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有死麕":打死獐子在荒郊,
# 麕:同“麇”,也可用“野有死麇”,獐子。比鹿小,无角。
"白茅包之":用白茅轻轻包裹上。
# 包:古音读bǒu。,白茅:草名。属禾本科,在阴历三四月间开白花。
"有女怀春":有位少女春心动,
# 怀春:思春,春心萌动。
"吉士诱之":小伙走上前搭讪。
# 诱:挑逗。,吉士:男子的美称。
"林有朴樕":林中有丛生灌木,
# 朴樕:丛生小树,灌木。亦可写成“朴遬”。《毛传》释为“小木”,徐锴《说文解字系传》解释为“小樕树”。“朴樕”有两个引申义:短小,丛生。前者见《汉书·息夫躬传》颜师古注,后者见《尔雅·释木》邢昺疏。
"野有死鹿":荒野躺着死鹿。
"白茅纯束":白茅捆扎作礼物,
# 纯束:捆扎,包裹。“纯”为“稇”的假借。
"有女如玉":有位少女颜如玉。
"舒而脱脱兮":请你慢慢来莫慌张,
# 脱脱:这里指动作文雅舒缓。一说为“娧娧”的假借,这里是形容“吉士”状貌。,舒:一说舒缓,一说语词。
"无感我帨兮":别碰围裙莫慌张,
# 帨:佩巾,系在女子腹前,如今日之围裙。,感:通“撼”,动摇。
"无使尨也吠":别惹狗儿叫汪汪!
# 尨:多毛的狗。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野有死麕》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描绘了质朴的男女之情,赞美了当时淳朴的爱情。
2. 写作手法
起兴:此诗巧用起兴,以自然物象暗喻情愫萌动。“野有死麕,白茅包之”一句,猎人以白茅裹束猎物,既显质朴之风,又暗含珍重之意,引出“有女怀春”的纯真情态。白茅之洁白象征少女如玉的品性,猎物之丰饶暗示男子求爱的诚意,物象与情思浑然相生,为后文“吉士诱之”的缠绵场景铺陈出清丽底色。
3. 分段赏析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此句以野外猎获的獐子与白茅起兴,暗含古代婚聘礼俗。獐子象征男子猎获能力,白茅包裹则体现对礼物的珍视与洁净之意,暗示求爱行为的庄重性。诗中“白茅”作为纯洁意象,既呼应后文“有女如玉”的比喻,又以自然之物铺垫情感基调,形成质朴的田园画面感。“有女怀春,吉士诱之”此句中“怀春”直指女子情窦初开,“吉士”以美称弱化冒犯感,体现周代礼制下男女交往的含蓄性。“诱”字点明男子主动追求,却未显轻佻,反衬出上古婚俗中“男聘女嫁”的仪式性特征。此句通过性别角色的定位,揭示了先秦时期自由与礼教交织的婚恋观。“林有朴樕,野有死鹿”中“朴樕”与“死鹿”延续前文的自然意象,形成复沓结构。林中灌木象征男子求爱的曲折心境,死鹿则暗示猎物丰饶与男子经济实力,侧面反映周代“男猎女织”的社会分工。两句通过环境描写强化叙事场景,为后文幽会情节埋下伏笔。“白茅纯束,有女如玉”中“纯束”指捆扎猎物,与首章“白茅包之”呼应,体现礼物的完整性与仪式感。“如玉”以玉的温润质地比拟女子品德,既符合周代“君子比德于玉”的审美,又暗含男子对女子品性的认可。此句通过物象与人格的类比,完成从物质馈赠到精神契合的升华。“舒而脱脱兮!”为叠韵祈使句,模拟女子娇柔语气,要求男子动作舒缓。此句打破前四句的叙事视角,转为女子第一人称独白,戏剧性增强。“脱脱”既指动作轻柔,亦隐喻情感表达的节制,反映周代礼制对男女交往的隐性约束。“无感我帨兮!”中“帨”为女子系于腰间的佩巾,象征贞洁。《礼记》载“妇人之帨,不逾门”,触碰帨巾即逾越礼制边界。“感”通“撼”,强调物理接触与伦理禁忌的双重警示,凸显女子对名节的重视。此句以具体物件映射抽象礼法,展现礼俗社会的性别规范。“无使尨也吠!”中“尨”(多毛犬)的吠叫象征私密空间被打破,折射出上古婚俗中“奔者不禁”与“父母之命”的矛盾。通过动物反应侧面烘托女子紧张心理,与首章“吉士诱之”形成行为与心理的闭环叙事。末句以犬吠收束,既保留原始野趣,又暗含对礼法秩序的敬畏。
4. 作品点评
《野有死麕》作为《诗经》中极具代表性的爱情诗篇,以质朴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先秦时期自然率真的婚恋风情。诗中通过“猎物—白茅—女子”的三重意象链,完整勾勒出周代婚聘礼俗的求爱过程。诗中“白茅”“玉”等洁净意象与“死麕”“尨”等原始符号的并置,既保留了上古婚俗的野性质朴,又隐现礼制文明的渗透,形成“庄重—自由”的张力结构。这种将礼俗规范内化为情感自觉的表达方式,使该诗成为先秦性别角色与情感表达的经典范本。《野有死麕》作为一首优美的爱情诗,在五四运动后的白话文学、民间文学的倡导者们如顾颉刚、胡适、俞平伯、周作人的书信探讨中得到了极大的肯定。顾颉刚说:“《召南·野有死麕》是一首情歌。”在中国诗作中,抒情诗虽然泛滥但直面讴歌爱情的却并不多,《野有死麕》以它鲜明的主题而显得极其可贵。
# 野有死麕,恶无礼也。天下大乱,强暴相陵,遂成淫风。被文王之化,虽当乱世,犹恶无礼也。
汉卫宏《毛诗序》
# “既内自尽,又外求助昏礼是也”,故国君取夫人之辞曰:“请君之玉女与寡人共有敝邑,事宗庙社稷”,此求助之本也。
汉《礼记祭统篇》
# 此章乃述女子拒之之辞,言姑徐徐而来,毋动我之帨,毋惊我之犬,以甚言其不能相及也。其凛然不可犯之意盖可见矣!
宋朱熹《诗集传》
# 当是在野而又贫者,无羔雁币帛以将意,取兽于野,包物以茅,护门有犬。皆乡落气象也。
宋王质《诗总闻》
# 讬言怀春之女,以讽士之炫才求用,而又欲人勿迫己。
明章潢方玉润《诗经原始》引
# 盖获麕于野,白茅可以苞之;女子当春有怀,吉士宜若可诱之。设言之也。
清戴震《杲溪诗经补注》
# 朴樕为小木,犹扶苏为大木。皆叠韵连绵字,小木以喻杀礼,凡汉唐风绸缪篇:绸缪,束薪。传绸缪犹缠绵也,男女待礼而成,若薪刍待人事而后束也。彼诗以束薪为喻,此诗之上章云:‘野有死麕,白茅包之’谓礼也,昏礼用鹿,杀礼可用麕。云德如玉,言女德如玉德也。
清陈奂《诗毛氏传疏》
# 韩说曰:“平王东迁,诸侯侮法男女失官昏之礼,《野麕》之刺兴焉。”
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
# 只“如玉”二字,便有十分珍惜。
清牛运震《诗志》
上一篇:先秦·左丘明《祁奚荐贤》
下一篇:先秦·屈原《九歌·礼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