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陵君杀晋鄙":信陵君杀死晋鄙,夺得军权,
# 信陵君杀晋鄙:指信陵君杀了晋鄙,救下邯郸,打败了秦兵,保存了赵国之事。晋鄙:战国时魏将。
"救邯郸":领兵解救邯郸,
# 邯郸:赵国国都,今河北省邯郸市。
"破秦人":击败秦军,
# 破:打败,打垮。
"存赵国":使赵国得以幸存。
# 存:存在,存活。这里是使......幸存。
"赵王自郊迎":赵孝成王亲自到郊外去迎接他。
# 赵王:赵孝成王,惠文王之子,名丹。赵国第八君,公元前265年~公元前245年在位。
"唐雎谓信陵君曰":这时,唐雎对信陵君说:“
# 唐雎:战国魏人,安陵君之臣,此时为信陵君食客。
"臣闻之曰":我听说:
"事有不可知者":事情有不可以知道的,
"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以不知道的;
"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以忘掉的,
"有不可不忘者":有不可以不忘掉的。”
"信陵君曰":信陵君说:“
"何谓也":这话怎样讲呢?”
"对曰":唐雎回答说:“
"人之憎我也":别人憎恨我,
# 憎:憎恨,讨厌,厌烦等不好的方面。
"不可不知也":不可以不知道;
"吾憎人也":我憎恶别人,
"不可得而知也":是不可以让人知道的;
"人之有德于我也":别人有恩德于我,
# 德:恩惠。这里指别人对自己好的的方面。
"不可忘也":是不可以忘记的;
"吾有德于人也":我有恩德于别人,
"不可不忘也":是不可以不忘记的。
"今君杀晋鄙":如今,你杀了晋鄙,
"救邯郸":救下邯郸,
"破秦人":打败秦兵,
"存赵国":保存了赵国,
"此大德也":这对赵国是大恩德。
"今赵王自郊迎":现在,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你,
# 郊迎:到郊外去迎接。,自:亲自。
"卒然见赵王":你很快就会见到赵王了,
# 卒然:“卒”通“猝”,突然。
"愿君之忘之也":希望你把救赵王的事忘掉吧。”
"信陵君曰":信陵君说:“
"无忌谨受教":无忌我敬遵你的教诲。”
# 受教:接受教诲。受:接受。教:教导,教诲。,谨:郑重。,无忌:即信陵君,魏无忌,魏昭正之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以为人处世的道理为题材的记叙文。文章通过描绘唐雎向信陵君进言这一事件,体现了一个人做了好事不应居功自傲、对人有恩德不应常挂心头的主旨。文中开篇以短句排比叙事,紧凑连贯,营造出一种简洁有力的氛围,迅速将读者带入情境。
2. 分段赏析
文章开篇便点明背景,“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军,存赵国。赵王自郊迎。”信陵君凭借果敢之举,立下盖世奇功,使得赵国转危为安,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足见信陵君此时声名之盛、威望之高。然而,这样的高光时刻往往也是危险之际,稍有不慎,居功自傲便可能带来灾祸。在此情形下,唐雎向信陵君进言。他先抛出“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这两组对偶的话语,如投石入水,激起信陵君的好奇与疑惑,使其不禁发问“何谓也?”唐雎运用这种巧妙的“诱导说理”方式,成功吸引信陵君的注意力,为后续劝谏做好铺垫。紧接着,唐雎和盘托出自己的观点:“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此句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提醒人们要时刻保持清醒,对于他人的憎恶需反思自身,而对于自己的憎恶之情应学会放下;对于他人的恩情要铭记于心,自己施恩于人则应看淡忘却。随后,唐雎话锋一转,回到信陵君身上,“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愿君之忘之也。”明确指出信陵君对赵国有大功,但面对赵王郊迎的尊崇,应忘掉这份功劳。这不仅是对信陵君的善意提醒,更是深谙政治智慧与处世之道的体现。在战国那个风云变幻、局势错综复杂的时代,过于居功容易招致灾祸,唯有保持谦逊,才能长久立足。信陵君回应“无忌谨受教”,一个“谨”字,生动展现出他对唐雎劝谏的诚恳接受,以及内心的幡然醒悟。唐雎凭借其睿智的言辞和高超的劝谏技巧,成功让信陵君认识到在功成名就之时保持清醒和谦逊的重要性。
3. 作品点评
综观全篇,尽管它篇幅短小,却言简意赅、精悍有力,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战国策士那铺张扬厉的游说风格,极富韵味,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文中的警策之语,巧妙融合了哲理、权术与道德等多重因素,恰似将儒家与法家的思想精髓熔炼于一炉,生动地反映出战国时期纷繁复杂的意识形态特征。
# 少年眼见此等文,始能驾出如杠大笔。
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四
# 谓信陵君,只须说不可不忘,却先说不可忘。亦只须说不可忘,不可不忘,却又先说不可不知、不可得而知。文有宽而不懈者,其势急也。词有复而不板者,其气逸也。
清吴调侯、吴楚材《古文观止》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