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ó
fēng
·
·
zhōu
nán
·
·
táo
yāo

朝代:先秦作者:佚名浏览量:1
táo
zhī
yāo
yāo
zhuó
zhuó
huā
zhī
guī
shì
jiā
táo
zhī
yāo
yāo
yǒu
fén
shí
zhī
guī
jiā
shì
táo
zhī
yāo
yāo
zhēn
zhēn
zhī
guī
jiā
rén
táo
yāo
hòu
fēi
zhī
suǒ
zhì
bú​​
nán
zhèng
ūn
yīn
shí
guó
​​guān​​
mín

译文

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这位姑娘要出嫁,夫妻美满又和顺。桃花怒放千万朵,果实累累大又甜。这位姑娘嫁过门,早生贵子后嗣旺。桃花怒放千万朵,桃叶纷呈真茂盛。这位姑娘嫁过门,齐心携手家和睦。《桃夭》这首诗,是因后妃的德行感召而作。若女子不心怀嫉妒,则男女各安其位、婚姻合时宜,国家便不会有孤独无妻的男子。

逐句剖析

"桃之夭夭":桃花怒放千万朵,

# 夭夭:花朵怒放,茂盛美丽,生机勃勃的样子。

"灼灼其华":色彩鲜艳红似火。

# 华:同“花”,指盛开的花。,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明亮鲜艳的样子。

"之子于归":这位姑娘要出嫁,

# 于归:姑娘出嫁。于,虚词,用在动词前;一说往。归,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故称“归”。,之子:这位姑娘。指出嫁的女子。之,此,这。

"宜其室家":夫妻美满又和顺。

# 室家:家庭,家族。此指夫家,下文的“家室”“家人”均指夫家。,宜:和顺、亲善。

"桃之夭夭":桃花怒放千万朵,

"有蕡其实":果实累累大又甜。

# 有蕡:即蕡蕡,草木结实很多的样子。此处指桃实肥厚肥大的样子。蕡,果实硕大的样子。

"之子于归":这位姑娘嫁过门,

"宜其家室":早生贵子后嗣旺。

"桃之夭夭":桃花怒放千万朵,

"其叶蓁蓁":桃叶纷呈真茂盛。

# 蓁蓁:树叶繁密的样子。这里形容桃叶茂盛。

"之子于归":这位姑娘嫁过门,

"宜其家人":齐心携手家和睦。

# 家人:与“家室”义同。变换字以协韵。

"《桃夭》":《桃夭》这首诗,

"后妃之所致也":是因后妃的德行感召而作。

"不妒忌":若女子不心怀嫉妒,

"则男女以正、":则男女各安其位、

"婚姻以时":婚姻合时宜,

"国无鳏民也":国家便不会有孤独无妻的男子。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国风·周南·桃夭》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四言诗,创作于先秦时期,作者不详。现在大多数学者觉得这首诗是用来祝贺年轻女子出嫁的。整首诗共有三章,每章四句,全部以桃花开头来引出内容,用桃花来比喻新娘的美丽,是在为新娘唱赞美的话。诗的语言简洁又优美,不仅巧妙地把“室家”这个词通过调整字序、替换近义词的方式灵活使用,还反复用“宜”这个字,既说明了新娘能和家人相处融洽的好品行,也体现出她的优良品德给新组建的家庭带来了新的活力,让家里氛围更和谐欢乐。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关于《国风·周南·桃夭》的意旨,《毛诗序》称:“《桃夭》,后妃之所致也。不妒忌,则男女以正,婚姻以时,国无鳏民也。”将其与后妃、君王联系在一起。方玉润在《诗经原始》里反驳了这种看法,觉得“此皆迂论难通,不足以发诗意也”。现代学者大多不认同《毛诗序》的观点,普遍认为这是一首庆贺年轻女子出嫁的诗歌。按照《周礼》“仲春,令会男女”的记载,人们常在桃花盛开的美好春日里举办婚礼。于是诗人以桃花开篇,为出嫁的新娘送上祝福,这就好比现在婚礼上的喜庆祝词。不过,也有人有不同见解,他们觉得这首诗是古代人们驱鬼祭祀时唱的歌谣,是为了把鬼神送走,让它们回到该去的地方,同时希望它们保佑家中亲人平安幸福。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四言诗,也是一首婚恋诗。全诗通过描绘桃花的艳丽、果实的丰茂、枝叶的繁盛,以起兴手法赞美新娘的美丽,并通过“室家”“家室”“家人”的倒文变换与“宜”字的反复使用,体现了新娘与家庭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营造了新婚家庭和谐欢乐的氛围,表达了对新娘出嫁的诚挚祝福及对婚姻美满、家庭兴旺的朴素愿景。

2. 写作手法

起兴:“桃之夭夭”三章皆以桃树起兴。先写桃花盛开之景,再引出新娘出嫁之事,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以自然景物引发对婚姻的咏叹,使诗歌开篇自然流畅。象征:“桃之夭夭,有蕡其实。”桃实象征子嗣昌盛,体现对婚姻延续的期许。“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以桃树枝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来象征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未来生活长久兴旺。比喻:诗中以花、果、叶作比。“灼灼其华”以鲜艳桃花喻新娘娇媚,“有蕡其实”以饱满桃实喻早生贵子,“其叶蓁蓁”以繁茂桃叶喻家庭兴旺。本体与喻体贴合,生动展现对新娘的美好祝愿。情景交融:“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既写桃花绽放的盛景,又暗含新娘娇羞的情态。红花与人面相互映衬,将自然景物与人物情感融合,让“人面桃花相映红”的画面中,洋溢着婚礼的喜悦氛围。烘托:以桃花的不同形态侧面烘托情感。“灼灼其华”用桃花的鲜艳夺目,烘托新娘出嫁时的明媚动人;“其叶蓁蓁”以枝叶的繁茂,烘托家庭兴旺的美好愿景,使情感表达更具感染力。反复:诗中“宜其室家”“宜其家室”“宜其家人”反复出现,“宜”字贯穿三章。通过变换“室家”“家室”等词,围绕婚姻祝福重复咏叹,既强化了对新娘家庭和睦的祝愿,又让诗句朗朗上口,语言简练却情感浓厚。

3. 分段赏析

第一章用鲜艳的桃花来比喻新娘的年轻美丽。“桃之夭夭”开篇就带着丰富的象征意味,眼前绽放的桃花色彩浓烈,让整首诗一开始就有了鲜明的视觉感受。“灼灼其华”形容桃花盛开得极为明亮耀眼,甚至有些刺目。从比喻的关系来看,这里写的是新鲜娇嫩、纷纷绽放的桃花,而精心打扮的新娘此时既兴奋又害羞,两颊泛红,真有种人和桃花相互映衬的美感。诗中既有景又有人的描写,情景交融,营造出热闹欢乐的氛围。第二章表达了对新人婚后生活的祝愿。桃花谢后就会结果,诗人说桃树上结满了又大又多的果实,这是用果实丰硕来象征新娘能早日生育,家族人丁兴旺。第三章用桃叶茂盛来祝愿新娘家庭繁荣。诗中提到枝头累累的果实和枝叶茂密的树荫,以此象征新娘婚后的生活幸福美满,这样的比喻和赞颂可以说是非常贴切动人的。诗人在歌咏桃花之后,还用了当时的日常口语来表达祝贺的话。第一章说:“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也就是说这位姑娘要出嫁,和和美美成个家。第二章和第三章因为押韵的需要,改为“家室”和“家人”,但意思差别不大。按照古代的礼仪,男子以妻子为“室”,女子以丈夫为“家”,男女结合才能组成家庭。女子出嫁,正是组建家庭的开始。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的语言特别优美,还十分简练。诗人不仅巧妙地把“室家”换成不同的倒文和同义词,还反复使用“宜”字。这个“宜”字,既体现了新嫁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又表明她的品德给新家庭带来了活力与和谐。“宜”字用得十分精准,简直找不到更合适的字来替代。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文王之化,自家而国,男女以正,婚姻以时,故诗人因所见以起兴,而叹其女子之贤,知其必有以宜其室家也。然则桃之有华(花),正婚姻之时也。

宋朱熹《诗集传》

# 《桃夭》不过取其色以喻“之子”,且春华初茂,即芳龄正盛时耳,故以为比。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 “夭夭”总言一树桃花之风调,“灼灼”专咏枝上繁花之光色。

现代钱锺书《管锥编》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佚名《《论语》十二章》

下一篇:先秦·佚名《有炎氏颂》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