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ǎn
gào
fàn
xuān
qīng

朝代:先秦作者:左丘明浏览量:2
fàn
xuān
wéi
zhèng
zhū
hóu
zhī
zhòng
zhèng
rén
bìng
zhī
èr
yuè
zhèng
jìn
chǎn
shū
西
gào
xuān
yuē
:“
:“
wéi
jìn
guó
lín
zhū
hóu
wén
lìng
ér
wén
zhòng
qiáo
huò
zhī
qiáo
wén
jūn
zhǎng
guó
jiā
zhě
fēi
huì
贿
zhī
huàn
ér
lìng
míng
zhī
nán
zhū
hóu
zhī
huì
贿
gōng
shì
zhū
hóu
èr
ruò
lài
zhī
jìn
guó
èr
zhū
hóu
èr
jìn
guó
huài
jìn
guó
èr
zhī
jiā
huài
jiāng
yān
yòng
huì
贿
lìng
míng
zhī
guó
jiā
zhī
yǒu
huài
shì
yǒu
lè,
néng
jiǔ
shī
yún
zhǐ
jūn
bāng
jiā
zhī
yǒu
lìng
shàng
lín
èr
ěr
xīn
yǒu
lìng
míng
shù
míng
dé,
lìng
míng
zài
ér
xíng
zhī
shì
yuǎn
zhì
ěr
ān
níng
shǐ
使
rén
wèi
shí
shēng
ér
wèi
jùn
shēng
xiàng
yǒu
chǐ
齿
fén
shēn
huì
贿
。”
。”
xuān
yuè
nǎi
qīng

译文

晋国范宣子执政,诸侯进献的贡赋非常沉重,郑国人对此深感忧虑。二月,二月,郑简公前往晋国朝会。子产托子西带信给范宣子,告诉范宣子,说:“您治理晋国,四邻的诸侯,没有听闻您的美德,却只听说加重贡赋。我对此感到困惑。”我听说君子执掌国家和家族政权的,不担心没有财物,而担忧没有好名声。若诸侯的财物,聚集于晋国公室,诸侯就会离心;若您私吞这些财物,晋国也将陷入内乱。诸侯离心则晋国衰败,晋国内乱则您的家族危亡。为何如此昏聩?这些财物又有何用?好名声,是传播美德的工具,美德,是国家的基础。有了稳固的基础,国家才不会崩塌,这不正是您应致力之事吗?有美德则百姓安乐,安乐才能长治久安。《诗经》说:‘君子乐和有德,是国家的根基。’这便是有美德的明证!‘上天监视着你,不可三心二意。’这便是好名声的力量!以宽恕之心践行美德,美名便会传播四方,使远人归附、近人安居。宁可让人说您,‘您养育了我们’,还是说‘您榨取我们的血汗’?大象因象牙珍贵而丧命,这正是贪财的祸患。”范宣子被说服,于是减轻了诸侯的贡赋。

逐句剖析

"范宣子为政":晋国范宣子执政,

"诸侯之币重":诸侯进献的贡赋非常沉重,

# 币:帛,古代通常用作礼物。这里指诸侯向盟主晋国进献的贡品。

"郑人病之":郑国人对此深感忧虑。

# 病:这里作动词用,忧虑。

"二月":二月,二月,

"郑伯如晋":郑简公前往晋国朝会。

# 郑伯:郑简公。

"子产寓书于子西":子产托子西带信给范宣子,

# 子西:郑大夫。当时随从郑简公去晋国。,寓:寄,传书。,子产:即公孙侨,一字子美。郑简公十二年(前554)为卿,二十三年(前543)执政。

"以告宣子":告诉范宣子,

"曰":说:“

"子为晋国":您治理晋国,

"四邻诸侯":四邻的诸侯,

"不闻令德而闻重币":没有听闻您的美德,却只听说加重贡赋。

"侨也惑之":我对此感到困惑。”

# 侨:子产自称。

"侨闻君子长国家者":我听说君子执掌国家和家族政权的,

"非无贿之患":不担心没有财物,

# 贿:财物。

"而无令名之难":而担忧没有好名声。

# 令名:好的名声。

"夫诸侯之贿":若诸侯的财物,

# 贿:财物。

"聚于公室":聚集于晋国公室,

# 公室:指晋君。

"则诸侯贰":诸侯就会离心;

"若吾子赖之":若您私吞这些财物,

# 赖:恃,凭借。

"则晋国贰":晋国也将陷入内乱。

"诸侯贰则晋国坏":诸侯离心则晋国衰败,

"晋国贰则子之家坏":晋国内乱则您的家族危亡。

"何没没也":为何如此昏聩?

# 没没:沉溺,贪恋。

"将焉用贿":这些财物又有何用?

"夫令名":好名声,

"德之舆也":是传播美德的工具,

# 舆:车子。

"德":美德,

"国家之基也":是国家的基础。

"有基无坏":有了稳固的基础,国家才不会崩塌,

"无亦是务乎":这不正是您应致力之事吗?

"有德则乐":有美德则百姓安乐,

"乐则能久":安乐才能长治久安。

"诗云":《诗经》说:

"‘":‘

"乐只君子":君子乐和有德,

# 只:语助词,没有意义。

"邦家之基":是国家的根基。

"’":’

"有令德也夫":这便是有美德的明证!

"‘上帝临女":‘上天监视着你,

"无贰尔心":不可三心二意。

# 无贰尔心:即“尔心毋贰”。

"’":’

"有令名也夫":这便是好名声的力量!

"恕思以明德":以宽恕之心践行美德,

"则令名载而行之":美名便会传播四方,

"是以远至迩安":使远人归附、近人安居。

# 迩:近。

"毋宁使人谓子":宁可让人说您,

"‘子实生我’":‘您养育了我们’,

"而谓‘子浚我以生’乎":还是说‘您榨取我们的血汗’?

# 浚:取。

"象有齿以焚其身":大象因象牙珍贵而丧命,

# 焚其身:丧身。

"贿也":这正是贪财的祸患。”

"宣子说":范宣子被说服,

# 说:通“悦”,高兴。

"乃轻币":于是减轻了诸侯的贡赋。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子产告范宣子轻币》是郑国大夫子产给当时的晋国执政范宣子的一封信。全文以“币”为切口,通过三层递进的对比艺术,将原本剑拔弩张的政治博弈转化为道德选择的深刻思辨,既展现了春秋士大夫“据理力争”的谏言智慧,更以历史为镜,揭示了“重利轻德必致祸患”的历史规律。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

左丘明(前556~前451),春秋时史学家。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春秋末期鲁国人。双目失明,曾任鲁太史。孔子曾称赞其为人。相传他著有《左传》,又传《国语》亦出其手。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春秋时期,中原霸主常以盟主之名行压榨之实,向诸侯小国苛索贡赋。一次朝聘需百车装载珍奇、千人护送珍宝,小国百姓疲于奔命,膏血尽竭。晋平公在位时,晋国作为中原霸主,更将此制推向极致,诸侯不仅要献上麋鹿皮、虎豹皮、丝帛等常规贡品,甚至需为晋君嫁女、丧葬等琐事额外置办厚礼。郑国大夫子产目睹盟主苛政,以"寄书说理"之策,精准切入晋国对盟主权威与道德美名的双重诉求,展开了一场智谋交锋。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封信。子产通过层层递进的对比手法,将政治博弈转化为道德选择,既展现了春秋时期士大夫“以理服人”的谏言智慧,也揭示了“重利轻德”必致祸患的历史规律。

2. 写作手法

对比:子产这封信中,采用了对比的写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有力。整篇文章都以对比的手法阐明“重币”与“轻币”的不同后果,说明“令名”与“令德”的关系,以印证“重币”之害。写“重币”处,作危激语;写“德名”处,作赞叹语,层次井然,褒贬分明。比喻:“象有齿以焚其身”,以大象因珍贵象牙招致猎杀,暗喻贪贿自毁;“德为基,令名为舆”:将抽象道德具象化为“车舆”,凸显其承载功能。

3. 分段赏析

文章开篇点明子产撰写此信的历史背景:春秋时期,晋国作为诸侯盟主,其执政范宣子(士匄)以中军将身份主政,却加重诸侯朝贡负担。郑国深受其害,公元前549年二月,郑简公赴晋国朝会,大夫子西随行。子产借机托子西递送书信,劝谏范宣子调整政策。信中开篇即以​​危激之辞​​直击要害:“您执掌晋国,四邻诸侯未闻您有美德,却听闻贡赋日重,侨(子产自称)深感困惑。”子产作为小国臣子,竟以如此锋芒直指盟主执政,直陈其“不闻令德,而闻重币”,堪称​​振聋发聩​​。这种​​故作惊人之语​​实为警醒范宣子,凸显问题的紧迫性。子产进一步阐明核心逻辑:“君子治国,非忧财货匮乏,而忧令名不立。若诸侯财货尽聚晋室,则诸侯离心;若您私吞贡赋,晋人必生贰心。诸侯叛则晋国衰,晋人叛则卿族危——如此危局,要财货何用?”由此引出“令德”与“令名”的辩证关系:“令名如车载美德,德为邦家之基”,强调​​道德根基​​对国家存续的根本作用。为强化说服力,子产构建双重警示:​​因果链条​​:以“诸侯贰→晋国坏→卿族亡”的递进论证,揭示贪贿必致​​国破家亡​​;​​价值抉择​​:抛出“宁使人谓子实生我,毋谓子浚我以生”的尖锐对比,将道德声誉与政权合法性绑定,迫使范宣子在“感恩”与“榨取”间作出选择。文中善用​​隐喻​​增强感染力:“象有齿以焚其身”:以大象因珍贵象牙招致猎杀,暗喻贪贿自毁;“德为基,令名为舆”:将抽象道德具象化为“车舆”,凸显其承载功能。全篇​​论证结构​​层层递进:起:以危言耸听引发警觉;承:剖析重赋危害;转:提出德治方案;合:以诗教升华境界。其语言风格​​刚柔并济​​:既有“何没没也”的质问,又有“远至迩安”的颂扬;既引《诗经》证理(如“乐只君子,邦家之基”),又以“江河奔流”喻文势,兼具逻辑力量与文学感染力。最终,子产通过​​道德叙事​​重构政治话语:将经济剥削问题升华为政权合法性质疑,迫使范宣子为维系盟主地位与家族安全,不得不采纳轻赋政策。此信不仅展现春秋士大夫的谏言智慧,更印证了“得道多助”的政治哲学。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佚名《隰有苌楚》

下一篇:先秦·佚名《扬之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