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日兮辰良":吉日良辰好时辰,
# 辰良:即良辰。“良辰”的倒文,好的时光。,吉日:吉祥的日子。
"穆将愉兮上皇":恭敬虔诚地迎接上皇使其愉悦。
# 上皇:即东皇太一。,愉:同“娱”,此处指娱神,使神灵愉快、欢乐。,将:愿,请。,穆:虔诚,恭敬,肃穆。
"抚长剑兮玉珥":主祭者轻抚剑柄上的玉饰,
# 玉珥:玉镶的剑把。珥,剑柄上端像两耳突出的饰品。,抚:持,握。
"璆锵鸣兮琳琅":身上的玉佩碰撞发出清越的声响。
# 琳琅:美玉名,璆锵:佩玉的撞击声。璆:形容玉石相悬击的样子。锵:此处指佩玉相碰撞而发出的声响。
"瑶席兮玉瑱":瑶草编织的席子上压着玉瑱,
# 玉瑱:用玉做的压席器物。瑱:通“镇”,压。,瑶席:珍贵华美的席垫。瑶,美玉。一说瑶席是用香草做成的坐席子。
"盍将把兮琼芳":何不拿起芬芳的琼花。
# 琼芳:指赤玉般美丽的花朵。琼,赤色玉。,将:拿着。,盍:同“合”,聚集在一起。一说发语词。
"蕙肴蒸兮兰藉":蕙草包裹的蒸肉放在兰草垫上,
# 兰藉:用兰草垫底。藉,垫底用的东西。,蕙肴蒸:蕙,香草名,兰科植物。肴蒸,大块的肉。一说蕙肴是用蕙草蒸的肉,蒸是进献之意。
"奠桂酒兮椒浆":献上桂酒与椒浆(作为祭品)。
# 椒浆:用有香味的椒浸泡的酒。浆,一说薄酒,一说饮用的汤。,桂酒:加桂花泡制的酒。,奠:放置。
"扬枹兮拊鼓":扬起鼓槌击打鼓面,
# 拊:敲击。,枹:同“桴”,鼓槌。
"疏缓节兮安歌":节拍疏缓歌声响。
# 安歌:指歌声随着节奏的疏缓而平稳安详。,疏缓节:指音乐的节拍稀疏缓慢。
"陈竽瑟兮浩倡":陈列竽与瑟等乐器,众人齐声高歌。
# 浩倡:指高声地唱,气势浩荡。倡,同“唱”。,瑟:古代琴类乐器,二十五弦。,竽:古代簧管乐器,三十六簧。,陈:此处指乐器声大作。
"灵偃蹇兮姣服":神灵姿态优美,身着华服降临,
# 姣服:美丽的服饰。,偃蹇:指舞姿优美的样子。,灵:楚人称神、巫为灵,这里指以歌舞娱神的群巫。
"芳菲菲兮满堂":浓郁的香气弥漫满堂。
# 芳菲菲:指蕙、兰、桂、椒和起舞的巫女们散发的浓郁香气。
"五音纷兮繁会":五音齐奏交织共鸣,
# 繁会:众音汇成一片,繁多而交错。,纷:丰富的。,五音:指宫、商、角、徵、羽五种音调。
"君欣欣兮乐康":东皇太一赐福人间安康。
# 君:天神,此处指东皇太一。
战国时期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屈原(前340?~前278?),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名平,字原,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早年深得楚怀王信赖,曾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却遭贵族子兰、靳尚等人谗害而去职。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汨罗江。屈原在楚国地方文艺的基础上,创作出“骚体”形式,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其以华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融化神话传说,抒发热烈感情,塑造鲜明形象,对后世影响很大。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首楚辞体祭神诗描绘东皇太一祭祀场景,尽显古代祭神文化的庄重神秘。关于东皇太一神格说法不一,有东帝、战神、伏羲等观点。从先秦“东—春”对应及“太一”象征起始之意来看,在无更多实证前,将其视为春神的说法更具合理性,反映出对古代神祇文化的深入探究与解读。
2. 分段赏析
“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开篇以“吉日”“辰良”定下祭祀的时间基调,选时的郑重体现对神灵的敬畏;“穆”字勾勒祭祀者肃穆恭敬之态,“愉上皇”直点核心——以虔诚取悦东皇太一。两句以简洁的时空与情态描写,为整场祭祀奠定神圣庄严的底色,暗含古人“顺天应时”以通神的理念。“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视角转向祭祀中的器物与动态。“抚长剑”展现执事者手持佩剑的庄严姿态,“玉珥”(玉饰剑柄)凸显器物华贵;“璆锵”“琳琅”摹写玉器碰撞的清越声响,既似仪仗行动的自然音,又像神灵降临的预兆。器物的精致与声音的灵动交织,让祭祀场景从抽象的敬畏变得具象可感,暗含对神灵的护卫与尊崇。“瑶席兮玉瑱,盍将把兮琼芳。”聚焦祭台陈设与祭品。“瑶席”(玉饰席子)、“玉瑱”(玉镇)以美玉装点,尽显祭祀规格之高;“盍将把”以“何不”的主动语气,写献上“琼芳”(香草)的动作。香草在楚辞中象征高洁,此处以美玉铺陈、香草献祭,既符合古俗,又以物质的精致映射对神灵的极致恭敬,将“以洁敬神”的理念融入细节。“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延伸祭品描写至饮食。“蕙”“兰”等香草包裹肉食、铺垫祭物,“桂酒”“椒浆”以香花香料酿造,香气弥漫。从肉食到酒浆,均以芬芳之物供奉,既体现“食飨神灵”的朴素信仰,又暗含“以香达神”的思路——用自然的馨香搭建人神沟通的桥梁,让祭祀从精神敬畏落实为具体的供养行为。“扬枹兮拊鼓。”以一个动态动作开启祭典的乐舞环节。“扬枹”(举鼓槌)、“拊鼓”(敲鼓面)的瞬间,打破此前的静态陈设,以鼓声宣告仪式进入高潮。鼓作为上古重要的祭祀乐器,其声既唤醒神灵,又凝聚人心,这一简洁的动作描写,是祭祀从“备礼”到“通神”的转折,凸显“乐以迎神”的功能。“疏缓节兮安歌,陈竽瑟兮浩倡。”续写乐舞的节奏与规模。“疏缓节”“安歌”写歌舞从容不迫,契合祭祀的庄重;“陈竽瑟”“浩倡”则展现乐器齐鸣、众人高歌的盛大,“浩”字既显规模之广,又含情感之浓。从舒缓到恢弘,乐声的层次变化既符合礼仪规范,又传递出对神灵的热烈赞颂,让祭典氛围从肃穆转向热烈。“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描写神灵(或巫觋扮神)降临的场景。“灵”(神灵)以“偃蹇”(轻盈舞姿)与“姣服”(华服)登场,打破神的抽象性;“芳菲菲”呼应前文香草香酒,写香气满室,既似祭品的余韵,又像神灵自带的气息。舞姿的灵动、服饰的华美与香气的弥漫交织,让“神灵在场”从想象变为可感的体验。“五音纷兮繁会,君欣欣兮乐康。”以乐声高潮与神灵反应收束全诗。“五音纷会”写众乐交织、和谐共鸣,象征人神相通的极致;“君欣欣兮乐康”则是祭祀者对东皇太一愉悦状态的想象——神灵欢喜,正是祭典的终极目的。此句既暗含“神乐则人安”的祈福愿望,又以圆满的氛围收束,让整场祭祀在热烈与安宁中落下帷幕。
3. 作品点评
《九歌・东皇太一》虽篇幅短小,却结构精巧、描写鲜活。诗歌以清晰的层次,从筹备祭祀的虔诚姿态,到祭品陈列的庄重肃穆,再到春神降临的欢腾热烈,将祭神场景生动铺展,营造出庄重而欢快的氛围。字里行间满溢着人们对春神的敬重与期盼,祈求春神护佑生命繁衍、作物丰收。与《九歌》其他篇章相比,屈原在此诗中以凝练笔触勾勒祭神全过程,寥寥数语便让祭祀的神圣与热烈跃然纸上,令人过目难忘。
# 此篇言其竭诚尽礼以事神,而愿神之欣悦安宁,以寄人臣尽忠竭力,爱君无已之意,所谓全篇之比也。
宋朱熹《楚辞集注》
# 太一最贵,故但言陈设之盛,以儌神降,而无婉恋颂美之言。
明末清初王夫之《楚辞通释》
# 《九歌》所祀之神,太一最贵,故作歌者但致其庄敬,而不敢存慕恋怨忆之心,盖颂体也。亦可知《九歌》之作,非特为君臣而托以鸣冤者矣。朱子以为‘全篇之比’,其说亦拘。
清蒋骥《山带阁注楚辞》
上一篇:先秦·诗经《击鼓》
下一篇:先秦·《吕氏春秋》《伯牙鼓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