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ǎo
·
·
xiǎo
guó
guǎ
mín

朝代:先秦作者:李耳浏览量:2
xiǎo
guó
guǎ
mín
shǐ
使
yǒu
shén
zhī
ér
yòng
shǐ
使
mín
zhòng
ér
yuǎn
suī
yǒu
zhōu
suǒ
chéng
zhī
suī
yǒu
jiǎ
bīng
suǒ
chén
zhī
shǐ
使
mín
jié
shéng
ér
yòng
zhī
gān
shí
měi
ān
lín
guó
xiāng
wàng
quǎn
zhī
shēng
xiāng
wén
mín
zhì
lǎo
xiāng
wǎng
lái

译文

一个疆域不大,人口较少的国家。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却并不使用;使老百姓珍惜生命也不会背井离乡,迁徙远方;即使有船和车子,也没有地方要乘坐它;即使有铠甲和兵器,也没有地方要陈列它。让百姓回到结绳记事的时代。使百姓认为他们吃得香甜,服装漂亮,住的舒适,满意他们的风俗,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

逐句剖析

"小国寡民":一个疆域不大,人口较少的国家。

# 小国寡民:小,使……变小,寡,使……变少。此句意为,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却并不使用;

# 什伯之器:各种各样的器具。什伯,意为极多,多种多样。,使:即使。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使老百姓珍惜生命也不会背井离乡,迁徙远方;

# 徙:迁移、远走。,重死:看重死亡,即不轻易冒着生命危险去做事。

"虽有舟舆":即使有船和车子,

# 舆:车子。

"无所乘之":也没有地方要乘坐它;

"虽有甲兵":即使有铠甲和兵器,

# 甲兵:武器装备。

"无所陈之":也没有地方要陈列它。

# 无所陈之:此句引申为布阵打仗。陈:陈列。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让百姓回到结绳记事的时代。

# 结绳:文字产生以前,人们以绳记事。

"甘其食":使百姓认为他们吃得香甜,

# 甘其食:以人们吃的食物为甘美。

"美其服":服装漂亮,

# 美其服:以他们所穿的衣服为美好。

"安其居":住的舒适,

# 安其居:以他们所住的房子为安适。

"乐其俗":满意他们的风俗,

# 乐其俗:以他们的风俗为快乐。

"邻国相望":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

"鸡犬之声相闻":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老子·小国寡民》为先秦时期老子所作的一篇文,出自《道德经》。文章构建了一个“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图景。开篇点明主题;接着从器具使用、民众习性、交通军事、生活方式等方面具体阐述理想社会的特征,“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体现对物质欲望的摒弃;百姓满足于自己的饮食、服饰、居所和习俗,邻国近在眼前却互不往来。其核心是道家追求自然、简朴、和谐与自我满足的理念,反映出老子对减少欲望、回归自然的倡导。此篇不仅为哲学研究提供了不同视角,也启发人们对理想社会形态进行思考。其蕴含的回归自然、克制欲望的理念,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仍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先秦时期道家学派创始人、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

李耳,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时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被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奉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有关理想社会构想的文。介绍了道家以自然、简朴、和谐为核心追求的理想化社会蓝图,体现老子对减少欲望、回归自然、追求内在和谐满足的哲学思考,既批判反思当时社会动荡、战争频发的现实,也传递对理想社会形态的向往与构想。

2. 分段赏析

“小国寡民”:这是老子构建理想社会的核心概念。从字面看,指的是国家规模小、人口数量少。近代学者多持此观点,认为这是老子对理想社会形态的具体设定。而河上公却认为这是一种相对性的认知,即便实际国大民多,统治者也应秉持“小”和“寡”的治理理念,做到俭约、不劳民。但从《道德经》整体逻辑分析,老子前文已详细阐述大国治理与战略,若此处“小国寡民”为虚指,似有冗余。且春秋后期大小国并立,老子不太可能只关注大国而忽略小国。所以,将“小国寡民”理解为实指更符合文本逻辑,它体现了老子期望社会形态趋于简单质朴,便于管理和实现和谐。“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什伯之器”解释多样,河上公将其断句为“使民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认为是统治者行清静之治,不扰动百姓。普遍理解中,“什伯之器”可指能大幅提高生产效率或具备强大功能的器具。老子主张弃用这些器具,并非因其无用,而是担忧过度依赖会引发贪欲与争斗,破坏社会质朴和谐。这体现了老子对人性和社会关系的深刻洞察,认为减少物质欲望刺激,回归简单生活,才是理想社会的发展路径。“使民重死而不远徙”,意在让百姓珍惜生命,不轻易冒险迁徙。在老子设想的理想社会中,人们安于所处环境,对现有的生活感到满足,无需为了追逐利益或逃避灾祸而背井离乡。这反映出老子希望人们能在稳定、熟悉的环境中生活,避免因迁徙带来的不确定性和社会动荡,营造一种安宁、平和的社会氛围。“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即便有交通工具和武器装备,却无需使用。舟舆象征着交通出行的便利,甲兵代表着战争武力。老子认为在理想社会中,没有长途跋涉的奔波需求,也不存在战争冲突。这进一步强调了社会的安宁和平,人们无需借助先进的交通去拓展活动范围,也无需依靠武力来保障安全,凸显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结绳记事是一种古老、简单的记录方式。老子主张回归这种方式,意味着摒弃复杂的文化和技术,追求一种质朴、原始的生活状态。在他看来,简单的生活方式能让人保持内心的纯净,减少因知识和技术带来的机巧与纷争,使社会返璞归真,符合道家追求自然、无为的理念。“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从饮食、服饰、居住、风俗四个方面描绘了百姓的生活状态。百姓对自己的食物感到甘甜,对穿着的服饰觉得美观,对居住的房屋安心满足,对当地的风俗乐于遵循。这体现出百姓内心的自足与安乐,他们不与外界攀比,也不追求过度的物质享受,在简单的生活中获得快乐。这是老子理想社会中人们精神状态的写照,反映了道家追求内心平静、顺应自然的价值取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描绘了国与国之间的相处模式。邻国之间近在咫尺,彼此可以相望,甚至能听到鸡鸣狗吠之声,但百姓从出生到死亡都互不往来。这并非是要断绝交流,而是强调一种互不干扰、各自安好的状态。老子认为,减少不必要的交往,可以避免因利益争夺、文化冲突等引发的矛盾和战争,维持各国的和平与稳定,从而实现整个天下的安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楚辞(先秦及汉代)《通路(天门兮坠户)》

下一篇:先秦·老子《老子二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