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善鼓琴":伯牙擅长弹奏古琴,
# 鼓:弹奏。,善:擅长,善于。
"钟子期善听":钟子期擅长聆听琴音。
"伯牙鼓琴":伯牙弹奏古琴时,
"志在高山":内心想着高山。
# 志:志趣,心意。
"钟子期曰":钟子期说:“
"善哉":好啊,
# 善:好,好的,表赞美。
"峨峨兮若泰山":高耸的样子就像泰山!”
# 若:好像。,峨峨:高耸的样子。
"志在流水":伯牙内心想着流水,
"钟子期曰":钟子期说:“
"善哉":好啊,
"洋洋兮若江河":浩渺广大如同江河一样!”
# 洋洋:盛大的样子。
"伯牙所念":伯牙心中所想的,
# 所念:心中想到的。
"钟子期必得之":钟子期都能够从琴声中听出来。
# 之:代词或是结构助词“的”。,得:领会,听得出。,必:一定。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历,
# 阴:山的北面。
"卒逢暴雨":突然遇到暴雨,
# 卒:同“猝”,突然。
"止于岩下":被困在岩石下面。
"心悲":内心悲伤,
"乃援琴而鼓之":于是取过古琴弹奏起来。
# 鼓:弹。,援:拿,拿过来。
"初为霖雨之操":起初弹奏的是表现连绵阴雨的琴曲,
# 操:琴曲名。
"更造崩山之音":接着创作了表现山岩崩塌的乐音。
"曲每奏":每奏完一支曲子,
"钟子期辄穷其趣":钟子期总是能穷尽其中的意趣。
# 穷:穷尽。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伯牙于是放下古琴感叹道:“
# 舍:丢开琴。意思是停止弹琴。
"善哉":好啊,
"善哉":好啊,
"子之听夫志":你听懂了啊,
"想象犹吾心也":您心里想的和我想表达的一样。
"吾于何逃声哉":我到哪去隐匿自己的心声呢?”
# 逃:隐藏。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以人物情感和友情为题材的散文。文章描绘了伯牙弹琴和钟子期听琴的场景,无论伯牙心中所想通过何种乐曲表达,钟子期都能精准捕捉其情感和意境。在现实生活中,知音难觅,而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是一种理想的人际关系,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真挚友情和心灵相通的美好关系的赞美与向往。
2. 分段赏析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一句开篇点题,用简练的语言交代两人的特长: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听琴。这八个字是故事的起点,为后文两人因琴音相识、因默契相知的情节埋下伏笔。“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写伯牙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琴音中便流露出高山的巍峨;钟子期听了,立刻用“峨峨兮若泰山”来形容——他不仅听出了琴音的高低起伏,更听出了伯牙心中对泰山的想象。“峨峨”二字精准描绘出泰山的高峻,可见钟子期的“听”不是简单的听觉接收,而是用心感受琴中之意。“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紧承上文,伯牙的琴音从高山转向流水,钟子期又用“洋洋兮若江河”回应。“洋洋”一词写出江河的广阔与流动,与“峨峨”形成对比,既体现琴音的变化,也说明钟子期能准确捕捉伯牙不同的心境。这两句通过具体的“高山”“流水”意象,侧面烘托出伯牙琴艺的高超——他的琴音能传递画面与情感;更突出钟子期的“善听”——他能听懂琴音背后的“志”。“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一句是对前两段的总结。无论伯牙心里想的是什么,钟子期都能从琴音中“得之”。这八个字高度概括了两人的默契:无需多言,琴音就是他们交流的桥梁,心意已通过琴音完全相通。“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转换场景,写伯牙在泰山北麓游玩时突遇暴雨,被迫躲在岩石下。环境的突变触发了他的悲伤情绪,于是“援琴而鼓”——他借弹琴宣泄内心的愁绪。这里用“卒逢”强调意外,“心悲”直接点出情绪变化,为后文琴音的转变做铺垫。“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具体描写伯牙此时的琴音:起初弹的是连绵细雨般的曲调,后来转为山崩地裂般的激昂乐声。“初为”“更造”体现琴音的变化过程,也暗示伯牙的情绪从低沉的哀伤逐渐转为强烈的激动。暴雨的环境与琴音的变化相互呼应,情景交融。“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一句再次强调钟子期的“善听”:无论伯牙弹的是“霖雨之操”还是“崩山之音”,钟子期都能立刻领会其中的趣味。“每奏”“辄穷”说明这种默契不是偶然,而是常态,进一步突出两人心意相通的深度。“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是全文的情感高潮。伯牙放下琴感叹:钟子期听琴时想象的画面,和他心中的想法完全一致;自己的心意根本无法隐藏。这里的“叹”不是遗憾,而是惊喜与珍惜——遇到真正懂自己的人,无需多言,一段琴音便已足够。这句话既是对钟子期“善听”的高度赞赏,也暗含“知音难觅”的感慨,让故事从单纯的技艺展示升华为对“心灵相通”的赞美。
上一篇:先秦·吕氏春秋《良狗捕鼠》
下一篇:先秦·诗经《采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