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孔子说:“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我十五岁就立志求学,
# 十有五:十五岁。有: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
"三十而立":三十岁能在社会上立足,
# 立:指立身行事、做事合乎礼法。
"四十而不惑":四十岁对世事不再困惑,
# 惑:迷惑,疑惑。
"五十而知天命":五十岁懂得自然规律和人生使命,
# 天命:上天的意旨,指自然的规律、法则。
"六十而耳顺":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 耳顺:听到别人的话,就能深刻理解其中的意思。
"七十而从心所欲":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做事,
# 从心所欲:顺从意愿。
"不踰矩":却不会越过规矩。”
# 矩:规矩,规范。,踰:越过,超过。
"子曰":孔子说:“
"君子食无求饱":君子饮食不追求饱足,
"居无求安":居住不追求舒适,
"敏于事而慎于言":做事勤勉敏捷,说话谨慎小心,
"就有道而正焉":接近有道德学问的人来匡正自己,
# 正:匡正,端正。,有道:指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就:靠近。
"可谓好学也已":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子曰":孔子说:“
"饭疏食":吃粗粮,
# 饭疏食:吃粗粮。饭:吃。疏食:粗粮。
"饮水":喝冷水,
# 饮水:喝冷水。水,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
"曲肱而枕之":弯着胳膊当枕头,
# 曲肱:即弯着胳膊。肱:胳膊上从肩至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
"乐亦在其中矣":乐趣也在这当中了。
"不义而富且贵":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的富贵,
"于我如浮云":对我来说就像浮云一样。”
# 如浮云:像浮云一样。,于:介词,对,对于。
"子曰":孔子说:“
"衣敝緼袍":穿着破旧的丝棉袍子,
# 敝緼袍:古无木棉,袍皆以絮。絮之好者称绵,如今之丝绵。敝:破坏义。缊:乱絮。
"与衣狐貉者立":和穿着狐貉皮衣的人站在一起,
# 狐貉:以狐貉之皮为裘,裘之贵者。
"而不耻者":却不觉得羞耻的人,
"其由也与":大概是仲由吧!
"‘不忮不求":‘不嫉妒,不贪求,
"何用不臧":行事怎么会不好呢?
"’":’”
"子路终身诵之":子路听后便常常诵读这句诗。
"子曰":孔子说:“
"是道也":这样的道理,
# 是:这个。
"何足以臧":怎么能算足够好呢?”
"子贡问为仁":子贡问怎样实行仁德。
"子曰":孔子说:“
"工欲善其事":工匠想要把他的活儿做好,
"必先利其器":一定要先使他的工具锋利。
"居是邦也":住在这个国家,
# 邦:国家。
"事其大夫之贤者":就要侍奉大夫中的贤能之人,
# 事:共事,为……谋事。
"友其士之仁者":与士人中的仁人交朋友。”
# 友:把......当作朋友。
"子贡问曰":子贡问道:“
"乡人皆好之":全乡的人都喜欢他,
"何如":怎么样呢?”
"子曰":孔子说:“
"未可也":还不能肯定他是好人啊。”
"“":“全乡的人都厌恶他
",":,
"何如":怎么样呢?”
"子曰":孔子说:“
"未可也":也不能肯定啊。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不如全乡的好人都喜欢他,
"其不善者恶之":全乡的坏人都厌恶他。”
"子谓子贡曰":孔子对子贡说:“
"女与回也孰愈":你和颜回相比,谁更优秀呢?”
# 愈:胜过,超过。
"对曰":子贡回答说:“
"赐也何敢望回":我端木赐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
"回也闻一以知十":颜回听到一件事,就能推知十件事,
"赐也闻一以知二":我听到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
"子曰":子贡回答说:“
"弗如也":不如他,
"吾与女弗如也":我和你都不如他啊。”
# 与:有两种解释,其一,同意、赞成;其二,和。此处取后一种说法。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部语录体文集儒家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部分弟子的言行,涵盖为政、修身、学习、处世等多方面内容,体现了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与价值观念,蕴含着深邃的哲理与智慧,对后世思想文化与社会发展影响深远。
2. 分段赏析
第一则: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颠沛必于是。”此段强调“仁”是君子的立身之本。孔子承认人对富贵、安稳的追求是人性常态,但必须以正当途径实现;反之,即便身处贫困,也不应放弃仁德。他提出“仁”需贯穿生命始终,即使仓促或困顿时亦不背离。此观点体现了儒家对道德原则的坚守,将“仁”视为超越物质的精神核心。第二则:子曰:“贤哉,回也!……回也不改其乐。”以颜回为例,展现儒家“安贫乐道”的理想人格。颜回虽居陋巷、物质匮乏,却能保持精神自足。孔子通过对比世俗对贫贱的厌恶与颜回的豁达,肯定内在修养高于物质享受,强调精神追求的纯粹性。第三则:子曰:“饭疏食,饮水……于我如浮云。”孔子以自身生活状态为例,表达对清贫生活的坦然。他明确反对通过不义手段获取富贵,将道德价值置于物质利益之上。“浮云”之喻生动体现了对虚名浮利的超然态度,凸显儒家重义轻利的价值观。第四则:子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此段展现孔子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他以“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描述对理想的投入,淡化对衰老的焦虑,传递出以追求道义为人生动力的精神境界,激励后人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使命结合。第五则: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提出“士”的责任标准:以“仁”为己任,终身践行。通过“弘毅”(刚强坚毅)与“任重道远”的对比,强调儒家知识分子的社会担当与历史使命感,成为后世士人精神的重要标杆。第六则: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对比君子与小人在困境中的表现。孔子指出君子即便穷困仍坚守原则,而小人则因失德而放纵。此句揭示儒家对逆境中道德坚守的重视,批判功利主义对人格的侵蚀。第七则:子曰:“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此为儒家最高道德准则的宣言。孔子将“仁”置于生命之上,肯定为道义牺牲的崇高性。此观点塑造了儒家“舍生取义”的精神传统,深刻影响中国历史上的气节观与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