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ǎn
shū
shī

朝代:先秦作者:左丘明浏览量:2
dōng
jìn
wén
gōng
gēng
chén
jiāng
bìn
chū
jiàng
jiù
yǒu
shēng
niú
yǎn
shǐ
使
dài
bài
yuē
:“
:“
jūn
mìng
shì
jiāng
yǒu
西
shī
guò
zhī
jié
yān
。”
。”
zhèng
shǐ
使
gào
qín
yuē
:“
:“
zhèng
rén
shǐ
使
zhǎng
běi
mén
zhī
guǎn
ruò
qián
shī
lái
guó
。”
。”
gōng
fǎng
访
zhū
jiǎn
shū
jiǎn
shū
yuē
:“
:“
láo
shī
yuǎn
fēi
suǒ
wén
shī
láo
jié
yuǎn
zhǔ
bèi
zhī
nǎi
shī
zhī
suǒ
wéi
zhèng
zhī
zhī
qín
ér
suǒ
yǒu
bèi
xīn
qiě
xíng
qiān
shuí
zhī
?”
?”
gōng
yān
zhào
mèng
míng
西
bái
shǐ
chū
shī
使
dōng
mén
zhī
wài
jiǎn
shū
zhī
yuē
:“
:“
mèng
jiàn
shī
zhī
chū
ér
jiàn
。”
。”
gōng
shǐ
使
wèi
zhī
yuē
:“
:“
ěr
zhī
zhōng
shòu
寿
ěr
zhī
gǒng
!”
!”
jiǎn
shū
zhī
shī
ér
sòng
zhī
yuē
:“
:“
jìn
rén
shī
xiáo
xiáo
yǒu
èr
líng
yān
nán
líng
xià
hòu
gāo
zhī
běi
líng
wén
wáng
zhī
suǒ
fēng
shì
jiān
shōu
ěr
yān
qín
shī
suì
dōng

译文

冬天,晋文公去世了。十二月十日,要送往曲沃停放待葬。刚走出国都绛城,棺材里发出了像牛叫的声音。卜官郭偃让大夫们向棺材下拜,说:“国君要发布军事命令,将有西方的军队越过我们的国境,我们袭击它,一定会获得全胜。”秦国大夫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悄悄派兵前来,就可以占领他们的国都。”秦穆公向秦国老臣蹇叔征求意见。蹇叔说:“让军队辛勤劳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我从没听说有过。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必定会知道。军队辛勤劳苦而一无所得,一定会产生叛逆念头。再说行军千里,有谁不知道呢?”秦穆公没有听从蹇叔的意见。他召见了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三位将领,让他们从东门外面出兵。蹇叔哭他们说:“孟明啊!我看着大军出发,却看不见他们回来了。”秦穆公派人对蹇叔说:“你知道什么!要是你蹇叔只活个中寿就去世的话,你坟上的树都有两手合抱一般粗了。蹇叔的儿子跟随军队一起出征,他哭着送儿子,说:“晋国人必定在崤山抗击我军,崤有两座山头。南面的山头,是夏王皋的坟墓,北面的山头,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们一定会战死在这两座山之间,我到那里收拾你的尸骨吧。”于是秦国军队东行。

逐句剖析

"冬":冬天,

"晋文公卒":晋文公去世了。

"庚辰":十二月十日,

"将殡于曲沃":要送往曲沃停放待葬。

# 曲沃:晋国旧都,晋国祖庙所在地,在今山西闻喜。,殡:停丧。

"出绛":刚走出国都绛城,

# 绛:晋国国都,在今山西翼城东南。

"柩有声如牛":棺材里发出了像牛叫的声音。

# 柩:装有尸体的棺材。

"卜偃使大夫拜":卜官郭偃让大夫们向棺材下拜,

# 卜偃:掌管晋国卜筮的官员,姓郭,名偃。

"曰":说:“

"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国君要发布军事命令,将有西方的军队越过我们的国境,

# 过轶:越过。,西师:西方的军队,指秦军。,大事:指战争。古时战争和祭祀是大事。

"击之":我们袭击它,

"必大捷焉":一定会获得全胜。”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秦国大夫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

# 杞子:秦国大夫。

"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

# 管:钥匙。,掌:掌管。

"若潜师以来":如果悄悄派兵前来,

# 潜:秘密地。

"国可得也":就可以占领他们的国都。”

# 国:国都。

"穆公访诸蹇叔":秦穆公向秦国老臣蹇叔征求意见。

# 访:询问,征求意见。

"蹇叔曰":蹇叔说:“

"劳师以袭远":让军队辛勤劳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

"非所闻也":我从没听说有过。

"师劳力竭":军队辛劳精疲力竭,

"远主备之":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

# 远主:指郑君。

"无乃不可乎":这样做恐怕不行吧?

"师之所为":军队的一举一动,

"郑必知之":郑国必定会知道。

"勤而无所":军队辛勤劳苦而一无所得,

# 无所:一无所得。,勤:劳苦。

"必有悖心":一定会产生叛逆念头。

# 悖心:违逆之心,反感。

"且行千里":再说行军千里,

"其谁不知":有谁不知道呢?”

"公辞焉":秦穆公没有听从蹇叔的意见。

"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他召见了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三位将领,让他们从东门外面出兵。

# 白乙:秦国大夫,字白乙,名丙。秦国元老蹇叔之子。这三人都是秦国将军。,西乞:秦国大夫,字西乞,名术。秦国元老蹇叔之子。,孟明:秦国大夫,姜姓,百里氏,名视,字孟明。秦国元老百里奚之子。

"蹇叔哭之曰":蹇叔哭他们说:“

"孟子":孟明啊!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我看着大军出发,却看不见他们回来了。”

"公使谓之曰":秦穆公派人对蹇叔说:“

"尔何知":你知道什么!

"中寿":要是你蹇叔只活个中寿就去世的话,

# 中寿:中等年纪。秦穆王讽刺蹇叔现已年老昏聩,要是你蹇叔只活个差不多就去世的话,你坟上的树都有两手合抱一般粗了。

"尔墓之木拱矣":你坟上的树都有两手合抱一般粗了。

# 拱:两手合抱。

"蹇叔之子与师":蹇叔的儿子跟随军队一起出征,

"哭而送之":他哭着送儿子,

"曰":说:“

"晋人御师必于崤":晋国人必定在崤山抗击我军,

# 崤:同殽,山名,在今河南洛宁西北。

"崤有二陵焉":崤有两座山头。

# 陵:大山。崤山有两陵,南陵和北陵,相距三十里,地势险要。

"其南陵":南面的山头,

"夏后皋之墓地":是夏王皋的坟墓,

# 夏后皋:夏代君主,名皋,夏桀的祖父。后:国君。

"其北陵":北面的山头,

"文王之所辟风雨也":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

"必死是间":你们一定会战死在这两座山之间,

"余收尔骨焉":我到那里收拾你的尸骨吧。”

# 焉:在那里。,尔骨:你的尸骨。

"秦师遂东":于是秦国军队东行。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蹇叔哭师》选自春秋时期左丘明撰写的《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记载了秦国重臣蹇叔在秦军出征郑国前直言劝谏的历史事件。面对秦穆公执意伐郑的决定,蹇叔连续进谏阻止,却未被采纳,最终秦军于崤山遭晋军伏击惨败。出征前夕,蹇叔于军前痛哭陈词,既深刻剖析了战争形势的必然走向,也饱含对秦军安危的深切忧思与悲悯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

左丘明(前556~前451),春秋时史学家。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春秋末期鲁国人。双目失明,曾任鲁太史。孔子曾称赞其为人。相传他著有《左传》,又传《国语》亦出其手。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公元前627年,秦穆公计划联合潜伏郑国的密探里应外合,突袭攻占郑国都城。出兵前,秦穆公就此事征询蹇叔意见。蹇叔结合两国地理距离与国情实际,直言长途奔袭的不可行性——郑国必能察觉并严阵以待。凭借深厚的政治阅历与对秦、晋、郑三方局势的透彻洞察,蹇叔条分缕析地剖析了行动隐患,从根本上否定了这场违背军事常理的冒险计划,断言袭郑必将失败。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文本开篇以“晋文公卒”与“柩有声如牛”的异象构建起命运的隐喻系统。在先秦史官的认知体系中,国君棺椁发出异响绝非自然现象,而是“天命示警”的超自然信号。卜偃将此异象解读为“西师过轶我”的军事预言,实则是以“天命”之名强化晋国发动战争的合法性——当秦军尚未出境,晋人已通过神意叙事完成战争动员。这种将人事与天命交织的叙事策略,既揭示了春秋时期“君权神授”观念对政治决策的影响,也暗示了秦晋冲突的历史必然性。更耐人寻味的是,秦穆公对卜偃预言的积极回应(“击之,必大捷焉”),与其后对蹇叔谏言的断然拒绝形成鲜明对比:同样面对超自然预示,前者被解读为进攻信号,后者却被视为沮军之言。这种选择性采信背后,正是君主权力意志对理性判断的扭曲,为秦军覆灭埋下伏笔。蹇叔的形象塑造堪称春秋史传文学中“忠臣谏诤”的典范。其谏言逻辑呈现严密的三段论结构:首先否定“劳师袭远”的可行性(“师劳力竭,远主备之”),继而推演行动后果(“勤而无所,必有悖心”),最终断言战略失误(“且行千里,其谁不知”)。这种基于军事常识与政治经验的理性分析,本应成为决策的重要依据,却因触犯君主权威而遭摒弃。值得注意的是,蹇叔的谏诤并非空洞说教,而是融入了强烈的个人情感——从“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的悲怆预言,到“余收尔骨焉”的惨烈预判,再到对秦穆公“中寿,尔墓之木拱矣”的愤怒回击,智者的清醒与臣子的忠诚、父亲的慈爱交织在一起,使人物跃然纸上。与之相对的秦穆公,则被塑造成刚愎自用的典型:面对蹇叔的理性分析,他表现出惊人的认知固化(“辞焉”);当谏言触及权威时,又暴露出暴戾恣睢的一面(诅咒蹇叔)。这种性格缺陷直接导致决策失误,最终酿成“匹夫之勇”式的悲剧。文本通过多重对照揭示了春秋时期战争伦理的复杂性。地理认知层面,“晋人御师必于崤”的预言与“劳师以袭远”的决策形成战略反差:蹇叔熟知崤山天险的战略价值,而秦穆公却忽视地理因素对战争的影响;情报研判层面,杞子“掌北门之管”的情报看似绝佳战机,实则暗含晋国设伏的陷阱——这种信息不对称折射出战国纵横捭阖背景下情报战的残酷性;伦理评判层面,蹇叔“哭师”的行为超越了单纯的军事反对,上升为对无辜士卒生命的悲悯——“勤而无所,必有悖心”的警示,本质上是对战争中人性代价的深刻忧虑。这种将战争决策与个体命运紧密联结的叙事方式,使文本超越了简单的胜负记录,升华为对战争本质的哲学叩问。

2. 作品点评

这篇短文虽篇幅不长,却在结构上鲜明呈现了《左传》的叙事特征——情节跌宕起伏、叙述张弛有度。全文以秦国老臣蹇叔的谏阻之言、哭师之痛、哭子之悲为主线,又穿插秦穆公拒谏的态度与事后的诅咒之语,使整体结构如波浪起伏,错落有致。在人物塑造方面,文章同样彰显了《左传》通过语言与行动刻画性格、让人物与情节深度融合的典型手法。虽篇幅有限,却成功勾勒出两类鲜明形象:一位是老成谋国、深谋远虑的老臣蹇叔,一位是刚愎自用、因利失智的君主秦穆公。二者一显一隐、互为映照,形成强烈对比,更凸显各自性格特质。正如俗语所言“姜是老的辣”,蹇叔虽年迈,却依然足智多谋、思虑深远。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佚名《北门》

下一篇:先秦·佚名《君子于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