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穆清庙":美哉清静宗庙中,
# 清庙:清静的宗庙。,穆:庄严、壮美。,於:赞叹词,犹如现代汉语的“啊”。
"肃雍显相":助祭高贵又雍容。
# 相:助祭的人,此指助祭的公卿诸侯。,显:高贵显赫。,肃雍:庄重而和顺的样子。雍:一作“雝”。
"济济多士":众士祭祀排成行,
# 多士:指祭祀时承担各种职事的官吏。,济济:众多。
"秉文之德":文王美德记心中。
# 文之德:周文王的德行。,秉:秉承,操持。
"对越在天":遥对文王在天灵,
# 在天:指周文王的在天之灵。,对越:犹“对扬”,对是报答,扬是颂扬。
"骏奔走在庙":奔走在庙步不停。
# 奔走:疾行。,骏:敏捷、迅速。
"不显不承":光辉显耀后人承,
# 承:借为“烝”,美盛。,不:通“丕”,大。
"无射于人斯":仰慕之情永无穷。
# 斯:语气词。,射:借为“斁”,厌弃。
"《清庙》":《清庙》这首诗,
"祀文王也":是祭祀周文王的。
"周公既成洛邑":周公建成了洛邑之后,
"朝诸侯":让诸侯来朝见,
"率以祀文王焉":带领着他们一起祭祀周文王。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四言诗,也是一首祭祀诗。诗歌描绘了在庄严的清庙中举行祭祀周文王典礼的场景,众多贤士秉持文王之德,恭敬奔走于祭祀之中。通过对告祭致政祀典的礼赞,表达了对周人祖先周文王功德的崇敬与感谢,以及对周王朝德业永继的殷切企盼,强化了周人天命王权的神圣理念,也标志着周代立子立嫡宗法制的确立。
2. 写作手法
侧面描写:诗中没有直接对文王的功德进行详细描述,而是通过描写助祭者“肃雍显相”“济济多士,秉文之德”“骏奔走在庙”的庄重恭敬态度和行为,侧面展现文王德操对众人的影响,以及众人对文王的崇敬追思。
3. 分段赏析
开篇“於穆清庙,肃雍显相”,以简洁凝练之笔勾勒出宗庙的庄严肃穆、清静幽深,以及助祭公卿的庄重显赫之态,奠定全诗肃穆庄严的基调;“济济多士,秉文之德。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四句,着重描绘众多祭祀参与者们忙碌的身影,他们秉持文王之德,心怀虔诚,在宗庙中敏捷奔走,以报答、颂扬文王在天之灵,虽未直接描写文王,却通过侧面烘托,展现出文王德操对众人的深远影响;结尾“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则直接颂扬文王盛德,其光辉显赫,美好德行值得后人永远铭记。整首诗并未对文王进行具体细致的正面描写,而是独具匠心地采用侧面描述与衬托手法,将笔墨聚焦于助祭、与祭者的态度和行动,以“肃雝”“骏奔走”“秉文之德”“对越在天”等表述,生动且具体地展现出文王之德,相较于正面直述,这种手法更显精要高明,使文王神圣贤明的形象跃然纸上,也体现出周人对文王的崇敬追思之情,以及对其功德的赞美与传承期盼。
4. 作品点评
《周颂·清庙》这篇作品,因作者着重刻画了人物,对助祭者和与祭者进行了具体描写,故而文字虽简约,却让人觉得内容丰富且意味深长,字里行间亦洋溢着较为真挚的情感。
# (济济)多士,秉文之德,吾敬之。
先秦孔丘《孔子论诗》
# 古者帝王升歌《清庙》……升歌文王之功烈德泽。苟在庙中尝见文王者,愀然如复见文王焉。
汉伏生《尚书大传》
# 《礼记》每云升歌《清庙》,然则祭祀宗庙之盛,歌文王之德,莫重于《清庙》,故为《周颂》之始。
唐孔颖达《毛诗正义》
# 此周公既成洛邑而朝诸侯,因率之以祀文王乐歌。言:於!穆哉!此清静之庙!其助祭之公侯皆敬且和,而其执事之人又无不执行文王之德。既对越其在天之神,而又骏奔走其在庙之士。如此,则是文王之德,岂不显乎?岂不承乎?信乎,其无有厌射于人也!
宋朱熹《诗集传》
# 愚谓此正善于形容文王之德也。使从正面描写,虽千言万语,何能穷尽?文章虚实之妙,不于此可悟哉?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上一篇:先秦·佚名《桑柔》
下一篇:先秦·左丘明《介之推不言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