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狐绥绥":狐狸在那慢慢走,
# 绥绥:慢走貌。朱熹《诗集传》训为独行求匹貌。,狐:狐狸。一说狐喻男性。
"在彼淇梁":就在淇水石桥上。
# 梁:河梁。河中垒石而成,可以过人,可用于拦鱼。,淇:卫国水名。淇水在今河南浚县东北。
"心之忧矣":我的心里真忧愁,
"之子无裳":你的身上没衣裳。
# 裳:下身的衣服。上曰衣,下曰裳。,之子:这个人,那个人。
"有狐绥绥":狐狸在那慢慢走,
"在彼淇厉":就在淇水浅滩上。
# 厉:水深及腰,可以涉过之处。一说通“濑”,指水边沙滩。
"心之忧矣":我的心里真忧愁,
"之子无带":你没腰带不像样。
# 带:束衣的带子。实指衣服。
"有狐绥绥":狐狸在那慢慢走,
"在彼淇侧":就在淇水河岸旁。
# 侧:水边。
"心之忧矣":我的心里真忧愁,
"之子无服":你没衣服我心伤。
# 服:衣服。
"《有狐》":《有狐》这首诗,
"刺时也":是讽刺时政之作。
"卫之男女失时":wèi zhī nán nǚ shī shí
"丧其妃耦焉":失去配偶。
"古者国有凶荒":在古代,国家遇到灾荒年景时,
"则杀礼而多昏":就会简化礼仪,鼓励更多人成婚,
"会男女之无夫家者":让那些尚未成家的男女相聚结合,
"所以育人民也":以此来繁育人口。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四言古诗,也是一首言情诗。诗中以“有狐绥绥”起兴,描绘狐狸在淇水河畔独行的景象,借女子口吻,表达了对其所爱慕之人(或丈夫)没有衣物可穿的深切忧虑,展现了女子真挚的爱心与牵挂之情。
2. 写作手法
比兴:诗开篇以“有狐绥绥”起兴,描绘狐狸在淇梁、淇厉、淇侧独行的画面。“狐”在古代文化中常与情感、婚恋相关,借狐狸独行营造出孤独氛围,引出诗人对“之子”缺衣少穿的忧虑,使情感表达委婉含蓄且富有韵味。重章叠唱:全诗三章,每章仅更换几个字词,如地点从“淇梁”到“淇厉”再到“淇侧”,担忧对象从“无裳”到“无带”再到“无服”。这种形式回环往复,增强诗歌节奏感与音乐美,还层层递进地强化诗人对“之子”的关切之情,突出情感的真挚与深沉。直抒胸臆:每章都有“心之忧矣,之子无裳(带、服)”这样直白的表述,直接吐露诗人内心对“之子”没有衣物的忧虑,不加掩饰地展现出真挚情感,让读者能迅速感知到诗人的关切与牵挂。
3. 分段赏析
第一章:“有狐绥绥,在彼淇梁”,运用比兴手法,以一只狐狸在淇水的石桥上缓慢行走起兴。“绥绥”描绘出狐狸独行、舒缓的样子,在古代文化语境中,狐常与情感、婚恋相关联,这里营造出一种孤独、寂寞的氛围,为下文情感的抒发做铺垫。紧接着“心之忧矣,之子无裳”,诗人直抒胸臆,内心的忧虑油然而生,原因是担忧心中的那个人没有下衣可穿。简单直白的表述,将女子对他人的深切关怀和牵挂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虽未点明“之子”身份,但这份真挚情感却扑面而来,奠定了全诗深情关切的基调。第二章:延续第一章的结构和比兴手法,狐狸的位置从淇梁转移到了淇水可涉水而过的地方(淇厉),但依然是“绥绥”独行的状态,进一步强化了孤独的氛围。诗人的忧虑也在递进,从担忧“无裳”变为“无带”。“带”在古代服饰中是束衣的重要物件,这一变化体现出诗人对“之子”生活状况关注的细致入微,也暗示出“之子”生活可能愈发困窘,使得情感表达更加深沉,让读者更能体会到女子内心忧虑的加深。第三章:最后一章,狐狸来到淇水岸边,还是“绥绥”而行,孤独意象贯穿始终。诗人的忧虑达到顶点,从“无裳”“无带”到“无服”,“服”指上衣等衣物,全面体现出“之子”可能衣不蔽体的艰难处境。通过三章的反复咏叹,层层递进,将女子对“之子”的忧虑、牵挂与怜惜之情推向极致,给读者带来强烈的情感冲击。同时,这种反复也反映出当时社会或许存在的民生疾苦,使诗歌主题在表达个人情感之外,有了更深刻的社会意义。
4. 作品点评
此诗共三章,真切细腻地展现出年轻寡妇的拳拳爱意。她就眼前之事抒发情怀,毫无保留地袒露心声,大胆倾诉真情实感,堪称难得的经典之作。在往昔动荡岁月,人们历经战乱离散。单身男女在失去伴侣后,渴望重组家庭,寻觅家的温暖与爱意,这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有狐》一诗,直白地传达出寡妇渴望寻觅伴侣的心意,在《国风》众多诗篇中,是别具一格的爱情诗。至于她心仪之人是否察觉到这份深情,又会作何回应,便又是另一番情境了。
# 在梁,则可以裳矣。”“在厉,则可以带矣。”“济乎水,则可以服矣。
宋朱熹《诗集传》
# 妇人忧夫久役无衣也。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上一篇:先秦·佚名《文王》
下一篇:先秦·佚名《论语七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