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有樛木":南山有棵弯腰树,
# 樛:下曲而高的树。,南:南土,南边。
"葛藟累之":葛藤缠绕着它。
# 累:攀缘,缠绕。此处又作“纍”。,葛藟:葛与藟都是蔓生植物,攀援树木生长。
"乐只君子":快乐的君子啊,
# 君子:此处指结婚的新郎。,只:语气助词。
"福履绥之":幸福到来安定他。
# 绥:安乐。一说通“妥”,下降,降临。,福履:福禄,幸福。
"南有樛木":南山有棵弯腰树,
"葛藟荒之":葛藤覆盖着它。
# 荒:遮掩,覆盖。
"乐只君子":快乐的君子啊,
"福履将之":幸福到来扶助他。
# 将:扶助,或释为“大”。朱熹:《诗经集注》将,犹扶助也。
"南有樛木":南山有棵弯腰树,
"葛藟萦之":葛藤萦绕着它。
# 萦:回旋缠绕。《康熙字典》:“《玉篇》:‘萦,旋也。’《广韵》:‘绕也。’”
"乐只君子":快乐的君子啊,
"福履成之":幸福到来成就他。
# 成:就,成就。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四言古诗,也是一首祝福的民歌。此诗以南方生长的高大树木被葛藤攀援、缠绕起兴,表达对君子的祝贺及喜爱之情。
2. 写作手法
起兴:首章“南有樛木,葛藟纍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以樛木与葛藟起兴,先写葛藤缠绕樛木的生长状态,继而引出对君子福禄的咏叹,通过自然物象的描绘引发对人事的联想。后二章在保持整体结构不变的基础上,每章仅换二字,以相同的起兴手法反复吟咏,层层递进,在回环往复中营造出深挚的情感氛围,既展现了自然物象的生动形象,又含蓄地寄托了对君子品格的赞美。重章叠唱:全诗三章,每章仅替换个别字词,通过反复吟唱,在保持基本旋律与节奏的同时,逐步加深情感表达,强化对君子幸福生活的祝愿,增强诗歌的音乐性与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第一章:“南有樛木,葛藟纍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南山上长着弯弯的树枝,葛藤缠绕其上,扶依而生。君子如是,内心宁静喜乐,必得安然福禄。“葛藟”象征依附与扶助,是“樛木”的庇护者,也是其延展的助力。本章借“樛木”与“葛藟”起兴,喻示君子乐于助人、喜于共生。正如下垂的枝条为藤蔓提供攀援之机,君子的德行在于成全他人、乐于分享,而这份从容来自内心的豁达与无嫉之心。第二章:“南有樛木,葛藟荒之。乐只君子,福履将之。”南山上的弯枝,更因葛藤繁茂而显丰茂。君子之乐,正来自这种相扶相成,福禄亦因此递增。“荒”意指藤叶蔓延、覆盖枝干,象征友伴或群体之力量将君子装点得更为丰盛动人。哪怕自身并无艳丽之花,只要有众多葛藤依托、簇拥,也能造就生机与美感。这一章强调外援之重要,寓意人与人之间相辅相成,方能成其大业、得其福报。第三章:“南有樛木,葛藟萦之。乐只君子,福履成之。”弯弯树枝盘绕着葛藤,缠绵不绝,如护如绕。君子有此同道相助,其福禄定能圆满实现。“萦”形象描绘藤蔓环绕、紧密相依,象征深厚的人际关系与团结互助的网络。即使自身资质有限,但凭借外在的扶持和交织如网的关系网络,也能安身立命、行稳致远。葛藤缠绕的图景,正体现出集体之力、人情之助,不容忽视——此乃通达之径,失之则孤立难行。整首诗通过“纍—荒—萦”的藤蔓意象与“绥—将—成”的福禄演进,传递出群体和谐与互助的价值观。
4. 作品点评
全诗三章,每章仅替换二字,采用重章叠唱的结构,运用比兴手法。全篇语言凝练,以藤缠树的意象贯穿始终,句式工整,韵律回环,在反复咏叹中深化祝福情感。
# 樛木,后妃逮下也。言能逮下而无嫉妒之心焉。
汉卫宏《毛诗序》
# 后妃能逮下而无嫉妒之心,故众妾乐其德而称愿之曰:南有樛木,则葛藟累之矣,乐只君子,则福履绥之矣。
宋朱熹《诗集传》
# 《文选》班孟坚《幽通赋》:“葛绵绵于樛木兮,咏南风以为绥。”李注引曹大家曰:“《诗·周南·国风》曰‘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此是安乐之象也。”《文选》潘安仁《寡妇赋》云:“……顾葛藟之蔓延兮,托微茎于樛木。”李注:“……言二草之托樛木,喻妇人之托夫家也。《诗》曰:“南有樛木,葛藟累之。”按,潘以女子之奉君子,如葛藟之托樛木。李引此诗为释,是古义相承如此,不以“樛木”喻“后妃”,“葛藟”喻“众妾”也。
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
# 三章只易六字,而往复叠咏,殷勤之意自见。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上一篇:先秦·诗经《有女同车》
下一篇:先秦·列子《薛谭学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