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于役":丈夫服役去远方,
# 于役:到外面服役。于:往。役:服劳役。
"不知其期":服役长短难估量,
# 期:指服役的期限。
"曷至哉":什么时候才回到家呢?
# 曷至哉:一说“曷至哉”意谓到哪儿了呢。曷:何时。至:归家。
"鸡栖于埘":鸡已经进了窝,
# 埘:鸡舍。墙壁上挖洞做成。
"日之夕矣":太阳也向西边落,
"羊牛下来":牛羊成群下山坡。
# 下来:归圈。
"君子于役":丈夫服役在远方,
"如之何勿思":让我怎不把他想?
# 如之何勿思:如何不思。如之:犹说“对此”。
"君子于役":丈夫服役去远方,
"不日不月":每日每月恨日长,
# 不日不月:没法用日月来计算时间。
"曷其有佸":什么时候才能又相会?
# 有佸:相会,来到。
"鸡栖于桀":鸡纷纷上了架,
# 桀:鸡栖木。一说指用木头搭成的鸡窝。
"日之夕矣":太阳渐渐也西下,
"羊牛下括":牛羊下坡回到家。
# 括:相会,会集,此指牛羊放牧回来关在一起。来到。音、义同“佸”。
"君子于役":丈夫服役在远方,
"苟无饥渴":但愿不会饿肚肠!
# 苟:且,或许。一说但愿。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妻子思念远行服役丈夫的四言诗,借黄昏家禽归巢、牛羊返圈的日常景象,写出了征役制度下普通家庭的离散之苦与女性独守的绵长愁思。
2. 写作手法
烘托:“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通过描写日常生活中鸡进笼了、羊牛回家了而自己的丈夫还没有回来,烘托出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3. 分段赏析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开篇直抒胸臆,以“不知其期”点明丈夫服役时间漫长、归期无望的无奈。“曷至哉”的追问,既是对丈夫安危的担忧,也是对战争无意义的控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三句,以白描手法勾勒黄昏农家的归栖图:鸡飞回窝中,牛羊缓步下山。看似平静的田园画面,实则暗含对比——家畜尚知归巢,丈夫却远在战场。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强化了思妇的孤独感。“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以反问收尾,情感喷涌而出,将前文的景物描写与内心情感紧密联结,凸显思念的不可抑制。“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重复“不知其期”的焦虑,但“不日不月”进一步强调时间流逝的漫长与煎熬。“曷其有佸”的“有佸”(相会)一词,透露出对团聚的渺茫希望。“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与第一章景物描写呼应,但“桀”(木桩)与“埘”(墙洞)的细节差异,暗示妻子日复一日凝望的重复与疲惫。末二句“君子于役,苟无饥渴”是全诗情感的升华:从对丈夫归家的期盼,转为对其生存的牵挂。“苟无”(只愿)一词,将思念化作最朴实的祝愿,既体现妻子的善良,也暗含对战争残酷的控诉。
4. 作品点评
《王风·君子于役》所开创的“日暮怀人”这一情境,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后世众多诗词作品皆承袭其艺术手法,如三国曹植《赠白马王彪》(“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及西晋潘岳《寡妇赋》(“时暧暧而向昏兮,日杳杳而西匿。雀群飞而赴楹兮,鸡登栖而敛翼”)。下迄唐宋,李白、白居易、李清照等诗人笔下亦不乏运用同类黄昏意象抒写怀思的佳作。
# 日落怀人,真情实境。
清姚际恒《诗经通论》
# 此诗言情写景可谓真实朴至,宣圣虽欲删之,亦有所不忍也。况夫妇远离,怀思不已,用情而得其正。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 鸡栖于桀下牛羊,饥渴萦怀对夕阳。已启唐人闺怨句,最难消遣是昏黄。
清许瑶光《再读〈诗经〉四十二首》
上一篇:先秦·左丘明《蹇叔哭师》
下一篇:先秦·佚名《勾践灭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