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ǔn
zhì
shuǐ

朝代:先秦作者:佚名浏览量:2
hóng
洪水滔天
洪水滔天
shuǐ
gǔn
qiè
zhī
rǎng
yīn
hóng
shuǐ
dài
mìng
lìng
zhù
róng
shā
gǔn
jiāo
gǔn
shēng
nǎi
mìng
dìng
jiǔ
zhōu
。”
。”
禹娶涂山氏女
禹娶涂山氏女
hài
gōng
xīn
zhì
jiǎ
wǎng
zhì
shuǐ
。”
。”
禹治洪水
禹治洪水
zhì
tōng
huán
yuán
shān
huà
wèi
xióng
wèi
shān
shì
yuē
:“
:“
xiǎng
wén
shēng
nǎi
lái
。”
。”
tiào
shí
zhòng
shān
shì
wǎng
jiàn
fāng
zuò
xióng
cán
ér
zhì
sōng
gāo
shān
xià
huà
wéi
shí
fāng
shēng
yuē
:“
:“
guī
!”
!”
shí
běi
fāng
ér
shēng
。”
。”

译文

“大水漫上天际,鲧盗取了天帝的息壤来堵塞洪水,违抗了天帝的命令。天帝让祝融在羽山近郊杀死鲧(一说是鲧被流放,老死于东方海滨的羽山)。鲧死后腹中化生出大禹,天帝就命令禹率部下铺填土壤平治洪水来安定九州。”“大禹娶了涂山氏的女人以后,没有因为家事耽误公事,每次回家住四天,再去治水。”“禹治理洪水,要打通轩辕山,禹化作大熊开山。又怕妻子涂山氏看见,便嘱咐妻子:“要送饭,听我敲鼓再来。”禹化熊开山,踏动石块,误落在鼓上,涂山氏听到鼓声,前来送饭,她见丈夫这副样子感到十分羞惭,于是逃开了。来到嵩高山脚下,化作一块大石,她此刻已经怀孕,就要临盆。禹赶来说:“把儿子还我!”大石朝北的一面应声破裂,禹的儿子——启诞生了。”

逐句剖析

"“":“大水漫上天际

",":,

"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鲧盗取了天帝的息壤来堵塞洪水,

# 堙:堵塞。,息壤:一种神土,传说这种土能够生长不息,至于无穷,所以能堵塞洪水,故名。息,生长。,帝:指天帝。,鲧:人名,禹的父亲。

"不待帝命":违抗了天帝的命令。

# 不待帝命:没有得到天帝的命令。

"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天帝让祝融在羽山近郊杀死鲧(一说是鲧被流放,老死于东方海滨的羽山)。

# 羽郊:羽山的近郊。,祝融:火神的名字。

"鲧复生禹":鲧死后腹中化生出大禹,

# 复:通腹。传说鲧死三年,尸体不腐,鲧腹三年后自动裂开,禹乃降生。

"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天帝就命令禹率部下铺填土壤平治洪水来安定九州。”

# 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出自《山海经·海内经》。卒:率领部下。布:同“敷”,铺陈,即陈设,布置。九州:古代分中国为九个州,这里泛指全国的土地。西汉以前认为禹治水后划定九州。

"“":“大禹娶了涂山氏的女人以后

",":,

"不以私害公":没有因为家事耽误公事,

"自辛至甲四日":每次回家住四天,

"复往治水":再去治水。”

# 复往治水:出自《吕氏春秋》。

"“":“禹治理洪水

",":,

"通轘辕山":要打通轩辕山,

"化为熊":禹化作大熊开山。

# 化为熊:古人觉得熊的力量大,所以认为禹化作熊有了强大的力量。

"谓涂山氏曰":又怕妻子涂山氏看见,便嘱咐妻子:“

"欲饷":要送饭,

# 饷:送饭食给人叫“饷”。

"闻鼓声乃来":听我敲鼓再来。”

"禹跳石":禹化熊开山,踏动石块,

# 跳石:踏动石块。

"误中鼓":误落在鼓上,

"涂山氏往":涂山氏听到鼓声,前来送饭,

"见禹方坐熊":她见丈夫这副样子感到十分羞惭,

"惭而去":于是逃开了。

"至嵩高山下":来到嵩高山脚下,

"化为石":化作一块大石,

"方生启":她此刻已经怀孕,就要临盆。

"禹曰":禹赶来说:“

"归我子":把儿子还我!”

"石破北方而启生":大石朝北的一面应声破裂,禹的儿子——启诞生了。”

# 石破北方而启生:出自《淮南子》。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鲧禹治水》是先秦时期记载于《山海经·海内经》《淮南子·本经训》《拾遗记》等典籍中的古代传说。传说讲述鲧、禹父子接力治理水患的故事:鲧因“洪水滔天”冒险窃取息壤堙堵洪水,却因“不待帝命”被天帝诛杀,其死后“复生禹”,禹承父志,改“堙”为“疏”,疏通河道、划定九州,过程中留下“化为熊通山”“涂山氏化石产启”等神异情节。传说以奇幻的神异想象(如息壤、变形、神裔诞生等)与质朴的叙事风格,展现上古先民面对洪水灾害的抗争历程,既凸显鲧“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壮牺牲、禹“不以私害公”的责任担当,也暗含对“天命”与“民意”冲突的朴素思考。其“抗争—传承—定序”的叙事框架,既承载了先民对自然规律的初步探索,也蕴含着集体主义、坚韧不屈的文化基因。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山海经·海内经》片段赏析此段以简洁的神话叙事勾勒出治水故事的开篇,聚焦鲧的抗争与禹的使命传承。形象塑造:鲧是“窃息壤以堙洪水”的叛逆者,“不待帝命”的果敢行为打破神权秩序,凸显先民对抗自然的主动精神;其死后“复生禹”的设定,既赋予禹“神之子”的身份,又以生命轮回的意象暗示治水使命的延续性。天帝则作为权威象征,通过“令祝融杀鲧”的举动,展现神权对人间秩序的干预。语言与表达技巧:全文以白描手法推进,“滔天”“堙”“杀”“布土”等动词凝练有力,构建起“灾难—抗争—牺牲—新生”的叙事链条。“息壤”作为核心意象,既是治水的神物,也暗喻先民对“可掌控自然之力”的想象。内容主题:神话打破“神权绝对正确”的框架,鲧的失败与禹的成功形成辩证关系——前者的“窃”是悲壮的探索,后者的“命”是对探索的认可,共同诠释“人神协作定九州”的朴素天人观。《吕氏春秋》片段赏析此段以极简笔触刻画禹的“公而忘私”,侧重伦理价值的升华。形象塑造:禹的“不以私害公”成为核心特质,四天婚假的细节(“自辛至甲”)以天干纪日强化时间的精确性,凸显其克己奉公的理性形象。相较于《山海经》的神话色彩,此处禹更贴近人间领袖,成为儒家“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叙事的源头。语言与表达技巧:句式短促,采用“娶—不害—复往”的动作链,形成节奏上的紧迫感,暗合治水工程的急迫性。“以私害公”的对比结构,将个人情感与集体责任置于二元对立中,强化道德评判的鲜明性。内容主题:通过婚姻叙事剥离禹的神性,赋予其“圣王”的伦理内涵——个人牺牲成为领袖合法性的来源,体现战国时期诸子对“理想政治人格”的建构,为后世“舍小家为大家”的价值观奠定神话基础。《淮南子》片段赏析此段以奇幻情节编织人神交织的悲剧,聚焦神性与人性的冲突、生命诞生的神圣性。形象塑造:禹的“熊形”是神性的外显(象征开山裂石的超凡力量),但“误中鼓”的细节暴露其凡人的疏忽,形成神格与人格的张力;涂山氏“惭而去”的羞愧、“化为石”的决绝,既保留凡人的情感反应,又成为神话中“非自然生育”的媒介(石破生启)。语言与表达技巧:情节设计充满戏剧性:从“闻鼓声乃来”的约定到“误中鼓”的误会,再到“石破北方”的奇观,环环相扣的冲突推动叙事。“惭”“归我子”等心理与语言描写,赋予神话人物真实的情感逻辑,使超自然事件具备人间烟火气。内容主题:通过“变形—误会—牺牲—新生”的叙事,既解释了启的特殊出身(为夏朝立国赋予神话依据),也暗含对“权力诞生必然伴随牺牲”的隐喻。涂山氏的“石化”既是爱情悲剧的定格,也是母性力量向父权秩序的让渡,折射出上古社会性别权力关系的演变。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诗经《国风·郑风·风雨》

下一篇:先秦·孟子《孟子一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