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或得玉":宋国有人获得了一块玉石,
# 得:得到。,或:有人,有个人。,宋人:宋国人。
"献诸子罕":向子罕献上玉。
# 诸:“之于”的合音。“献诸子罕”即“献之于子罕”,意为向子罕献上玉。,献:进献,进贡。
"子罕弗受":子罕不肯接受。
# 弗:不肯。
"献玉者曰":献玉石的人说:“
"以示玉人":我把它给雕琢玉器的工匠看过了,
# 玉人:雕琢玉器的工匠。,示:给……看。,以:即“以之”,把它……。
"玉人以为宝也":玉匠认为这是一块宝玉,
# 宝:指珍贵的东西。,以为:认为。
"故敢献之":所以敢把它献给你。”
# 故:因此,所以。
"子罕曰":子罕说:“
"我以不贪为宝":我把不贪财作为珍宝,
# 贪:爱财,贪财。
"尔以玉为宝":你把玉石作为珍宝;
# 尔:你。
"若以与我":如果把玉石给我,
# 若以与我:如果把它给我。若:如。与:给。
"皆丧宝也":那么两人都失去了珍贵的东西,
# 皆丧宝也:意为两个人都失去珍贵的东西。指献玉者失去玉,子罕因受贿而失去廉洁的品质。皆:都。丧:失去。
"不若人有其宝":不如我们各人都固守自己的珍贵的东西。”
# 人有其宝:各人保持有自己的宝物。人:各人。指献玉者和子罕两人。
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
左丘明(前556~前451),春秋时史学家。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春秋末期鲁国人。双目失明,曾任鲁太史。孔子曾称赞其为人。相传他著有《左传》,又传《国语》亦出其手。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子罕弗受玉》是一篇哲理文。介绍了春秋时期宋人献玉、子罕拒贿的故事,体现了古代士大夫清正廉洁的高尚品德,表达了以德润身、坚守原则的廉政思想。
2. 分段赏析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开篇直接叙述了事件的核心:有一个宋国人得到一块玉,想献给子罕,子罕却拒绝了。这一句清晰地交代了人物和主要行为,突出了子罕拒绝接受馈赠的举动,为后文的核心观点埋下伏笔,同时也引发读者疑问:为何不接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这句展示了献玉者的心理活动和理由。他解释自己已经让专业的玉工鉴定过,确认这是一件宝物,这才敢放心地献给子罕。这说明献玉者并非不慎重,而是真心诚意地认为这玉是珍贵的,才拿来献礼,显示了他的善意和珍视。这为后文的价值观冲突做了铺垫。“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子罕的回答明确点出了两人价值观的根本差异。他首先表明自己的价值观:把“不贪求”的品质当作最宝贵的财富。同时指出对方的价值观:是把具体的玉石当作最宝贵的财富。通过这种对比,子罕巧妙地强调了自己所珍视的并非可见的财物,而是内心的品质。“‘若以与我,皆丧宝也,’”这句话道出了核心的利害关系。子罕认为,如果对方硬是把玉送给自己,那么会产生双输的局面:自己接受了玉,就失去了“不贪”这种可贵的品质;而对方呢,则失去了他自己视若珍宝的玉石。这深刻地点明了强行馈赠可能导致的双方损失。“‘不若人有其宝。’”结尾是子罕提出的合理解决方案。与其造成双方都失去“宝”的局面,不如让各自保留自己所珍视的东西:让献玉者拥有他的玉(物质之宝),也让子罕自己拥有他的“不贪”(品德之宝)。这样,双方都珍视着自己认定的宝物,相安无事。这个结论说明了尊重个人选择以及对不同的包容。
上一篇:先秦·诗经《小戎》
下一篇:先秦·论语《子路从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