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ǎi
fán

朝代:先秦作者:诗经浏览量:2
cǎi
fán
zhǎo
zhǐ
yòng
zhī
gōng
hóu
zhī
shì
cǎi
fán
jiàn
zhī
zhōng
yòng
zhī
gōng
hóu
zhī
gōng
zhī
tóng
tóng
zài
gōng
zhī
yán
huán
guī

译文

什么地方采白蘩,在池沼里、在水中小洲上。采来白蘩做何用,公侯之家祭祀用。什么地方采白蘩,在山间小溪之中。采来白蘩做何用,是送到公侯的宗庙宫殿里。女宫人们佩戴着光洁整齐的发饰,从早到晚都在为公侯的事务劳作。女宫人们佩戴的发饰变得松散了,这才匆忙地说要回家去。

逐句剖析

"于以采蘩":什么地方采白蘩,

# 蘩:白蒿。生彼泽中,叶似嫩艾,茎或赤或白,根茎可食,古代常用来祭祀。,于以:问词,往哪儿。一说语助。

"于沼于沚":在池沼里、在水中小洲上。

# 沚:《说文》:“小渚曰沚。”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一说水塘。,沼:沼泽。

"于以用之":采来白蘩做何用,

"公侯之事":公侯之家祭祀用。

# 事:宗庙祭祀之事。

"于以采蘩":什么地方采白蘩,

"于涧之中":在山间小溪之中。

# 涧:山夹水也。山间流水的小沟。

"于以用之":采来白蘩做何用,

"公侯之宫":是送到公侯的宗庙宫殿里。

# 宫:宗庙。一说蚕室。一说大的房子。

"被之僮僮":女宫人们佩戴着光洁整齐的发饰,

# 僮僮:《说文》:“僮,未冠也。”繁盛。一说端直貌。一说高而蓬松。一说光洁不坏貌。一说这里用为未成年的僮仆、奴婢之意。,被:《尚书·尧典》:“施加允恭克让,光被四表。”同“髲”,首饰,取他人之发编结披戴的发饰,相当于今之假发。一说这里是用为施加之意。

"夙夜在公":从早到晚都在为公侯的事务劳作。

# 公:公所,指宗庙。,夙:早。

"被之祁祁":女宫人们佩戴的发饰变得松散了,

# 祁祁:繁盛。一说整齐貌。一说舒迟貌。这里用为众多之意。

"薄言还归":这才匆忙地说要回家去。

# 还:归寝。,薄:《康熙字典》:“又聊也。《诗·周南》:‘薄言采之。’”这里用为减少之意。语气助词,无义。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采蘩》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四言诗,创作于先秦时期,作者不详。这是一首反映人们为祭祀活动而劳作的诗作,主要叙述了为采办祭祀所需的燎烧用蒿草,主人公费尽周折去寻找、采办的过程以及完成祭祀活动的辛劳。诗中采蘩者的身份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认为是宫女,有人认为是夫人,也有人认为是奴仆。全诗共三章,每章四句,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它的主要特点是前两章以一问一答的方式展开,明显受到了原始民歌的影响;末章描写采蘩者的仪容,用“僮僮”“祁祁”等词,语言虽然简洁,但采蘩者的仪态与神情都能清晰呈现。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关于《采蘩》的创作背景,古代学者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认为是为祭祀活动而作,另一种认为是为养蚕事务而作。诗中采蘩者的身份,历来也有不少说法。《毛诗序》记载:“采蘩,夫人不失职也。夫人可以奉祭祀,则不失职矣。”认为这是贵族夫人自我吟咏的文字,讲述的是尽职“奉祭祀”的事情。朱熹在《诗集传》中则说:“南国受到文王教化,诸侯夫人能以真诚恭敬之心供奉祭祀,而她的家人记述这件事来赞美她。”将主人公定为“家人”,这是对《毛诗序》的一大修正。不过朱熹仍认为辛勤“采蘩”“夙夜在公”的是“诸侯夫人”,这与诗歌本意未免仍有距离。虽然古代贵族夫人确实有主管宗庙祭祀的职责,但并不直接参与采摘、洗煮等劳作。《周礼·春官宗伯》提到:“世妇,掌管女宫的预先告诫,到祭祀时,核查祭祀用具。”贾公彦疏注称“女宫”是指因获罪“连坐”“没入官府”而供“役使”的女子,也称为“刑女”。凡是宫中祭祀涉及的“洗涤及祭品蒸煮”等事务,都由“女宫”承担。而这首诗的主人公,既说“夙夜在公”,又明确指出忙碌的地方是“公侯之宫”,其口吻所显示的身份,自然是供“役使”的“女宫”之类无疑。因此,现代学者大多认为这首诗是反映宫女们为祭祀而劳作的诗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四言诗,也是一首劳作诗。借宫女在沼沚、山涧采蘩及“夙夜在公”的劳作景象,写出了她们为祭祀辛勤忙碌的过程与状态。

2. 写作手法

重章叠句:全诗三章句式结构相近,仅个别词语变换。首章“于沼于沚”“公侯之事”,次章改为“于涧之中”“公侯之宫”,通过地点与用途的微调,展现采蘩范围的扩大与劳作场景的延续;末章以“僮僮”“祁祁”描写仪容变化,承接前两章劳作内容。这种重复中见变化的形式,强化了劳作的往复感,也使情感表达更显质朴绵长。

3. 分段赏析

诗歌的首章,所展现的正是这样一群忙着“采蘩”的女宫人。她们在池沼与山涧之间来回奔波,采够了祭祀要用的白蒿,便匆匆忙忙往“公侯的宫室”送去。诗中采用的是短促的问答对话:“在哪里采的白蒿?”“在水洲里、池塘边。”“采来做什么用?”“给公侯家祭祀用。”问答十分简洁,从中能看出采蘩女子劳作的繁忙,她们仿佛只是在赶路途中,对询问者匆匆答了一句。刚答完前一个问题,女宫人的身影就已经走过去了;再追上去问后一个问题,那句“为公侯办事”的回答,已经从远处传了过来。这便是首章所流露出来的氛围。诗歌第二章对首章内容的复叠,更让人感受到女宫人忙碌得没有一点空闲。从这样的复叠描写里,简直能想象出女宫人穿梭往来、脚步不停的模样,也能仿佛看到她们的身影匆匆掠过;还能从文字中读出,那脚步声从池沼、山涧边传来,之后又伴着急促的节奏,朝着“公侯的宫室”匆匆而去的景象。诗歌的第三章出现了内容上的跳跃,从之前描写的野外采摘白蒿的繁忙场景,转向了宗庙中祭祀准备的忙碌画面。女宫人们必须每天夜里都“住宿”在宫室里,以便从事清洗祭祀器具、蒸煮祭祀用的谷物等杂活。因为要做祭祀相关的工作,她们还得将自己打扮得整齐好看,头上要佩戴光洁黑亮的发饰。这种“从早到晚都为公家事务忙碌”的劳作,把女宫人们折腾得疲惫不堪。诗中高妙之处在于没有对这种辛劳做过多铺陈描述,只着重刻画她们发饰从“僮僮”(光洁整齐的样子)变为“祁祁”(松散凌乱的样子)的变化,就深刻又形象地展现出女宫人们因忙于劳作、没时间顾及自身仪容的情状。那些拖着松散发辫走在回家路上的女宫人,此刻心里或许带着几分完成工作的庆幸,又夹杂着几分劳累的辛酸,这般心境似乎不用再仔细分辨,“薄言还归”这一结尾的诗句,已然化作一声悠长的叹息,为她们的遭遇给出了无需言语的回应。如此看来,把《采蘩》当作诸侯夫人自我咏叹的作品,显然是牵强附会;而将其认定为“家人”赞美夫人的诗作,也属于强行曲解。实际上,在诗中穿梭往来的,不过是从早到晚辛苦劳作的女宫人罢了:诗中短促的问答,透露出她们为贵族祭祀采摘白蒿的辛苦;发饰的前后变化,记录下她们“从早到晚为公家忙碌”的悲凉处境。古代的祭祀仪式,原本就是为了让鬼神给贵族“降下福泽”而举办的,地位低下的下人除了付出辛劳,根本得不到什么幸福。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采用三章叠咏的形式,它的主要特点是前两章以一问一答的方式呈现。末章描写采蘩者的仪容外貌,使用“僮僮”“祁祁”等词语,语言虽然简洁,但人物的仪态与神情都能清晰地展现出来。而这种一问一答的表现形式,明显受到了原始民歌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诗亦犹周南之有《葛覃》也。

宋朱熹《诗集传》

# 末章每以变调见长。

清姚际恒《诗经通论》

# 首二句事琐,偏重叠咏之;末章事烦,偏虚摹之。此文法虚实之妙,与《葛覃》可谓异曲同工。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 盖蚕方兴之始,三宫夫人、世妇皆入于室,其仆妇众多,蚕妇尤甚,僮僮然朝夕往来以供蚕事,不辨其人,但见首饰之招摇往还而已。蚕事既卒而后,三宫夫人、世妇又皆各言还归,其仆妇众多,蚕妇亦盛,祁祁然舒容缓步,徐徐而归。亦不辨其人,但见首饰之簇拥如云而已。此蚕事始终景象如是。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 蘩,所以生蚕,盖古者后夫人有亲蚕之礼。此诗亦犹周南之有《葛覃》也。

宋朱熹《诗集传》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佚名《寓言二则》

下一篇:先秦·诗经《行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