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ǎi

朝代:先秦作者:诗经浏览量:2
cǎi
jiàn
sān
yuè
cǎi
xiāo
jiàn
sān
qiū
cǎi
ài
jiàn
sān
suì

译文

那个采葛的姑娘,一天没有见到她,好像隔了三月啊。那个采萧的姑娘,一天没有见到她,好像隔了三季啊。那个采艾的姑娘,一天没有见到她,好像隔了三年啊。

逐句剖析

"彼采葛兮":那个采葛的姑娘,

# 葛:葛藤,一种蔓生植物,块根可食,茎可制纤维。,采:采集。

"一日不见":一天没有见到她,

"如三月兮":好像隔了三月啊。

"彼采萧兮":那个采萧的姑娘,

# 萧:植物名。蒿的一种,即艾蒿。有香气,古时用于祭祀。

"一日不见":一天没有见到她,

"如三秋兮":好像隔了三季啊。

# 三秋:三个秋季。通常一秋为一年,后又有专指秋三月的用法。这里三秋长于三月,短于三年,义同三季,九个月。

"彼采艾兮":那个采艾的姑娘,

# 艾:多年生草本植物,菊科,茎直生,白色,高四五尺。其叶子供药用,可制艾绒灸病。

"一日不见":一天没有见到她,

"如三岁兮":好像隔了三年啊。

# 岁:年。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王风·采葛》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四言诗,作者不详。此诗表达的是一种急切的相思情绪,今多理解为思念恋人的诗。诗人深陷对情人的思念时,发出“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感慨,将一天的时光分别夸张比作三个月、三个季节乃至三年之久。这一描写生动展现了物理时间与心理时间的巨大差异,通过这种有违常理的艺术处理,深刻凸显出思念之情的浓烈程度。此诗最大的特色在于运用夸张手法细腻刻画心理活动,短短三章,每章仅三句,却凭借优美和谐的音韵、简单直白的语言,读来朗朗上口。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关于《王风·采葛》的创作背景,因缺乏确切记载,历来众说纷纭。《毛诗序》认为此诗主题是“惧谗”,即“一日不见于君,忧惧于谗矣”;朱熹《诗集传》则将其定性为“淫奔”之诗,称“采葛所以为絺綌,盖淫奔者托以行也。故因以指其人,而言思念之深,未久而似久也”。吴懋清《毛诗复古录》提出采葛(萧、艾)喻指平时培养人才,“临时方获其用,若求之太急......一日则如三月之久”;牟庭《诗切》则认为是“刺人娶妻......而徒溺其色,一日不见,则思之如三月之久”。姚际恒、方玉润、吴闿生均主张怀友忆远说,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阐述“夫良友情亲如夫妇,一朝远别,不胜相思,此正交情深厚处,故有三月、三秋、三岁之感也!”。近现代学者大多倾向于恋歌说,闻一多在《风诗类钞》中指出“采集皆女子事,此所怀者女,则怀之者男”。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四言诗,也是一首思念情人的小诗。此诗通过描写男子对采葛、采萧、采艾女子的思念,运用夸张手法,层层递进地表达出男子一日不见心上人,如隔三月、三秋、三年的深切相思之情,展现了热恋中男女浓烈真挚的情感。

2. 写作手法

夸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诗人将一日不见夸张为三月、三秋、三岁,极言思念之深切,突出了男子在分离后的度日如年之感,这种夸张的手法使情感表达更加强烈,富有感染力。重章叠句:全诗三章,每章仅更换几个字,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回环往复地吟唱,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性,使诗歌朗朗上口,易于传唱,而且通过反复咏叹,层层递进地强化了男子对女子的相思之情,起到了一唱三叹、余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3. 分段赏析

第一章:“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诗人开篇点明所思念的对象是那个采葛的女子。“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运用夸张的手法,将一天的分离夸大为三个月的漫长时光,生动地表现出男子对女子的思念之切,突出了他在短暂分离后的急切心情,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他对女子的眷恋之情。第二章:“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这一章以“采萧”替换“采葛”,进一步深化了思念之情。“三秋”比“三月”时间更长,强调了男子在与女子分别后的度日如年之感。从“三月”到“三秋”,不仅仅是时间上的递进,更体现出男子思念程度的加深,他对女子的情感随着分离时间的推移而愈发浓烈。第三章:“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诗的最后一章以“采艾”再次替换,将思念之情推向了高潮。“如三岁兮”把一天不见面的时间夸张到如同三年,这种极度的夸张,强烈地表达出男子对女子刻骨铭心的思念。至此,诗人通过三章的反复咏唱,从“三月”到“三秋”再到“三岁”,层层递进,把男子对女子的相思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深刻体会到爱情的热烈与深沉。

4. 作品点评

全诗未着一言卿卿我我,亦无具体爱情细节铺陈,仅直白吐露思念心绪,却能千古流传,“一日三秋”的成语更由此浓缩而生。关于其艺术感染力的根源,蒋立甫在《风诗含蓄美论析》中指出:“妙在语言悖理。”从科学时间观念来看,将一日与三月、三秋、三年等同,显然违背常理;但从诗歌抒情角度,这正是精妙的艺术夸张。它精准契合了热恋中情人对时间的独特心理体验——在强烈思念下,一日的分离在其心中被不断拉长,化作三月、三秋乃至三年。这种对自然时间的心理错觉,真实传递出恋人之间难舍难分的深厚情感。尽管这些“心理时间”看似荒诞痴语,却恰恰道尽离别相思之苦,跨越时空引发不同时代读者的情感共鸣。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赋也。采葛所以为絺綌,盖淫奔者托以行也。故因以指其人,而言思念之深,未久而似久也。

宋朱熹《诗集传》

# 千古怀友佳章。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列子《伯牙善鼓琴》

下一篇:先秦·佚名《穷劫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