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ó
fēng
·
·
zhèng
fēng
·
·
fēng

朝代:先秦作者:诗经浏览量:2
fēng
míng
jiē
jiē
jiàn
jūn
yún
fēng
xiāo
xiāo
míng
jiāo
jiāo
jiàn
jūn
yún
chōu
fēng
huì
míng
jiàn
jūn
yún
fēng
jūn
luàn
shì
jūn
gǎi
yān

译文

风雨交加冷凄凄,鸡儿寻伴鸣叽叽。终于看见君子归,烦乱心绪怎不息。风狂雨骤声潇潇,鸡儿寻伴声胶胶。终于看见君子归,相思之病怎不消。风雨连连天昏濛,鸡儿报晓鸣不停。终于看见君子归,心里怎能不高兴。《风雨》这首诗,写的是女子思念她的丈夫。身处动荡年代,人们更会思念德行不改的君子,君子始终坚守自己的节操,不因乱世改变准则。

逐句剖析

"风雨凄凄":风雨交加冷凄凄,

# 凄凄:寒凉。

"鸡鸣喈喈":鸡儿寻伴鸣叽叽。

# 喈喈:鸡呼伴的叫声。

"既见君子":终于看见君子归,

# 既:已经。

"云胡不夷":烦乱心绪怎不息。

# 夷:平,指心情从焦虑到平静。一说同“怡”,喜悦。,胡:何,怎么,为什么。,云:语助词。

"风雨潇潇":风狂雨骤声潇潇,

# 潇潇:形容风急雨骤。

"鸡鸣胶胶":鸡儿寻伴声胶胶。

# 胶胶:或作“嘐嘐”,鸡呼伴的叫声。

"既见君子":终于看见君子归,

"云胡不瘳":相思之病怎不消。

# 瘳:病愈,此指愁思萦怀的心病消除。

"风雨如晦":风雨连连天昏濛,

# 晦:昏暗,阴暗不明。黑夜。,如:而。

"鸡鸣不已":鸡儿报晓鸣不停。

# 已:停止。

"既见君子":终于看见君子归,

"云胡不喜":心里怎能不高兴。

"《风雨》":《风雨》这首诗,

"思君子也":写的是女子思念她的丈夫。

"乱世则思君子":身处动荡年代,人们更会思念德行不改的君子,

"不改其度焉":君子始终坚守自己的节操,不因乱世改变准则。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风雨》出自《诗经·国风·郑风》,是先秦时期的一首四言古诗。全诗三章,以女子口吻描写风雨之夜与久别爱人重逢的喜悦。每章前两句描绘天气,搭配“鸡鸣”声渲染昏暗压抑的氛围;后两句“既见君子,云胡不夷(瘳/喜)”层层递进,从心境平复、病愈到欢喜,展现情感升华。诗中“凄凄”“喈喈”“胶胶”等叠词摹写风雨鸡鸣的视听效果,用环境反衬人物从苦盼到欣悦的转变。末章“风雨如晦”更以天色昏暗比喻世道艰难,凸显乱世中真挚情感的可贵。全诗采用重章叠句结构,通过更换个别字词实现情感递进,语言质朴却生动传神,以哀景写乐,体现了《诗经》“温柔敦厚”的抒情传统。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关于《郑风·风雨》的意旨与背景,古代学者多持“思君子”说,如《毛诗序》即认为此诗表达女子思念君子之情。朱熹在《诗序辨说》中提出异议,认为每章末句语气“轻佻狎暖,非思贤之意”,不似怀念有德之士之情。《诗集传》进一步指出,“君子”应是指女子所思慕之男子。至于现代学者,大多采纳朱熹之说,倾向将此诗解读为情诗,主张“夫妻重逢”或“喜见情人”之说,认为诗中描绘的是一位女子等待丈夫或情人归来的心境与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四言诗,也是一首风雨怀人的诗,描写一位女子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早晨苦苦地等待丈夫,以及与丈夫重逢时欢欣、惊喜的场景,表达了其相思和欣喜之情。

2. 写作手法

起兴:诗中三章的开头句都是以风雨、鸡鸣起兴,描绘出一幅寒冷阴暗、鸡声四起的背景,渲染出昏暗压抑的氛围,又为后文“既见君子”的转折埋下伏笔。映衬:“风雨潇潇,鸡鸣胶胶”与“云胡不瘳”,前句以风雨呼啸声愈急、鸡鸣声愈乱,强化环境的动荡不安;后句却以“瘳”,将恶劣天气与“见到爱人后心病顿消”构成对照。风雨交加和夜不能寐衬托人之无聊;群鸡阵啼衬怀人动荡之思;鸡守时而鸣衬所期之人盼而不至,层层映衬,凸显出思念之苦,使“相见”的欢喜更为鲜明。反衬:以哀衬乐。如首章“风雨凄凄,鸡呜喈喈”中,用乱风冷雨营造凄苦环境,风雨搅动天地的萧索与禽鸟依旧遵循时辰的鸣叫,烘托女子等待爱人时,动荡不安却又强作镇定的复杂心绪,最终在“既见君子”时爆发出“云胡不夷”的情绪逆转,景物描写与内心翻涌形成反衬,使重逢的喜悦更突出。多感官结合:“凄凄”是女子对风雨寒凉的触觉,“潇潇”是从听觉见出夜雨骤急,“如晦”又从视觉的昏暗展现眼前景象。多感官描写结合让读者有亲临风雨交加的情境之感,又使煎熬的等待与最终的相逢显得格外真实可触。反问:“云胡不夷”“云胡不瘳”“云胡不喜”三句皆以“怎能不”的反问句式,将忧愁消散、心神痊愈、欢喜难抑的过程层层递进地表达出来。反问句式来表达其心的感受,语气热烈,能深入地体会女子的煎熬与喜悦。象征:如末章“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中,“如晦”既实指暴雨倾盆导致的天色昏黑,又暗喻乱世中礼崩乐坏的浑浊世道;“鸡鸣不已”表面写禽鸟在风雨中仍坚持啼叫,实则象征君子在困境中坚守德行的品格。这种写法,将个人重逢的喜悦升华为对理想人格的礼赞,拓展了诗歌的意蕴空间。重章叠句:本诗通过三章句式重复、局部换字实现情感递进。如每章皆以“风雨”“鸡鸣”起兴,由“凄凄”到“潇潇”再到“如晦”,天气渐趋恶劣;对应的情感则从“夷”到“瘳”最后至“喜”,形成环境愈险恶、欢欣愈浓烈的效果。这种回环往复的咏唱,既保留民歌的质朴韵律,又让情感在螺旋式攀升中抵达高潮。

3. 分段赏析

《风雨》全诗三章,均以风雨鸡鸣起兴,句式结构高度重复而情感层层递进,细腻展现女子与爱人重逢时的内心变化和时空感受的交织。诗人在第一章中写道:“风雨凄凄,鸡鸣喈喈”,以感觉寒凉的“凄凄”描摹风雨的绵密幽咽,以“喈喈”摹写鸡鸣的急促纷杂,构成一幅凄冷寂寥、通宵难寐的画面。这一切都反衬着女子孤身在屋、长夜独守的孤独与苦候。然而,紧随其后的“既见君子,云胡不夷”笔锋突转,“既见”点出久盼终得相聚,情绪陡然转喜,“夷”本义为平坦安和,此处引申为心绪从焦灼归于宁静,短短四字,道尽相见释怀的喜悦与轻安,为全诗奠定温柔动人的情感基调。第二章以“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承接首章,风雨声势更为猛烈,“潇潇”乃听觉上的逼人之雨,仿佛夜色中敲打着窗棂的急促雨声,“胶胶”则形容鸡鸣嘈杂杂乱,令人心烦意乱,进一步渲染出风雨夜中的压抑气氛,也增强了独处者心理上的煎熬。“云胡不瘳”中的“瘳”本为病愈之意,此处借指思念成疾的女子终于因相见而心病顿释,百般相思、千般怅痛、万般怨恨,刹那间化作轻风流云而逝。此章的情感表达较首章更显浓烈,将久别重逢比作身心皆愈的良药,深化了相思之苦与重聚之喜的对比。末章“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则将全诗情景推向高潮。“如晦”即白日天色昏暗,如陷夜幕,暴雨遮蔽天光,天地一片混沌;“不已”突出鸡鸣之持续不止,穿透风雨,扰乱心神。诗人通过视觉与听觉的双重感受,写出黎明将至却仍乌云密布之时,女子仍在苦候。古人云“鸡鸣三遍天将明”,此章正值天明之际,“风雨如晦”中的天光昏沉,更衬托出在最接近希望的一刻,苦候之人内心的不安与坚守。就在这一刻,“既见君子”,她终于盼到了丈夫归来。“云胡不喜”以反问句式宣泄情感——如此凄风苦雨中得见所念之人,怎能不喜?喜悦之情在苦候的衬托下愈加炽烈,几近呼之欲出。鸡鸣声仿佛也由催人苦思的杂鸣,变作春日喜庆的齐鸣。从首章“夷”之平和,到二章“瘳”之病愈,至末章“喜”之高呼,诗人在复沓句式中更换修饰词,完成了从“初释然”到“渐深情”再到“极欢悦”的层层推进,情感表达循序渐进,愈发深沉。《风雨》以哀景写乐,倍增其情。诗人通过“风雨鸡鸣”构建阴冷凄迷的背景,使环境与人物内心形成契合共鸣。风雨交加象征心情的沉郁,鸡鸣不停呼应思念不止;夜不能寐是盼归的焦灼,鸡守时而鸣象征相见的希冀。诗中景与情相互映衬、融为一体,层层铺陈出女子心中浓烈的情思与重逢时无法抑制的狂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喈”为众声和;初鸣声尚微,但觉其众和耳。再鸣则声渐高,“胶胶”,同声高大也。三号以后,天将晓,相续不已矣;“如晦”正写其明也。惟其明,故曰“如晦”。惟其如晦,“凄凄”“潇潇”时尚晦可知。诗意之妙如此,无人领会,可与语而心赏者,如何如何?

清姚际恒《诗经通论》

# 此诗人善于言情,又善于即景以抒怀,故为千秋绝调。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 “凄凄”第动于气,“潇潇”则传于声矣。“喈喈”犹清音乍引,“胶胶”则长吭迭赓矣。“夷”则惬怀人之素愿,“瘳”则愈忧世之深衷矣!妙!

清陈震《读诗识小录》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佚名《大东》

下一篇:先秦·佚名《鲧禹治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