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bīn
fēng
·
·

朝代:先秦作者:佚名浏览量:2
yòu
quē
qiāng
zhōu
gōng
dōng
zhēng
guó
shì
huáng
āi
rén
kǒng
zhī
jiāng
yòu
quē
zhōu
gōng
dōng
zhēng
guó
shì
é
āi
rén
kǒng
zhī
jiā
yòu
quē
qiú
zhōu
gōng
dōng
zhēng
guó
shì
qiú
āi
rén
kǒng
zhī
xiū
měi
zhōu
gōng
zhōu
dài
guó
yān

译文

激烈征伐中椭形斧砍坏了,我们的方形斧也砍得缺残。英武的周公率领我们东征,匡正四方之国平息了叛乱。可怜我们这些战后余生人,也是非常命大亏苍天有眼。激烈征伐中椭形斧砍坏了,我们的齐刃凿也砍得缺残。英武的周公率领我们东征,教化得四方之国秩序井然。可怜我们这些九死一生人,得苍天佑护结局多么良善。激烈征伐中椭形斧砍坏了,我们的独头斧也砍得缺残。英武的周公率领我们东征,四方之国边疆巩固又安全。可怜我们这些劫后余生人,也真是吉庆有余福禄无边。《破斧》这首诗,是赞美周公的。周朝的大夫通过(这首诗)来表达对管、蔡、殷、奄等四国(叛乱行为)的厌恶。

逐句剖析

"既破我斧":激烈征伐中椭形斧砍坏了,

# 斧:斧头。圆孔曰斧。

"又缺我斨":我们的方形斧也砍得缺残。

# 斨:斧的一种。方孔曰斨。

"周公东征":英武的周公率领我们东征,

"四国是皇":匡正四方之国平息了叛乱。

# 皇:同“惶”,恐惧。毛传释为“匡”,《尔雅·释言》:“匡,正也。”,四国:指殷、管、蔡、霍,即周公东征平定的四国。或以为殷、东、徐、奄四国。一说“四方之国。

"哀我人斯":可怜我们这些战后余生人,

# 斯:语气词,相当于“啊”。,我人:我们这些人。,哀:可怜。一说哀伤,一说借为爱。

"亦孔之将":也是非常命大亏苍天有眼。

# 将:大。,孔:很、甚、极,程度副词。

"既破我斧":激烈征伐中椭形斧砍坏了,

"又缺我锜":我们的齐刃凿也砍得缺残。

# 锜:凿子,一种兵器。一说是古代的一种锯。

"周公东征":英武的周公率领我们东征,

"四国是吪":教化得四方之国秩序井然。

# 吪:感化,教化。一说震惊貌。

"哀我人斯":可怜我们这些九死一生人,

"亦孔之嘉":得苍天佑护结局多么良善。

# 嘉:善,美,好。

"既破我斧":激烈征伐中椭形斧砍坏了,

"又缺我銶":我们的独头斧也砍得缺残。

# 銶:即”锹“。一说是独头斧,一说是凿子。

"周公东征":英武的周公率领我们东征,

"四国是遒":四方之国边疆巩固又安全。

# 遒:凝聚,稳固,团结,安和。《毛传》:“固也。”《郑笺》:“敛也。”一说是臣服。

"哀我人斯":可怜我们这些劫后余生人,

"亦孔之休":也真是吉庆有余福禄无边。

# 休:美好。与”嘉“”将“意同。

"《破斧》":《破斧》这首诗,

"美周公也":是赞美周公的。

"周大夫以恶四国焉":周朝的大夫通过(这首诗)来表达对管、蔡、殷、奄等四国(叛乱行为)的厌恶。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破斧》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四言诗。此诗全篇共三章,每章六句,采用重章叠唱的章法,仅变换个别字词进行反复咏唱。诗歌以质朴的笔触,生动描绘出周公东征时将士们在艰苦卓绝的战斗中奋勇拼搏、无畏牺牲的场景,深刻表达了他们历经磨难取得胜利后的豪迈与自豪之情,同时也真挚地抒发了对周公卓越领导的感恩与赞颂之意。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破斧》是管蔡等四国百姓赞颂周公的诗歌。《毛诗序》称“《破斧》,美周公也。周大夫以恶四国焉”,《郑笺》解释是厌恶四国散布流言诋毁周公。周武王灭商后,封纣子武庚于殷,派弟弟姬鲜、姬度、姬处驻守管、蔡、霍监视武庚。武王去世,成王年幼,周公辅政,武庚联合管、蔡、徐、奄等国叛乱。周公率军东征,经三年平定叛乱。战后,管、蔡、殷、奄等四国百姓感念周公功绩,创作此歌以表赞美。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四言诗,也是一首赞颂诗。通过三章六句、重章叠唱的形式,描绘了将士们在周公东征时艰苦奋战获胜的情景,表达了胜利的自豪感与对周公的感恩之情。

2. 写作手法

复沓:三章诗句结构基本相同,仅更换“斨、锜、銶”“皇、吪、遒”等字词,反复吟唱。如“既破我斧,又缺我斨”“既破我斧,又缺我锜”“既破我斧,又缺我銶”,通过重复强调生产工具破损,突出百姓劳役之苦;“四国是皇”“四国是吪”“四国是遒”的复沓,则层层展现周公东征逐步深入的成效,增强诗歌节奏感与情感的表达力度。直抒胸臆:每章结尾“哀我人斯,亦孔之将”“哀我人斯,亦孔之嘉”“哀我人斯,亦孔之休”,直接点明周公对百姓的哀怜体恤,以“将”“嘉”“休”直白地表达百姓对周公德行的赞美,不借助其他意象或手法,直抒胸臆,情感真挚浓烈。

3. 分段赏析

“既破我斧,又缺我斨”两句以“既破”“又缺”开篇,斧和斨都是人们用于创造财富、维持生计的生产工具。然而,这些工具因为四国之君的缘故,让百姓长年累月服劳役,从而破损残缺。家计也因此陷入困苦,百姓心中怨恨极深。此句运用以点代面、以个别代全部的手法,通过斧斨等工具的破缺,反映出劳役的漫长与痛苦,以及人们生产劳动必要条件的毁废所带来的生活困境,在叙述中寄寓了深深的感慨。“周公东征,四国是皇”这两句存在因果关系。“周公东征”是原因,“四国是皇”是结果。若将“皇”解释为惊恐,意味着乱政开始动摇,但尚未真正改变;若释为匡正,那就是乱政得到纠正,走上正道,不过这也只是治理的开端,对百姓而言只是外部条件的变化。此句从国家层面体现了周公东征的成效,在叙事中蕴含着对周公的赞美之情,是间接的赞颂。“哀我人斯,亦孔之将”中,“哀我人斯”省略了主语周公,意思是周公对人民哀怜体恤。这种体恤之情促使百姓发出“亦孔之将”的感叹,表达出周公的行为崇高而伟大。这是人民基于自身感受,从内心发出的对周公的直接歌赞。“既破我斧,又缺我锜”在第二章中,“锜”不管解作凿还是锯,和第一章的“斨”一样,都是劳动生产工具。同样以工具的破损,表达百姓因四国之乱服劳役,导致生产生活受影响,进一步体现对四国的怨恨。“周公东征,四国是吪”,“吪”有受教育、移风易俗之意。相较于第一章的“皇”,这体现了更深入的变化,从外部条件的改变深入到内部的转变。说明周公东征不仅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还在文化和社会风气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依旧是在叙事中对周公进行间接赞美。“哀我人斯,亦孔之嘉”再次强调周公对百姓的哀怜体恤,“嘉”突出了百姓对周公这种行为的赞美。这是百姓从自身感受出发,直接抒发对周公的感恩与赞颂。“既破我斧,又缺我銶”第三章的首句,“銶”不论解作凿还是独头斧,与前两章中相关工具作用相同。还是以工具破损为切入点,继续表达百姓对四国之乱致使自身劳役困苦的不满。“周公东征,四国是遒”,毛传将“遒”解作固,郑笺解作敛,孔颖达疏协调两说为“使四国之民心坚固”“四国之民于是敛聚不流散”。这表明周公东征带来了丰硕的成果,流散之民回归,家人团聚,万民团结,国家强固。相较于前两章,体现了周公东征成效的进一步深化,是对周公功绩更深入的间接赞颂。“哀我人斯,亦孔之休”最后一句,再次点明周公对百姓的关怀,“休”和前面的“嘉”基本同义,百姓用直白的语言,直接抒发对周公德行的赞美,收束全诗,将对周公的感恩与赞颂之情推向高潮。综观全诗,第四句的最后一字“皇”“吪”“遒”有逐层递进、深入的关系,体现了周公东征成效的逐步显现和深化,而每章末二句都是百姓对周公发自内心的直接赞颂。

4. 作品点评

关于此诗的理解存在分歧,闻一多、程俊英提出了不同观点,认为这是东征士卒庆幸生还之作。在此解读中,诗中首二句的斧、斨、錡、銶被释为武器;“哀我人斯”的“人”指战士,因部分战士战死,幸存者也离乡许久,故而哀伤。该说法与传统“美周公”的观点截然不同,却也能自圆其说,为理解此诗提供了新视角,值得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三章上二句恶四国,下四句美周公。

唐孔颖达《毛诗正义》

# 赋也。从军之士,以前篇周公劳己之勤,故言此以答其意,曰:东征之役,既破我斧,而缺我斨,其劳甚矣。然周公之为此举,善将使四方莫敢不一于正而后已。其哀我人也,岂不大哉!然则,虽有破斧缺斨之劳,而义有所不得辞矣。夫管蔡流言以谤周公,而公以六军之众,往而征之,使其心一有出于自私,而抚之虽勤,劳之虽至,而从役之士,岂能不怨也哉!今观此诗,固足以见周公之心,大公至正,天不信有其无有一毫自爱之私。抑又以见当是之时,虽被坚执锐之人,亦皆能以周公之心为心,而不自为一身一家之计。盖亦莫非圣人之徒也。学者于此熟玩而有得焉,则其心正大,而天地之情真可见矣。

宋朱熹《诗集传》

# 此四国之民望救于公,如大旱之望云霓也。盖三叔挟殷以畔,其民陷于叛逆,莫能自拔也久矣。一旦得睹旌旗,拯民水火,非惟四国疆土有所匡固,即我小民亦保全良多。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佚名《维清》

下一篇:先秦·佚名《隰有苌楚》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