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óng
ér
hòu

朝代:先秦作者:论语浏览量:2
cóng
ér
hòu
zhàng
rén
zhàng
diào
wèn
yuē
:“
:“
jiàn
?”
?”
zhàng
rén
yuē
:“
:“
qín
fēn
shú
wéi
?”
?”
zhí
zhàng
ér
yún
gǒng
ér
zhǐ
宿
shā
wéi
shǔ
ér
zhī
jiàn
èr
yān
míng
xíng
gào
yuē
:“
:“
yǐn
zhě
。”
。”
shǐ
使
fǎn
jiàn
zhī
zhì
xíng
yuē
:“
:“
shì
zhǎng
yòu
zhī
jié
fèi
jūn
chén
zhī
zhī
fèi
zhī
jié
shēn
ér
luàn
lún
jūn
zhī
shì
xíng
dào
zhī
xíng
zhī
zhī
。”
。”

译文

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遇到一个老丈,用拐杖挑着除草的工具。子路问道:“你看到我的老师了吗?”老丈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你的老师?”说完,便把拐杖插在地上开始耕作。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在一旁。老丈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了鸡,做了小米饭给他吃,又让他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将这件事告诉了他。孔子说:“这是个隐士啊。”叫子路回去再看看他。子路到了那里,老丈已经走出门了。子路说:“不做官是不合道理的。长幼间的关系,是不可能废弃的;君臣间的关系,怎么能不管呢?你原想不沾污自身,却不知道这样隐居便是忽视了君臣间的必要关系。君子出来做官,只是尽应尽之责。至于我们的政治主张行不通,早就知道了。”

逐句剖析

"子路从而后":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

"遇丈人":遇到一个老丈,

"以杖荷蓧":用拐杖挑着除草的工具。

# 蓧:除草用的农具。

"子路问曰":子路问道:“

"子见夫子乎":你看到我的老师了吗?”

"丈人曰":老丈说:“

"四体不勤":四肢不劳动,

"五谷不分":五谷分不清,

"孰为夫子":谁是你的老师?”

"植其杖而芸":说完,便把拐杖插在地上开始耕作。

# 芸:通耘,除草。

"子路拱而立":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在一旁。

"止子路宿":老丈留子路到他家住宿,

"杀鸡为黍而食之":杀了鸡,做了小米饭给他吃,

# 食:拿东西给人吃。,黍:黏小米。

"见其二子焉":又让他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

# 见:使……拜见。

"明日":第二天,

"子路行":子路赶上孔子,

"以告":将这件事告诉了他。

"子曰":孔子说:“

"隐者也":这是个隐士啊。”

"使子路反见之":叫子路回去再看看他。

# 反:同“返”。

"至则行矣":子路到了那里,老丈已经走出门了。

"子路曰":子路说:“

"不仕无义":不做官是不合道理的。

"长幼之节":长幼间的关系,

"不可废也":是不可能废弃的;

"君臣之义":君臣间的关系,

"如之何其废之":怎么能不管呢?

"欲洁其身":你原想不沾污自身,

"而乱大伦":却不知道这样隐居便是忽视了君臣间的必要关系。

# 大伦:指君臣之间的正常关系。

"君子之仕也":君子出来做官,

"行其义也":只是尽应尽之责。

"道之不行":至于我们的政治主张行不通,

"已知之矣":早就知道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子路从而后》是春秋时期孔子及其弟子创作的语录体散文,出自选自《论语·微子》。通过子路与一位隐者的对话,展现了儒家思想对出世与入世、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之间关系的看法。文中强调个人不应为保持自身清白而忽视对社会的贡献,主张在追求自我完善的同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实践道义并坚持不渝。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语录体散文,也是一篇哲理探讨文。通过子路与隐者的对话,体现了儒家关于出世与入世、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思考,强调人应在自我完善中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践行道义。

2. 分段赏析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直接叙述事件开端,点明子路掉队后遇见一位用拐杖挑着除草工具的老人,简洁交代人物与场景,为下文对话做铺垫。“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询问老人是否见到自己老师,老人以“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回应,话语看似答非所问且带有嘲讽,表现出老人对孔子这类“士”的质疑态度,“植其杖而芸”则通过动作描写,展现老人专注劳作、对子路不理不睬的模样。“子路拱而立”中,“拱而立”这一动作细节,体现子路面对老人的无礼,依然保持恭敬、守礼的态度,凸显其自身的修养,也为后文老人态度转变埋下伏笔。“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老人因子路的恭敬改变态度,邀请其留宿,杀鸡做饭热情招待,还让两个儿子与子路相见,从之前的冷漠到此刻的热情,既展现老人真诚友善的一面,也暗示他认可了子路的品德。“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继续赶路后向孔子汇报此事,孔子判断老人是隐者并让子路返回拜见,然而子路返回时老人已离开,这一情节推动故事发展,引出后文子路的议论。“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子路这番话是核心观点,开篇点明“不仕无义”,强调出仕是践行道义的必要;接着以“长幼之节”类比,指出“君臣之义”不可废弃,批判隐士只为独善其身而破坏大伦的行为;最后表明君子出仕是为行义,即便明知大道难行仍要坚持,既表达了儒家积极入世的态度,也体现出对理想信念的坚守。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左丘明《子罕弗受玉》

下一篇:先秦·诗经《假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