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áng
zhī
shuǐ

朝代:先秦作者:佚名浏览量:2
yáng
zhī
shuǐ
liú
shù
xīn
zhī
shù
shēn
huái
怀
zāi
huái
怀
zāi
yuè
huán
guī
zāi
yáng
zhī
shuǐ
liú
shù
chǔ
zhī
shù
huái
怀
zāi
huái
怀
zāi
yuè
huán
guī
zāi
yáng
zhī
shuǐ
liú
shù
zhī
shù
huái
怀
zāi
huái
怀
zāi
yuè
huán
guī
zāi

译文

平缓流动的水啊,冲不走成捆的木柴。那位远方的人儿啊,不能和我驻守申国城寨。想念你啊想念你,哪时我才能回到故里?平缓流动的水啊,也飘不起成捆的柴草。那位远方的人儿啊,不能共我守卫甫国城堡。想念你啊想念你,哪时我才能回到故里?平缓流动的水啊,也流不动成捆的柳枝。那位远方的人儿啊,不能与我守卫许国城池。想念你啊想念你,哪时我才能回到故里?

逐句剖析

"扬之水":平缓流动的水啊,

# 扬之水:激扬之水,喻夫。扬:悠扬,缓慢无力的样子。

"不流束薪":冲不走成捆的木柴。

# 束薪:成捆的柴薪,喻婚姻,在此指妻。,不流:流不动,浮不起,冲不走。平缓流动的水。

"彼其之子":那位远方的人儿啊,

# 彼其之子:(远方的)那个人,指妻子。

"不与我戍申":不能和我驻守申国城寨。

# 戍申:在申地防守。,不与我:不能和我。

"怀哉怀哉":想念你啊想念你,

# 怀:平安,一说思念、怀念。

"曷月予还归哉":哪时我才能回到故里?

# 曷:何。

"扬之水":平缓流动的水啊,

"不流束楚":也飘不起成捆的柴草。

# 束楚:成捆的荆条。

"彼其之子":那位远方的人儿啊,

"不与我戍甫":不能共我守卫甫国城堡。

# 甫:甫国,即吕国。

"怀哉怀哉":想念你啊想念你,

"曷月予还归哉":哪时我才能回到故里?

"扬之水":平缓流动的水啊,

"不流束蒲":也流不动成捆的柳枝。

# 蒲:蒲柳。

"彼其之子":那位远方的人儿啊,

"不与我戍许":不能与我守卫许国城池。

# 许:许国。

"怀哉怀哉":想念你啊想念你,

"曷月予还归哉":哪时我才能回到故里?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扬之水》是一首杂言古诗,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是一首戍卒哀怨诗,以周平王东迁后强制征调平民戍守申、甫、许等姜姓诸侯国的历史为背景。全篇采用杂言体式,通过“扬之水,不流束薪”的自然意象起兴,以“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的直白控诉,构建起征夫与思妇的双重叙事空间。一唱三叹,反复掀起戍卒思妇盼归之怨的高潮,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边卒心中积郁的思归之怨。全篇三章六句的章法结构,在看似重复的句式间暗藏情感递进既保留了戍卒原生态的质朴语言,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王风·扬之水》是戍卒对统治者长期征戍、阻隔归乡的控诉之诗,亦暗含对骨肉离散的深切思念。据《毛诗序》论断:“《扬之水》,刺周平王也。不恤其民而远戍母族,周人怨愤焉。”此诗当作于申、吕诸国尚未遭楚吞并之际。春秋之际周室衰微,诸侯坐大。周平王为护母族姜姓封地,征调周军戍守申国战略要冲以御楚患。戍卒被迫离乡戍守异姓封疆,血缘宗法与政治现实的撕裂催生集体愤懑,遂凝结成篇的怨诗。申、甫、许三国同属姜姓宗亲,虽未直接派兵戍守甫、许,然诗中“戍甫”“戍许”的连类书写,实暗含对周王室“以姜姓故亲为藩篱”政治策略的隐喻批判——当宗法纽带异化为地缘政治工具,戍卒“曷月予还归”的诘问,便成为礼崩乐坏时代最沉痛的叩问。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杂言古诗,也是一首戍卒哀怨诗。通过写戍边战士怨恨统治者长期让他们久戍不归,而思念家人,希望早日回家,表达了士卒心中积郁的思归之怨。

2. 写作手法

起兴:此诗从“扬之水”起兴:悠悠的流水啊,漂不起成捆的薪柴。诗经中多次出现扬之水,也多次出现“束楚”“束薪”之类。《诗经》中的兴词有一定的暗示作用。凡“束楚”“束薪”,都暗示夫妻关系。如《王风·扬之水》三章分别以扬之水“不流束薪”“不流束楚”“不流束蒲”来起兴,表现在外服役者对妻子的怀念。

3. 分段赏析

《扬之水》以戍边士卒的视角铺陈叙事,全篇运用重章叠唱的结构。三章内容大体相近,差异仅在“束薪”(柴草)、“束楚”(荆条)、“束蒲”(香蒲)的植物意象选择,以及“戍申”(驻守申国)、“戍甫”(驻守甫国)、“戍许”(驻守许国)的地域指向变化。这种反复咏叹的手法,如层层涟漪般深化了戍卒思归的愁绪。每章开篇“扬之水,不流束薪”的意象矛盾,勾勒出水流与柴薪的鲜明画面:河水奔涌向前,似在丈量时光的刻度,暗喻戍期漫长难捱;柴薪沉滞水底,却如凝固的思念,任流水冲刷也不见消散。这种“以静景衬动势”的起兴之法,自然引出“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甫”的时空隔离——家中守候的妻子与戍守边地的丈夫,恰似沉底的木柴与奔涌的河水,再难交汇。诗中“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的两重追问,将自然景物化作情感的寄托:流水滔滔,像极了岁月不歇的脚步(“日月如流水”);柴薪沉底,又似那颗望穿秋水的归心(“柴草不飘流”)。当“思归”的热望与“难归”的现实激烈碰撞,夫妻的牵挂、故园的眷恋、戍边的艰辛与心中的郁懑,都在这两重追问中凝结,跨越千年仍能触碰到那份辗转难眠的痛切。

4. 作品点评

此诗以参差错落的句式结构彰显口语化特质,三言如金石铿锵,四言若简牍刻痕,五言似俚语絮叨,六言类行军踏节。这种民间口语的肌理,以未经雕琢的质地还原戍卒本真声腔,使“何日返故园”的诘问裹挟着夯土气息扑面而来。尽管“戍甫”“戍许”等历史名词仍需穿越时空解码,但那些关于守望与时光的母题,却如夯土城墙般历经千年仍能唤醒跨越时空的共情——当青铜剑锈蚀成泥土,唯有这种带着体温的口语化诗行,仍在诉说人类永恒的乡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诗不过兄弟相疑,始因谗间,继乃悔悟,不觉愈加亲爱,遂相劝勉。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左丘明《子产告范宣子轻币》

下一篇:先秦·佚名《彤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