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ín

朝代:先秦作者:《吕氏春秋》浏览量:2
qín
zhōng
tīng
zhī
fāng
qín
ér
zhì
zài
tài
shān
zhōng
yuē
:“
:“
shàn
zāi
qín
wēi
wēi
ruò
tài
shān
。”
。”
shǎo
xuǎn
zhī
jiān
ér
zhì
zài
liú
shuǐ
zhōng
yòu
yuē
:“
:“
shàn
zāi
qín
tāng
tāng
ruò
liú
shuǐ
。”
。”
zhōng
qín
jué
xián
zhōng
shēn
qín
wéi
shì
wèi
qín
zhě

译文

伯牙弹琴,钟子期听他弹琴。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高山。”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钟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钟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身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逐句剖析

"伯牙鼓琴":伯牙弹琴,

# 鼓:弹奏。

"锺子期听之":钟子期听他弹琴。

# 听:倾听。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

# 志在太山:心中想到高山。志:心志,情志。太山:泛指大山,高山。一说指东岳泰山。

"锺子期曰":钟子期说:“

# 曰:说。

"善哉乎鼓琴":你弹得真好呀,

# 乎:语气词,相当于啊。,善哉:赞美之词,有夸奖的意思。即好啊、妙啊或太棒了。善,好;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巍巍乎若太山":就像那巍峨的高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

# 志在流水:心里想到河流。,少选:一会儿,不久。

"锺子期又曰":钟子期又说:“

"善哉乎鼓琴":你弹得真好呀,

# 乎:语气词,相当于“啊”。,哉:语气词,表示感叹。,善:好。

"汤汤乎若流水":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

# 若流水:像流水一样浩荡。若:像……一样。绝:断绝。,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锺子期死":钟子期死了以后,

"伯牙破琴绝弦":伯牙摔琴断弦,

# 绝:断绝。

"终身不复鼓琴":终身不再弹琴,

# 终身:一生;一辈子。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伯牙鼓琴》是战国吕不韦创作的文章。此文讲述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二人互为知音,子期死后伯牙破琴绝弦的故事。主题为歌颂知音间的深厚情谊。内容上,通过伯牙鼓琴时子期精准领会其志在太山、流水之意,展现两人心灵契合。写作手法上,以简洁对话勾勒人物关系,寥寥数语尽显情谊。此文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的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伯牙鼓琴》讲述的是伯牙在探亲途中发生的故事,其最早从民间口头流传而来,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在战国吕不韦等人创作的《吕氏春秋・本味》和《琴操》等古籍中均有相关记载,其中《吕氏春秋》中关于伯牙绝弦的民间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的人际关系与友情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文章讲述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太山、流水,子期皆能准确领会其心意。钟子期死后,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文章通过展现二人的知音情谊,表达了知己难遇、知音难觅的主题,赞颂了真挚纯粹的友情。

2. 写作手法

正面描写:通过“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等对话,生动展现钟子期对伯牙琴音的理解,体现二人知音情谊。象征:伯牙琴音中的“太山”“流水”象征其高尚志趣,钟子期能领会,象征二人精神契合。烘托:以钟子期对伯牙琴音的精准感受和赞叹,如“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等语句,侧面烘托出伯牙琴艺的精湛。

3. 分段赏析

第一部分讲了伯牙与锺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将自己的情操和志向融入琴声,锺子期每次都能快速准确地听出来。“善哉乎鼓琴”是锺子期对伯牙高超琴艺的赞叹;“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表明锺子期真正听懂了伯牙通过琴声表现出的情怀。第二部分写了伯牙失去知音之悲。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因为他“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无足”一词,充分表现了伯牙失去知音的巨大痛苦和不再弹琴的决绝态度。

4. 作品点评

《伯牙鼓琴》作为流传千古的佳话,是关于交结朋友的作品。其以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情谊为核心,生动展现了纯真友谊基于理解的深刻内涵。故事虽简,却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的人际关系与友情标准,历经千载仍给人以历久弥新的启迪,堪称中华文化中对真挚友情最形象且深刻的阐释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写听琴,一气挥洒,自然入妙。琴声与景色,两相融合,隐含一种清愁。

《中华经典好诗词》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屈原《九歌·东皇太一》

下一篇:先秦·佚名《庄子引野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