累世都光荣尊显。

# 亦世:犹“奕世”,即累世。

"世之不显":累世都光荣尊显,

"厥犹翼翼":深谋远虑恭谨辛勤。

# 翼翼:恭谨勤勉貌。,犹:同“猷”,谋划。,厥:其。

"思皇多士":贤良优秀的众多人才,

# 皇:美、盛。,思:语首助词。

"生此王国":在这个王国降生。

# 生:产生,出现。

"王国克生":王国得以成长发展,

# 克:能。

"维周之桢":他们是周朝栋梁之臣;

# 桢:支柱、骨干。王宗石《诗经分类诠释》据《校勘记》谓“桢”字唐石经初刻“桢”,后改为“祯”,“祯”,吉祥福庆之意。此说亦通。,维:乃。

"济济多士":众多人才济济一堂,

# 济济:有盛多、整齐美好、庄敬诸义。

"文王以宁":文王可以放心安宁。

# 宁:安宁。,以:因而。

"穆穆文王":文王的风度庄重而恭敬,

# 穆穆:庄重恭敬貌。

"于缉熙敬止":行事光明正大又谨慎。

# 敬止:敬之,严肃谨慎。止犹“之”。,缉熙:光明。

"假哉天命":伟大的天命所决定,

# 假:大。

"有商孙子":商的子孙成了周的属臣。

# 有商孙子:犹“商之子孙”。

"商之孙子":商的那些子孙后代,

"其丽不亿":人数众多算不清。

# 其丽不亿:其数极多。丽,数;不,语助词;亿,周制十万为亿,这里只是概数,极言其多。

"上帝既命":上帝既已降下意旨,

# 上帝:天帝。

"侯于周服":就臣服周朝顺应天命。

# 侯于周服:臣服于周。侯,维。服,臣服,降服。

"侯服于周":商的子孙臣服周朝,

"天命靡常":可见天命无常会改变。

# 靡常:无常。

"殷士肤敏":归顺的殷商旧臣仪态庄重、才思敏捷,

# 肤:《说文》曰:“肤,籀文胪。”有陈礼时陈序礼器之意。,殷士:归降的殷商贵族。肤敏:即勤敏地陈序礼器。

"裸将于京":在周朝都城主持隆重的祼祭之礼。

# 将:行,行礼。,裸:古代一种祭礼,在神主前面铺白茅,把酒浇茅上,像神在饮酒,也称“灌祭”。

"厥作裸将":他们在祼礼上服役,

"常服黼冔":身穿祭服头戴殷冕。

# 冔:殷冕。,黼:古代有白黑相间花纹的衣服。,常服:祭事规定的服装。

"王之荩臣":为王献身的忠臣,

# 荩臣:忠臣。

"无念尔祖":要感念你的祖先。

# :语助词,无义。

"无念尔祖":感念你祖先的意旨,

"聿修厥德":修养自身的德行。

# 聿:发语助词。

"永言配命":长久地顺应天命,

# 配命:与天命相合。配,比配,相称。,永言:久长。言同“焉”,语助词。

"自求多福":才能求得多种福分。

"殷之未丧师":殷没有失去民心时,

# 丧师:指丧失民心。丧,亡、失;师,众、众庶。

"克配上帝":也能与天意相称。

# 克配上帝:可以与天帝之意相称。

"宜鉴于殷":应该以殷为戒鉴,

# 鉴:古代青铜制的形似大盆的器皿,盛水可用来照影,相当于后世的镜子。此处作动词,借鉴,引以为戒的意思。

"骏命不易":天命不是不会变更!

# 骏命:大命,也即天命。骏,大。

"命之不易":天命不是不会改变,

"无遏尔躬":你自身不要自绝于天。

# 尔躬:你身。,遏:止、绝。

"宣昭义问":传布显扬美好的名声,

# 义问:美好的名声。义,善;问,通“闻”。,宣昭:宣明传布。

"有虞殷自天":依据天意审慎恭虔。

# 殷:于省吾《泽螺居诗经新证》谓为“依”之借字。,虞:审察、推度。,有:又。

"上天之载":上天行事总是这样,

# 载:行事。

"无声无臭":没声音没气味可辨。

# 臭:味。

"仪刑文王":效法文王的好榜样,

# 仪刑:效法。刑,同“型”,模范,仪法,模式。

"万邦作孚":天下万国信服永远。

# 孚:信服。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文王》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大雅》的首篇,朱熹认为其创作于西周初年,作者为周公旦。全诗共七章,每章八句,采用“赋”的手法,生动歌颂了周文王受命于天建立周邦的丰功伟绩,深入阐述了商周兴亡隆替的道理。诗中既告诫勉励周成王及后世君王要顺应天命施行德政,也反复叮咛周朝臣子及殷商归周诸臣应效忠周朝。其章句结构规整,每章换韵且韵律和谐,巧妙运用顶真修辞,使语句连贯、诗义贯通,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与历史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文王》创作于西周初年,是周公对周文王姬昌的颂歌。姬昌历经五十年苦心经营,使西北农业小国崛起为能与殷商抗衡的强国,完成灭商决战准备,还以“仁德”为旗帜结成政治联盟,赢得各族人民拥护。他死后三年,武王继承遗志成功伐商,建立周朝。文王作为周王国的奠基者,是当之无愧的国父,因此对他的歌颂成为众多诗篇的主题,《大雅·文王》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时代颂歌。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政治颂德题材的诗经古体诗。全诗通过叙述周文王受命于天建立周邦的功绩,阐述商周兴亡更替的道理,表达了对周文王的歌颂赞美,同时告诫勉励周成王及后世君王应顺应天命施行德政,叮咛周朝臣子及殷商归周诸臣要效忠周朝,体现出西周初期统治者对政治经验的总结与传承。

2. 写作手法

反复:诗中对“顺应天命”“效忠周朝”等主旨进行多角度反复申述,既面向周王强调“明德慎罚”的治国之道,又对殷商归周臣子强调“永言配命”的政治伦理。这种反复手法如同谆谆教诲,以恳切的语气强化主题,凸显西周初期统治者对政权合法性与政治伦理的重视。

3. 分段赏析

第一章“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开篇以文王灵魂升天、光照于天的意象,奠定其“受命于天”的神圣性。“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成为千古名句,既点明周族历史悠久,又强调天命革新的合法性。“有周不显,帝命不时”以双重否定强化周王朝与天命的契合,“文王陟降,在帝左右”则通过动态描写,将文王塑造成天神的辅佐者,为全诗确立“天命转移”的核心命题。此章以“赋”法直陈天命归周的必然性,语言庄重肃穆,奠定颂诗的神圣基调。第二章“亹亹文王,令闻不已”承接首章,以“亹亹”(勤勉)状文王德行,“令闻”(美好声誉)凸显其德化影响。“陈锡哉周,侯文王孙子”强调文王赐福于周,使其子孙世袭王业。“本支百世”以“本”(嫡长子)与“支”(旁支)比喻宗族延续,“凡周之士,不显亦世”则扩展至臣属,言周室基业与贤士皆受文王德泽庇佑。此章通过顶真手法(“文王孙子”蝉联两句),使文脉如水流贯,既歌颂文王功德,又为后文“多士”出场做铺垫。第三章“世之不显,厥犹翼翼”承上启下,言周室显赫源于文王谋略严谨。“思皇多士,生此王国”以“皇”(美)赞周邦贤士辈出,“维周之桢”(桢:栋梁)将士臣比作国家支柱,凸显“人才兴国”的政治理念。“济济多士,文王以宁”收束本章,强调文王因贤士辅佐而安邦,与首章“天命”形成呼应——天命需辅以贤才方能稳固。此章以铺陈手法罗列“多士”形象,将政治理想具象化为人才图景,体现西周“敬德保民”的治国思想。第四章“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以“穆穆”(端庄)状文王威仪,“缉熙”(光明)赞其德行通明。“假哉天命,有商孙子”笔锋一转,言天命既降于周,殷商子孙便成周之臣属。“其丽不亿”极言商族人数众多,与“侯于周服”形成对比,凸显天命转移的不可逆转。此章暗藏历史辩证法:昔日强大的商王朝因失德而失天命,周因明德而代之。“殷士肤敏,祼将于京”则以商臣在周京助祭的场景,实证“天命靡常”的现实,为后文训诫张本。第五章“侯服于周,天命靡常”重申天命无常,“殷士肤敏,祼将于京”描绘商臣身着礼服助祭的细节,既显周之包容,亦含警示之意。“王之荩臣,无念尔祖”直劝殷商旧臣:若念及先祖,当效忠于周。此章以“祼将”(祭祀仪式)为切入点,将政治臣服转化为文化认同,通过仪式场景的描写,使抽象的“天命”具象为可见的政治秩序。“无念尔祖”的反复叮咛,既延续顶真修辞,又以情感共鸣强化劝诫效果。第六章“无念尔祖,聿脩厥德”承接上章,将劝诫升华为“修德”的普遍法则:唯有继承先祖美德,方能“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以商纣失国为鉴,指出殷初也曾符合天命,只因失德而败亡。“宜鉴于殷,骏命不易”直谏周王:当以殷为戒,知天命难继。此章将历史教训与现实政治结合,以“鉴”为喻,使抽象的天命观转化为具体的治国警示,体现西周“以史为鉴”的政治智慧。语言恳切如长辈教诲,与“赋”法的直白相得益彰。第七章“命之不易,无遏尔躬”强调守住天命的关键在于君王自身。“宣昭义问,有虞殷自天”劝周王宣扬美德,以殷鉴为戒。“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以“无声无臭”状天命幽微,暗示唯有“仪刑文王”(效法文王)方能领悟。“万邦作孚”收束全诗,言若能效法文王,必使万邦信服。此章以“仪刑文王”为核心,将七章的歌颂、劝诫、镜鉴最终归为具体的行动指南,使“天命”“明德”“慎罚”等理念凝结为可效仿的政治人格。结尾以顶真手法(“仪刑文王”呼应首章“文王在上”),使全诗形成闭环,结构浑然一体。

4. 作品点评

全诗并未空泛议论,而是依托文王的功业与德行展开具象化歌颂,以史实为根基,融情感与哲理。如诗中盛赞文王福泽延及百世,此中暗含对文王恩德的深层感戴——若无文王奠定周王朝基业,便无当下与后世的荣显之境。同时,以殷商亡国为历史镜鉴,更以殷贵族沦为周室服役者的描述,强化警诫之意。全诗字里行间满是恳切叮咛,于谆谆教导中兼具劝勉、鼓励、启发与引导,情理兼具,恰似老政治家对后生晚辈的苦口婆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曰“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吾美之。

先秦孔丘《孔子诗论》

# 孔子论《诗》,至于“殷士肤敏,祼将于京”,喟然叹曰:大哉天命!

汉班固

# 观乎圣人,以见天地。

宋程颐《伊川经说》

# 至此诗之旨,四字可以尽之,曰:“敬天法祖。”

现代余培林《诗经正诂》

# 每四句承上语作转韵,委委属属,连成一片。曹植《赠白马王彪诗》本此。

清姚际恒《诗经通论》

# 曹诗只起落相承,此则中间换韵亦相承不断,诗格尤奇。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宋玉《对楚王问》

下一篇:先秦·佚名《有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