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穆公谓伯乐曰":秦穆公对伯乐说:“
# 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
"子之年长矣":您的年纪大了,
# 年长:年纪大了。,子:尊称,相当于您。
"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您的家族中有没有可以派去寻求良马的人呢?”
# 子姓:您的家族。姓,标志家族系统的称号。
"伯乐对曰":伯乐回答说:“
# 对:回答。
"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一般的良马,可以通过形体容貌、骨骼筋肉来鉴别。
# 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一般的好马可以从形体外表、筋肉骨架上观察出来。 形容,形体外表。相,仔细观察。
"天下之马者":天下最好的马。
# 天下之马者:天下最好的马。
"若灭若没":其特质恍若若隐若现,
# 若灭若没:意思是说千里马好像没有标准可说,或无法捉摸。
"若亡若失":似存似无。
# 若亡若失:意思是说千里马好像没有标准可说,或无法捉摸。
"若此者绝尘弥辙":像这样的马,奔跑时会绝尘而去,不留足迹,
# 绝尘弥辙:形容天下之马(即千里马)跑得既快,还不扬起尘土,不留下车轮的痕迹。 绝尘:不扬尘土。形容跑得快,灰尘来不及沾到马蹄上。 弥辙(zhé):没有车辙。形容拉的车速度极快,车轮碾过没有留下痕迹。弥,同弭。
"臣之子":我的儿子们,
"皆下才也":都是才能低下的人,
# 下才:才能低下的人。
"可告以良马":可以告诉他们识别一般良马的方法,
# 良马:一般的好马。
"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却不能告诉他们识别天下千里马的诀窍。
"臣有所与共担纆薪菜者":我有个一同担绳打柴的朋友,
# 担纆薪菜:担柴挑柴。 纆,挑东西用的绳索。 菜,通采。薪菜,及打柴草。,与共:—起。
"曰九方皋":名叫九方皋,
"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他在相马方面的能力不在我之下。
# 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他相马的本领不比我差。
"请见之":请让他来见您。”
"穆公见之":穆公召见九方皋,
"使行求马":派遣他到外面去找千里马。
# 使行求马:派遣他到外面去找千里马。
"三月而反报曰":三个月后九方皋返回报告:“
"已得之矣":已经找到了,
"在沙丘":在沙丘。”
"穆公曰":穆公问:“
"何马也":是什么样的马?”
"对曰":他回答:“
"牝而黄":是匹母马,毛色黄。”
# 牝:雌性的鸟、兽。与“牡”相对。
"使人往取之":穆公派人去取马,
"牡而骊":却是匹公马,毛色黑。
# 骊:纯黑色的马。,牡:雄性的鸟、兽。
"穆公不说":穆公不高兴。
# 说:同“悦”,高兴。
"召伯乐而谓之曰":召来伯乐对他说:“
"败矣":坏了!
# 败矣:坏了、糟了。
"子所使求马者":你派去寻马的人,
"色物、":马的颜色、
# 色物:色,纯色:物,杂色。两者指马的颜色
"牝牡尚弗能知":公母都不知道,
# 弗:不。,尚:尚且。
"又何马之能知也":又怎么能懂得识别千里马呢?”
"伯乐喟然太息曰":伯乐长叹道:“
# 喟然:叹气的样子。太息,长叹。
"一至于此乎":竟然到了这样的境界吗!
"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这正是他比我强千万倍乃至无法计数的原因啊。
"若皋之所观":像九方皋观察马时,
"天机也":关注的是天机本质。
# 天机:天赋的悟性,或非常情深的道理。
"得其精而忘其粗":他得到了马的精髓,而忘记了皮毛表象,
"在其内而忘其外":注重马的内在特质,而忽略了外在形态。
"见其所见":他只看见需要看见的关键,
"不见其所不见":看不见不需要看见的细节;
"视其所视":只关注需要关注的核心,
"而遗其所不视":而舍弃不需要关注的表象。
# 遗:遗漏。
"若皋之相者":像九方皋这样相马的人,
"乃有贵乎马者也":所看重的是比马本身更珍贵的东西。”
"马至":马被牵来后,
"果天下之马也":果然是天下少有的千里马。
列子及其弟子的主要作品是《列子》。《列子》又名《冲虚真经》,是道家典籍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早佚。今本《列子》八篇,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可能是晋人作品。《列子》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其旨意大致归同于老、庄,又往往与佛经相融合。其中《杨朱》篇反对“名教”束缚,主张纵欲享乐;《力命》篇认为“力”不胜“命”,主张乐天安命;《仲尼》篇借公孙龙之名提出的若干论题,反映了魏晋时期对逻辑问题的讨论。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寓言体裁的故事,也是一篇以相马与人才选拔为题材的寓言。故事通过秦穆公求马、伯乐荐人、九方皋误判毛色性别却寻得千里马的情节,体现了“得其精而忘其粗”的识人智慧,表达了道家学派对于人才选拔需超越表象、洞察本质的深层思考,借相马之道阐释了“重内在品质轻形迹表象”的哲理,展现了先秦寓言“寓理于事”的典型特征。
2. 分段赏析
开篇君臣问对,埋下识才伏笔:秦穆公以“子之年长矣”询问伯乐荐才,伯乐回应“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先点明寻常相马之法,再以“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突出千里马的非凡特质,通过“臣之子皆下才”与“九方皋非臣之下”的对比,既展现伯乐的识人之明,也为九方皋的出场做足铺垫,语言简洁却暗藏“常人重形、智者重神”的矛盾引线。九方皋相马:表象误判与本质洞察的冲突:九方皋三月后报“牝而黄”,实际却是“牡而骊”,穆公以“色物、牝牡尚弗能知”质疑,此情节以强烈反差制造戏剧性——表面看是九方皋“失误”,实则是世俗以表象评判的局限。“牡而骊”的事实与“已得之矣”的笃定形成张力,倒逼读者思考“何为真正的识见”。伯乐释理:道破‘舍形取神’的核心哲思:伯乐“喟然太息”的感叹,以“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揭示九方皋的相马之道:超越毛色、性别等“粗”“外”表象,直抵马的天赋“精”“内”。“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的论述,既回应穆公的质疑,更将“相马”升华为“识人”的哲学——真正的智慧在于把握本质规律,而非被感官经验束缚,语言凝练却蕴含道家“去形取神”的深刻思想。结局印证:寓言主旨的闭环升华:“马至,果天下之马”的结局,以事实驳斥穆公的偏见,坐实九方皋的“天机”之见。此段虽无直接描写,却通过结果反照前文,使“重内在、轻表象”的主题更具说服力,同时以“天下之马”的象征意义,从相马的智慧引申到人才选拔的普遍准则,实现从具体典故到抽象哲理的升华。
上一篇:先秦·佚名《韩非子引先圣谚》
下一篇:先秦·墨子《兼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