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ì
wēi

朝代:先秦作者:诗经浏览量:2
shì
wēi
shì
wēi
guī
wēi
jūn
zhī
wèi
zhōng
shì
wēi
shì
wēi
guī
wēi
jūn
zhī
gōng
wèi
zhōng

译文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了君主,何必还在露水中劳作?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了养活你们,何必还在泥浆中劳作?

逐句剖析

"式微式微":天黑了,天黑了,

# 式微:意思是天黑了。式,作语助词。微,幽暗。这里指天将黑。

"胡不归":为什么还不回家?

# 胡:何,为什么。

"微君之故":如果不是为了君主,

# 故:原因,缘故。,微君:如果不是你们。微,(如果)不是。君,君主。

"胡为乎中露":何必还在露水中劳作?

# 中露:即露中,在露水中。,乎:于,在。

"式微式微":天黑了,天黑了,

"胡不归":为什么还不回家?

"微君之躬":如果不是为了养活你们,

# 微君之躬:(如果)不是为了养活你们。躬,身体。

"胡为乎泥中":何必还在泥浆中劳作?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式微》出自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近现代学者多认为,这是一首饱含劳役之苦的怨歌——诗中道出了服役者遭受统治者压迫的境遇:他们夜以继日在野外劳作,虽有家却归不得,字里行间满是压抑的怨愤。全诗巧妙运用设问手法,情感表达含蓄婉转却不失深切情致;采用重章换字的结构,既保持了韵律的和谐优美,又在字句的微妙变化中深化情感;兼用长短句式,形成短促的节奏,配合急迫的情调,将服役者的痛苦与不堪刻画得淋漓尽致,更暗藏着他们对暴政的厌弃与反抗的决心。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关于《邶风・式微》的主旨,历来众说纷纭:近现代学者多认为,这是一首抒发劳役之苦的怨词,是底层百姓不堪重负,向统治者发出的愤懑呼告;亦有观点将其解读为情人幽会时的戏谑情歌,字里行间藏着亲昵的调侃。更早的阐释则各有侧重:《毛诗序》认为,此诗创作与黎侯相关——当年黎侯被狄人驱逐,流亡于卫国,其臣子作此诗劝他返回故国;刘向《列女传・贞顺篇》则将其与卫侯之女联系起来,称她嫁与黎国庄公后不受接纳,旁人劝她归乡,她却坚守贞节、不违妇道,等待君命,并借这首诗表明心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以以劳役生活为题材的四言诗。通过反复咏叹的语句,刻画了服役者的处境与情绪,抒发了对繁重劳役的不满与怨愤。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胡为乎中露”“胡为乎泥中”两句,“中露”“泥中”等景象描写,不仅点明了劳役者劳作的环境,还通过这些恶劣的环境描写,衬托出劳役者的辛苦和悲惨境遇,表达了他们内心的痛苦和无奈。设问:“式微式微,胡不归?”诗人明知天色已晚,主人公却不能归家,却故意设问,引发读者思考。通过这一设问,强调了主人公渴望归家而不得的无奈与哀怨,使读者对主人公的处境产生同情,同时也引出了下文“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等对原因的揭示,层层深入地展现了主人公所遭受的苦难。重章叠句:两章开头均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句,通过反复咏叹,强化了主人公对归乡的急切渴望,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冲击。同时,这种重章叠句的形式,使诗歌具有回环往复的音乐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记忆和传唱。两章中“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与“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在内容上相近却又有变化,“中露”到“泥中”,进一步强调了主人公劳作环境的恶劣,从露水之中到泥泞之地,突出了其遭受的苦难之深。通过重章手法,诗歌在不断的重复中深化了主题,增强了表现力,将劳役者的痛苦与无奈展现的淋漓尽致。反复:“式微式微,胡不归”在诗中多次出现,通过反复咏叹,强化了主人公对归乡的渴望以及对自身遭遇的不满情绪,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深沉、强烈,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具有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互文:诗中“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与“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构成互文。两句结构相同,前半部分“式微式微,胡不归?”重复,强化了“为何还不回家”的疑问与疲惫感。后半部分“中露”(露水中)与“泥中”(泥泞里)、“微君之故”(若不是君主的缘故)与“微君之躬”(若不是为了君主的身体)相互补充,共同描绘了百姓因统治者压迫而在恶劣环境中劳作的场景,避免了重复,同时扩大了表意范围,既点明原因,又展现了辛劳的具体情境。反问:诗中反复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兴,意为“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这一反问并非真的寻求答案,而是通过明知故问,强调劳动者被迫在恶劣条件下劳作的处境。

3. 分段赏析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开篇“式微式微,胡不归?”以重复的呼唤与反问起笔,“式微”点明天色渐暗、疲惫不堪的处境,而“胡不归”并非真的疑惑“为何不回家”,而是对被迫滞留的强烈抗议。这种明知故问的反问,将劳动者有家难归的无奈藏于问句中,比直接抱怨“我不能回家”更显含蓄却也更有力量,暗含对压迫的无声控诉。“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直接回应设问——若不是为了君主的事务,何必在露水中受苦?“中露”既点明劳作环境的恶劣(露天受冻),也暗示劳作时间之长(从日出到日暮,露水未干)。短短两句,将统治者的盘剥与劳动者的艰辛直接挂钩,愤懑之情溢于言表。“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同样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重复的句式形成回环往复的节奏,如同劳动者反复的叹息,将疲惫与不满层层叠加。这种复沓不仅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更让“不归”的无奈与愤懑在重复中愈发浓烈,仿佛在质问:为何苦难永无止境?“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将“微君之故”的“事务”具体化为“君主的贵体”,意为“若不是为了养活君主”,何必在泥泞中挣扎。“泥中”比“中露”的环境更恶劣,暗示劳作的强度与屈辱感升级——不仅要受累,还要忍受泥泞的肮脏与狼狈。这种递进,让统治者的贪婪与劳动者的卑微形成鲜明对比,怨情更深。

4. 作品点评

全诗共二章十句,不仅句句入韵,且每章换韵,使得全诗词气紧凑如贯珠,节奏短促似急雨,情调迫促如弦紧,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服劳役者的深重疾苦,以及他们心中日益炽烈的背弃暴政的决心。从用韵特点来看,前章韵脚分属微韵、鱼韵,后章则为微韵、侵韵。这些韵部的发音沉郁低回,天然契合哀婉悠远、沉痛激切的情感表达。诗人依循情感起伏择韵用韵,让韵脚所承载的悲戚基调与诗情水乳交融,既强化了情感的浓度,更让那份积郁的苦痛与决绝的意志得到了酣畅淋漓的彰显。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两折长短句,重叠调,写出满腔愤懑。

清牛运震《诗志》

# 语浅意深,中藏无限义理,未许粗心人卤莽读过。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 齐说曰:“式微式微,忧祸相绊。隔以岩山,室家分散。”

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韩非《智子疑邻》

下一篇:先秦·佚名《申叔仪乞粮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