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水漫上天际
",":,
"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鲧盗取了天帝的息壤来堵塞洪水,
# 堙:堵塞。,息壤:一种神土,传说这种土能够生长不息,至于无穷,所以能堵塞洪水,故名。息,生长。,帝:指天帝。,鲧:人名,禹的父亲。
"不待帝命":违抗了天帝的命令。
# 不待帝命:没有得到天帝的命令。
"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天帝让祝融在羽山近郊杀死鲧(一说是鲧被流放,老死于东方海滨的羽山)。
# 羽郊:羽山的近郊。,祝融:火神的名字。
"鲧复生禹":鲧死后腹中化生出大禹,
# 复:通腹。传说鲧死三年,尸体不腐,鲧腹三年后自动裂开,禹乃降生。
"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天帝就命令禹率部下铺填土壤平治洪水来安定九州。”
# 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出自《山海经·海内经》。卒:率领部下。布:同“敷”,铺陈,即陈设,布置。九州:古代分中国为九个州,这里泛指全国的土地。西汉以前认为禹治水后划定九州。
"“":“大禹娶了涂山氏的女人以后
",":,
"不以私害公":没有因为家事耽误公事,
"自辛至甲四日":每次回家住四天,
"复往治水":再去治水。”
# 复往治水:出自《吕氏春秋》。
"“":“禹治理洪水
",":,
"通轘辕山":要打通轩辕山,
"化为熊":禹化作大熊开山。
# 化为熊:古人觉得熊的力量大,所以认为禹化作熊有了强大的力量。
"谓涂山氏曰":又怕妻子涂山氏看见,便嘱咐妻子:“
"欲饷":要送饭,
# 饷:送饭食给人叫“饷”。
"闻鼓声乃来":听我敲鼓再来。”
"禹跳石":禹化熊开山,踏动石块,
# 跳石:踏动石块。
"误中鼓":误落在鼓上,
"涂山氏往":涂山氏听到鼓声,前来送饭,
"见禹方坐熊":她见丈夫这副样子感到十分羞惭,
"惭而去":于是逃开了。
"至嵩高山下":来到嵩高山脚下,
"化为石":化作一块大石,
"方生启":她此刻已经怀孕,就要临盆。
"禹曰":禹赶来说:“
"归我子":把儿子还我!”
"石破北方而启生":大石朝北的一面应声破裂,禹的儿子——启诞生了。”
# 石破北方而启生:出自《淮南子》。
1. 分段赏析
《山海经·海内经》片段赏析此段以简洁的神话叙事勾勒出治水故事的开篇,聚焦鲧的抗争与禹的使命传承。形象塑造:鲧是“窃息壤以堙洪水”的叛逆者,“不待帝命”的果敢行为打破神权秩序,凸显先民对抗自然的主动精神;其死后“复生禹”的设定,既赋予禹“神之子”的身份,又以生命轮回的意象暗示治水使命的延续性。天帝则作为权威象征,通过“令祝融杀鲧”的举动,展现神权对人间秩序的干预。语言与表达技巧:全文以白描手法推进,“滔天”“堙”“杀”“布土”等动词凝练有力,构建起“灾难—抗争—牺牲—新生”的叙事链条。“息壤”作为核心意象,既是治水的神物,也暗喻先民对“可掌控自然之力”的想象。内容主题:神话打破“神权绝对正确”的框架,鲧的失败与禹的成功形成辩证关系——前者的“窃”是悲壮的探索,后者的“命”是对探索的认可,共同诠释“人神协作定九州”的朴素天人观。《吕氏春秋》片段赏析此段以极简笔触刻画禹的“公而忘私”,侧重伦理价值的升华。形象塑造:禹的“不以私害公”成为核心特质,四天婚假的细节(“自辛至甲”)以天干纪日强化时间的精确性,凸显其克己奉公的理性形象。相较于《山海经》的神话色彩,此处禹更贴近人间领袖,成为儒家“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叙事的源头。语言与表达技巧:句式短促,采用“娶—不害—复往”的动作链,形成节奏上的紧迫感,暗合治水工程的急迫性。“以私害公”的对比结构,将个人情感与集体责任置于二元对立中,强化道德评判的鲜明性。内容主题:通过婚姻叙事剥离禹的神性,赋予其“圣王”的伦理内涵——个人牺牲成为领袖合法性的来源,体现战国时期诸子对“理想政治人格”的建构,为后世“舍小家为大家”的价值观奠定神话基础。《淮南子》片段赏析此段以奇幻情节编织人神交织的悲剧,聚焦神性与人性的冲突、生命诞生的神圣性。形象塑造:禹的“熊形”是神性的外显(象征开山裂石的超凡力量),但“误中鼓”的细节暴露其凡人的疏忽,形成神格与人格的张力;涂山氏“惭而去”的羞愧、“化为石”的决绝,既保留凡人的情感反应,又成为神话中“非自然生育”的媒介(石破生启)。语言与表达技巧:情节设计充满戏剧性:从“闻鼓声乃来”的约定到“误中鼓”的误会,再到“石破北方”的奇观,环环相扣的冲突推动叙事。“惭”“归我子”等心理与语言描写,赋予神话人物真实的情感逻辑,使超自然事件具备人间烟火气。内容主题:通过“变形—误会—牺牲—新生”的叙事,既解释了启的特殊出身(为夏朝立国赋予神话依据),也暗含对“权力诞生必然伴随牺牲”的隐喻。涂山氏的“石化”既是爱情悲剧的定格,也是母性力量向父权秩序的让渡,折射出上古社会性别权力关系的演变。
上一篇:先秦·诗经《国风·郑风·风雨》
下一篇:先秦·孟子《孟子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