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宣子为政":晋国范宣子执政,
"诸侯之币重":诸侯进献的贡赋非常沉重,
# 币:帛,古代通常用作礼物。这里指诸侯向盟主晋国进献的贡品。
"郑人病之":郑国人对此深感忧虑。
# 病:这里作动词用,忧虑。
"二月":二月,二月,
"郑伯如晋":郑简公前往晋国朝会。
# 郑伯:郑简公。
"子产寓书于子西":子产托子西带信给范宣子,
# 子西:郑大夫。当时随从郑简公去晋国。,寓:寄,传书。,子产:即公孙侨,一字子美。郑简公十二年(前554)为卿,二十三年(前543)执政。
"以告宣子":告诉范宣子,
"曰":说:“
"子为晋国":您治理晋国,
"四邻诸侯":四邻的诸侯,
"不闻令德而闻重币":没有听闻您的美德,却只听说加重贡赋。
"侨也惑之":我对此感到困惑。”
# 侨:子产自称。
"侨闻君子长国家者":我听说君子执掌国家和家族政权的,
"非无贿之患":不担心没有财物,
# 贿:财物。
"而无令名之难":而担忧没有好名声。
# 令名:好的名声。
"夫诸侯之贿":若诸侯的财物,
# 贿:财物。
"聚于公室":聚集于晋国公室,
# 公室:指晋君。
"则诸侯贰":诸侯就会离心;
"若吾子赖之":若您私吞这些财物,
# 赖:恃,凭借。
"则晋国贰":晋国也将陷入内乱。
"诸侯贰则晋国坏":诸侯离心则晋国衰败,
"晋国贰则子之家坏":晋国内乱则您的家族危亡。
"何没没也":为何如此昏聩?
# 没没:沉溺,贪恋。
"将焉用贿":这些财物又有何用?
"夫令名":好名声,
"德之舆也":是传播美德的工具,
# 舆:车子。
"德":美德,
"国家之基也":是国家的基础。
"有基无坏":有了稳固的基础,国家才不会崩塌,
"无亦是务乎":这不正是您应致力之事吗?
"有德则乐":有美德则百姓安乐,
"乐则能久":安乐才能长治久安。
"诗云":《诗经》说:
"‘":‘
"乐只君子":君子乐和有德,
# 只:语助词,没有意义。
"邦家之基":是国家的根基。
"’":’
"有令德也夫":这便是有美德的明证!
"‘上帝临女":‘上天监视着你,
"无贰尔心":不可三心二意。
# 无贰尔心:即“尔心毋贰”。
"’":’
"有令名也夫":这便是好名声的力量!
"恕思以明德":以宽恕之心践行美德,
"则令名载而行之":美名便会传播四方,
"是以远至迩安":使远人归附、近人安居。
# 迩:近。
"毋宁使人谓子":宁可让人说您,
"‘子实生我’":‘您养育了我们’,
"而谓‘子浚我以生’乎":还是说‘您榨取我们的血汗’?
# 浚:取。
"象有齿以焚其身":大象因象牙珍贵而丧命,
# 焚其身:丧身。
"贿也":这正是贪财的祸患。”
"宣子说":范宣子被说服,
# 说:通“悦”,高兴。
"乃轻币":于是减轻了诸侯的贡赋。
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
左丘明(前556~前451),春秋时史学家。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春秋末期鲁国人。双目失明,曾任鲁太史。孔子曾称赞其为人。相传他著有《左传》,又传《国语》亦出其手。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封信。子产通过层层递进的对比手法,将政治博弈转化为道德选择,既展现了春秋时期士大夫“以理服人”的谏言智慧,也揭示了“重利轻德”必致祸患的历史规律。
2. 写作手法
对比:子产这封信中,采用了对比的写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有力。整篇文章都以对比的手法阐明“重币”与“轻币”的不同后果,说明“令名”与“令德”的关系,以印证“重币”之害。写“重币”处,作危激语;写“德名”处,作赞叹语,层次井然,褒贬分明。比喻:“象有齿以焚其身”,以大象因珍贵象牙招致猎杀,暗喻贪贿自毁;“德为基,令名为舆”:将抽象道德具象化为“车舆”,凸显其承载功能。
3. 分段赏析
文章开篇点明子产撰写此信的历史背景:春秋时期,晋国作为诸侯盟主,其执政范宣子(士匄)以中军将身份主政,却加重诸侯朝贡负担。郑国深受其害,公元前549年二月,郑简公赴晋国朝会,大夫子西随行。子产借机托子西递送书信,劝谏范宣子调整政策。信中开篇即以危激之辞直击要害:“您执掌晋国,四邻诸侯未闻您有美德,却听闻贡赋日重,侨(子产自称)深感困惑。”子产作为小国臣子,竟以如此锋芒直指盟主执政,直陈其“不闻令德,而闻重币”,堪称振聋发聩。这种故作惊人之语实为警醒范宣子,凸显问题的紧迫性。子产进一步阐明核心逻辑:“君子治国,非忧财货匮乏,而忧令名不立。若诸侯财货尽聚晋室,则诸侯离心;若您私吞贡赋,晋人必生贰心。诸侯叛则晋国衰,晋人叛则卿族危——如此危局,要财货何用?”由此引出“令德”与“令名”的辩证关系:“令名如车载美德,德为邦家之基”,强调道德根基对国家存续的根本作用。为强化说服力,子产构建双重警示:因果链条:以“诸侯贰→晋国坏→卿族亡”的递进论证,揭示贪贿必致国破家亡;价值抉择:抛出“宁使人谓子实生我,毋谓子浚我以生”的尖锐对比,将道德声誉与政权合法性绑定,迫使范宣子在“感恩”与“榨取”间作出选择。文中善用隐喻增强感染力:“象有齿以焚其身”:以大象因珍贵象牙招致猎杀,暗喻贪贿自毁;“德为基,令名为舆”:将抽象道德具象化为“车舆”,凸显其承载功能。全篇论证结构层层递进:起:以危言耸听引发警觉;承:剖析重赋危害;转:提出德治方案;合:以诗教升华境界。其语言风格刚柔并济:既有“何没没也”的质问,又有“远至迩安”的颂扬;既引《诗经》证理(如“乐只君子,邦家之基”),又以“江河奔流”喻文势,兼具逻辑力量与文学感染力。最终,子产通过道德叙事重构政治话语:将经济剥削问题升华为政权合法性质疑,迫使范宣子为维系盟主地位与家族安全,不得不采纳轻赋政策。此信不仅展现春秋士大夫的谏言智慧,更印证了“得道多助”的政治哲学。
上一篇:先秦·佚名《隰有苌楚》
下一篇:先秦·佚名《扬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