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āi
wèi

朝代:先秦作者:佚名浏览量:2
āi
zhī
wèi
wèi
zhī
zhōng
ér
jiē
zhōng
jié
wèi
zhī
zhōng
zhě
tiān
xià
zhī
běn
zhě
tiān
xià
zhī
dào
zhì
zhōng
tiān
wèi
yān
wàn
yān

译文

喜怒哀乐还没有表现出来的状态,称作“中”;表现出来之后都能符合节度、适度,称作“和”。“中”,是天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普遍准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安其位有序运行,万物就会蓬勃生长顺利繁育。

逐句剖析

"喜怒哀乐之未发":喜怒哀乐还没有表现出来的状态,

"谓之中":称作“中”;

"发而皆中节":表现出来之后都能符合节度、适度,

"谓之和":称作“和”。

"中也者":“中”,

"天下之大本也":是天下万物的根本;

"和也者":“和”,

"天下之达道也":是天下共行的普遍准则。

"致中和":达到“中和”的境界,

"天地位焉":天地便各安其位有序运行,

"万物育焉":万物就会蓬勃生长顺利繁育。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喜怒哀乐未发》出自先秦典籍《中庸》,属哲学论说,可视为论道散文,为儒家思想题材经典片段。主题围绕“中”“和”哲学概念展开,探讨人性情感的本质与社会、宇宙秩序的关联。以简洁凝练的议论,通过对“喜怒哀乐未发”“发而中节”两种状态的界定,构建儒家核心伦理框架。先定义“中”“和”,再阐释其为“大本”“达道”,最后点明“致中和”的终极境界。作品以极简文字承载深邃哲学,为后世理解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逻辑,以及追求天地人和谐的理想。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聚焦人性情感的本然状态。“未发”并非指情感不存在,而是强调情感处于“持中”的潜藏、静定状态,是一种超越具体情绪波动的内在平衡。这一概念为儒家修身确立起点—人需觉察并守护这种未被情绪扰动的本真,如同守护心灵的“澄明之境”,体现儒家对人性本质纯净性的相信与追求,将情感管理的根基,锚定在向内探寻、持守静定之上。“发而皆中节,谓之和”阐述情感外显的理想状态。“发”是情感的自然流露,“中节”则要求流露符合道德规范、社会节度。儒家认为,真正的“和”不是压抑情感,而是让情感在合理边界内表达,如喜悦不失态、愤怒不逾矩。这既承认人性情感的流动性,又以“节”为绳,将情感引导向和谐有序,使个体在社会关系中,既能真诚展现情感,又不破坏整体秩序,是儒家“中庸”思想在情感实践中的关键落点。“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提升维度,将个体心性与宇宙秩序关联。“大本”强调“中”是宇宙万物运行的根本法则在人性中的体现,如同大树之根,支撑着世间秩序与价值;“达道”说明“和”是贯通天地人的普遍遵循,小到个人修身、家庭和睦,大到社会治理、天地运转,都需依“和”而行。此句把个体情感修养,上升到宇宙本体论、社会运行论的高度,构建起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逻辑根基,让心性修炼具备了安身立命与经世致用的双重价值。“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描绘“中和”达至的终极境界。“致”是修身实践的过程,通过涵养“中”的本然、践行“和”的节度,最终让天地各安其位(如四季有序、日月有常),万物顺利繁育生长。这既是儒家对个体修身终极价值的期许—个体通过“致中和”可参赞天地化育,也是对理想社会、宇宙秩序的构想,将人性修养与天地万物的和谐共生相绑定,彰显儒家“天人合一”的宏大理想,使《中庸》的哲学思考,从心性论延伸到宇宙生成论与社会理想论,形成完整的思想闭环。

2. 作品点评

《中庸》里“喜怒哀乐未发”之论,深入挖掘“中”与“和”的哲学底蕴,及其对宇宙运行、万物存续的关键价值,呈现儒家追求人性修养与天地万物相融共生的理想愿景。文中强调对喜怒哀乐等情感,需以适度为准则调控,“和”的达成依托于“中”的坚守,彰显出儒学倡导自我省察、自我规约、自我惕厉,以实现心性完善的修行指向。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国语·晋语》《董叔攀附权贵》

下一篇:先秦·佚名《战国策引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