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有善相狗者":齐国有个善于识别狗的人。
# 相:观察,识别。,善:善于,擅长.
"其邻假以买取鼠之狗":他的邻居委托他找一只能捉老鼠的狗,
# 假:借,这里是“委托”的意思。
"期年乃得之":过了一年他才找到一只,
# 得:得到。,期年:一周年。
"曰":说:“
"是良狗也":这是一条好狗呀!”
# 是:这。
"其邻畜之数年":那邻居养了狗好几年,
# 畜:养。
"而不取鼠":狗却不去捉老鼠。
# 取:捕捉。
"以告相者":他告诉了那个会识别狗的人这个情况。
"相者曰":那个善于识别狗的人说:“
"此良狗也":这是只好狗,
"其志在獐麋豕鹿":它的志向在于獐、麋、猪、鹿这类野兽,
# 麋:似鹿而体小的一种动物。,志:心意。
"不在鼠":不是老鼠;
"欲其取鼠也":想让它捉老鼠的话,
"则桎之":就捆绑住它的后腿!”
# 则桎之:则…之:那么。桎:指将脚用绳索或链条系起来。
"其邻桎其后足":(后来)这个邻居捆绑住了那条狗的后腿,
"狗乃取鼠":这狗才捉得老鼠。
# 乃:于是。
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的《吕氏春秋》,亦称《吕览》,为杂家代表著作。《吕氏春秋》全书体例一致,篇与篇之间内容有一定的联系与分工,文章结构完整,组织严密,语言生动。该书二十六卷,内分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及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汇合先秦派学说,为秦国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思想武器。其中《上农》《任地》《辩土》《审时》四篇保存了先秦农学的片段。有东汉高诱注和清毕沅《吕氏春秋新校正》等。
1. 分段赏析
首句“齐有善相狗者”,以“善相狗者”点明主人公身份,“善”字强调其专业能力,“相”指观察识别,奠定故事可信度。此句平实交代背景,为下文买狗情节铺垫。“其邻假以买取鼠之狗”,“假”意为委托,表明邻居需求明确,但委托对象为“取鼠之狗”,与后文“良狗”志向形成反差。此句隐含矛盾,暗示“需求”与“才能”的错位。“期年乃得之,曰:‘是良狗也’”,“期年”即满一年,“乃”表时间之久,凸显良狗难寻;“曰”字引出相狗者评价,以肯定语气埋下伏笔,与后文狗不捕鼠形成戏剧冲突。“其邻畜之数年,而不取鼠”,“畜”即饲养,“数年”强调时间跨度,“不取鼠”直击矛盾核心。此句通过结果与预期的反差,引发读者疑问,推动情节转折。“以告相者”四字简练过渡,引出关键对话。“告”字体现邻居的困惑与求助,为相狗者揭示真相作铺垫,使叙事节奏紧凑。“相者曰:‘此良狗也,其志在獐麋豕鹿,不在鼠’”,“志”字为核心,指天性志向,“獐麋豕鹿”列举大型猎物,与“鼠”形成鲜明对比,揭示“大材小用”的本质。“此良狗也”重复强调,既呼应前文,又突显才能错位的讽刺性。“欲其取鼠也,则桎之”,“桎”意为捆绑,提出强制手段。此句以条件句式点明矛盾解法,暗含对人为干预的批判。“则”字表因果关系,凸显方法之粗暴。“其邻桎其后足,狗乃取鼠”,“桎其后足”具体化束缚方式,“乃”表被迫妥协的结果。结局虽达目的,却以压抑天性为代价,暗喻人才遭禁锢的悲哀,收束全篇时留有余韵。
下一篇:先秦·列子《伯牙善鼓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