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ǒu

朝代:先秦作者:佚名浏览量:2
yǒu
suí
suí
zài
liáng
xīn
zhī
yōu
zhī
cháng
yǒu
suí
suí
zài
xīn
zhī
yōu
zhī
dài
yǒu
suí
suí
zài
xīn
zhī
yōu
zhī
yǒu
shí
wèi
zhī
nán
shī
shí
sàng
fēi
ǒu
yān
zhě
guó
yǒu
xiōng
huāng
shā
ér
duō
hūn
huì
nán
zhī
jiā
zhě
suǒ
rén
mín

译文

狐狸在那慢慢走,就在淇水石桥上。我的心里真忧愁,你的身上没衣裳。狐狸在那慢慢走,就在淇水浅滩上。我的心里真忧愁,你没腰带不像样。狐狸在那慢慢走,就在淇水河岸旁。我的心里真忧愁,你没衣服我心伤。《有狐》这首诗,是讽刺时政之作。wèi zhī nán nǚ shī shí失去配偶。在古代,国家遇到灾荒年景时,就会简化礼仪,鼓励更多人成婚,让那些尚未成家的男女相聚结合,以此来繁育人口。

逐句剖析

"有狐绥绥":狐狸在那慢慢走,

# 绥绥:慢走貌。朱熹《诗集传》训为独行求匹貌。,狐:狐狸。一说狐喻男性。

"在彼淇梁":就在淇水石桥上。

# 梁:河梁。河中垒石而成,可以过人,可用于拦鱼。,淇:卫国水名。淇水在今河南浚县东北。

"心之忧矣":我的心里真忧愁,

"之子无裳":你的身上没衣裳。

# 裳:下身的衣服。上曰衣,下曰裳。,之子:这个人,那个人。

"有狐绥绥":狐狸在那慢慢走,

"在彼淇厉":就在淇水浅滩上。

# 厉:水深及腰,可以涉过之处。一说通“濑”,指水边沙滩。

"心之忧矣":我的心里真忧愁,

"之子无带":你没腰带不像样。

# 带:束衣的带子。实指衣服。

"有狐绥绥":狐狸在那慢慢走,

"在彼淇侧":就在淇水河岸旁。

# 侧:水边。

"心之忧矣":我的心里真忧愁,

"之子无服":你没衣服我心伤。

# 服:衣服。

"《有狐》":《有狐》这首诗,

"刺时也":是讽刺时政之作。

"卫之男女失时":wèi zhī nán nǚ shī shí

"丧其妃耦焉":失去配偶。

"古者国有凶荒":在古代,国家遇到灾荒年景时,

"则杀礼而多昏":就会简化礼仪,鼓励更多人成婚,

"会男女之无夫家者":让那些尚未成家的男女相聚结合,

"所以育人民也":以此来繁育人口。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国风・有狐》作为我国古代首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经典篇章,描绘了一位女性对他人的深切关怀。关于诗中主人公,有人认为是女子心系在外劳作的夫君,也有人推测是寡妇牵挂倾心之人,她满心忧虑对方缺衣少穿。全诗共三章,每章四句,以“有狐绥绥”起兴,借狐狸独行之景,引出内心情思。首章写狐在淇梁,女子忧“之子”无裳;次章狐至淇厉,忧“之子”无带;末章狐在淇侧,忧“之子”无服,层层递进情感。诗人直抒胸臆,毫不掩饰情感,将关切之情毫无保留地倾诉而出。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关于《国风・有狐》的创作背景,学界至今未能达成共识。当下,多数现代学者倾向于将其视作言情诗,认为诗人假借女子口吻,借狐狸独自徘徊、寻觅伴侣的意象,委婉诉说女子对心仪之人的爱慕与关切。也有观点指出,此诗是女子担忧远征在外的丈夫缺衣少穿,以饱含深情的笔触,抒发对丈夫的牵挂与忧虑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四言古诗,也是一首言情诗。诗中以“有狐绥绥”起兴,描绘狐狸在淇水河畔独行的景象,借女子口吻,表达了对其所爱慕之人(或丈夫)没有衣物可穿的深切忧虑,展现了女子真挚的爱心与牵挂之情。

2. 写作手法

比兴:诗开篇以“有狐绥绥”起兴,描绘狐狸在淇梁、淇厉、淇侧独行的画面。“狐”在古代文化中常与情感、婚恋相关,借狐狸独行营造出孤独氛围,引出诗人对“之子”缺衣少穿的忧虑,使情感表达委婉含蓄且富有韵味。重章叠唱:全诗三章,每章仅更换几个字词,如地点从“淇梁”到“淇厉”再到“淇侧”,担忧对象从“无裳”到“无带”再到“无服”。这种形式回环往复,增强诗歌节奏感与音乐美,还层层递进地强化诗人对“之子”的关切之情,突出情感的真挚与深沉。直抒胸臆:每章都有“心之忧矣,之子无裳(带、服)”这样直白的表述,直接吐露诗人内心对“之子”没有衣物的忧虑,不加掩饰地展现出真挚情感,让读者能迅速感知到诗人的关切与牵挂。

3. 分段赏析

第一章:“有狐绥绥,在彼淇梁”,运用比兴手法,以一只狐狸在淇水的石桥上缓慢行走起兴。“绥绥”描绘出狐狸独行、舒缓的样子,在古代文化语境中,狐常与情感、婚恋相关联,这里营造出一种孤独、寂寞的氛围,为下文情感的抒发做铺垫。紧接着“心之忧矣,之子无裳”,诗人直抒胸臆,内心的忧虑油然而生,原因是担忧心中的那个人没有下衣可穿。简单直白的表述,将女子对他人的深切关怀和牵挂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虽未点明“之子”身份,但这份真挚情感却扑面而来,奠定了全诗深情关切的基调。第二章:延续第一章的结构和比兴手法,狐狸的位置从淇梁转移到了淇水可涉水而过的地方(淇厉),但依然是“绥绥”独行的状态,进一步强化了孤独的氛围。诗人的忧虑也在递进,从担忧“无裳”变为“无带”。“带”在古代服饰中是束衣的重要物件,这一变化体现出诗人对“之子”生活状况关注的细致入微,也暗示出“之子”生活可能愈发困窘,使得情感表达更加深沉,让读者更能体会到女子内心忧虑的加深。第三章:最后一章,狐狸来到淇水岸边,还是“绥绥”而行,孤独意象贯穿始终。诗人的忧虑达到顶点,从“无裳”“无带”到“无服”,“服”指上衣等衣物,全面体现出“之子”可能衣不蔽体的艰难处境。通过三章的反复咏叹,层层递进,将女子对“之子”的忧虑、牵挂与怜惜之情推向极致,给读者带来强烈的情感冲击。同时,这种反复也反映出当时社会或许存在的民生疾苦,使诗歌主题在表达个人情感之外,有了更深刻的社会意义。

4. 作品点评

此诗共三章,真切细腻地展现出年轻寡妇的拳拳爱意。她就眼前之事抒发情怀,毫无保留地袒露心声,大胆倾诉真情实感,堪称难得的经典之作。在往昔动荡岁月,人们历经战乱离散。单身男女在失去伴侣后,渴望重组家庭,寻觅家的温暖与爱意,这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有狐》一诗,直白地传达出寡妇渴望寻觅伴侣的心意,在《国风》众多诗篇中,是别具一格的爱情诗。至于她心仪之人是否察觉到这份深情,又会作何回应,便又是另一番情境了。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在梁,则可以裳矣。”“在厉,则可以带矣。”“济乎水,则可以服矣。

宋朱熹《诗集传》

# 妇人忧夫久役无衣也。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佚名《文王》

下一篇:先秦·佚名《论语七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