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有富人":宋国有个富人,
# 富人:富裕的人。,宋:宋国。春秋时诸侯国名,范围包括今河南东部和山东、江苏部分地区。
"天雨墙坏":因下大雨,墙坍塌下来。
# 坏:毁坏,损坏。,雨:下雨,名词作动词。
"其子曰":他儿子说:“
"不筑":如果不赶紧修筑它,
# 筑:修补。
"必将有盗":一定有盗贼进来。”
# 盗:小偷,在这里动词活用为名词。,将:就会。
"其邻人之父亦云":他们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
# 亦云:也这样说。亦:也。云:说。,父: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这里译为“老人”,指邻居家的老人。
"暮而果大亡其财":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
# 亡:丢失。,果:果然。,而:表修饰。无义。表示承接关系。,暮:晚上。
"其家甚智其子":这家人认为自己的儿子很聪明,
# 智其子:意动用法,以......为智。认为他的儿子很聪明。智:认为......聪明。,甚:很,非常。,家:指这家人。
"而疑邻人之父":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
# 父:邻居家的老人。,而:表示转折关系。
战国末期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韩非(前280?~前233),即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主要代表、哲学家。出身韩国贵族,与李斯同师事荀子。曾献策韩王未被用,著文《孤愤》《五蠹》《说难》受秦王重视,却因谗害死于秦狱。他吸收道、儒、墨各家的思想,继承发展前期法家思想,集法家学说的大成,提出以“法”为中心的“法、术、势”三者合一的君主统治术,强调加强中央集权,对后世影响很大。著有《韩非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属于诸子散文。题材为哲理寓言,体现了若不尊重事实、仅凭亲疏和感情判断是非,便会主观臆测得出错误结论的道理,告诫人们听意见应重正确与否而非提意见者的关系,需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不可持偏见。
2. 分段赏析
首句“宋有富人,天雨墙坏”以简洁的笔触交代故事背景。“富人”点明人物身份,暗示其家境殷实,为后文“亡其财”埋下伏笔;“天雨墙坏”则勾勒出环境变化,暴雨冲毁院墙的细节既推动情节发展,又营造出一种潜在的危机氛围,为盗窃事件的发生做足铺垫。接着,“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呈现矛盾冲突的发端。儿子与邻人之父提出相同的建议——“不筑墙将招盗”,但两人的身份差异成为关键:前者是血缘至亲,后者是地缘近邻。此处体现了建议内容的一致性与建议者身份的差异性,为后文的态度反差埋下对比的种子。“暮而果大亡其财”以一个“果”字收束前情,既坐实了此前的预言,又以“暮”字暗示时间短,故事节奏紧凑。“大亡其财”的结果迅速将情节推向高潮,简洁的叙事中暗含对事件突发性的强调,引发读者对后续发展的关注。末句“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揭示故事的核心矛盾。同样的预警、同样的结果,富人却对亲疏有别的两人做出截然不同的评判:称儿子聪明,疑邻人盗窃。这种主观且偏见的做法,撕下了“智”与“疑”表面的理性外衣,暴露出人性中以亲疏远近而非事实判断是非的劣根性。全文未加任何议论,仅以白描手法铺陈事件,却在冷静的叙事中暗藏辛辣讽刺,警示世人:主观臆断与情感偏见往往会遮蔽真相,待人处事应破除亲疏壁垒,以客观理性为准则。
上一篇:先秦·庄子《东施效颦》
下一篇:先秦·诗经《式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