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于役":丈夫服役去远方,
# 役:服劳役。,于:往。
"不知其期":不知归期有多长,
# 期:指服役的期限。
"曷至哉":何时才能回家乡?
# 曷至哉:一说“曷至哉”意谓到哪儿了呢。曷:何时。至:归家。
"鸡栖于埘":鸡儿回窝栖息,
# 埘:鸡舍,墙壁上挖洞做成。
"日之夕矣":太阳西沉落山,
"羊牛下来":牛羊下山归来。
# 下来:归圈。
"君子于役":丈夫服役在远方,
"如之何勿思":教我怎不把他想!
# 如之何勿思:如何不思。如之,犹说“对此”。
"君子于役":丈夫服役无期限,
"不日不月":日子漫长难计算,
# 不日不月:没法用日月来计算时间。
"曷其有佸":何时才能再相见?
# 有佸:相会,来到。
"鸡栖于桀":鸡儿纷纷上木架,
# 桀:鸡栖木。一说指用木头搭成的鸡窝。
"日之夕矣":太阳渐落西山,
"羊牛下括":牛羊缓缓归圈栏。
# 括:来到。音、义同“佸”。
"君子于役":丈夫服役在远方,
"苟无饥渴":只愿他无病无痛,不饥不渴!
# 苟:且,或许。一说但愿。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四言诗,也是一首思妇题材的徭役诗。描绘了黄昏时分鸡栖羊牛归圈的田园场景,通过白描手法勾勒出思妇凝望归途的剪影。既体现了周代徭役制度下家庭离散的普遍苦难,又暗含儒家伦理中“君子”对公共责任的坚守与个体情感的压抑。结尾“苟无饥渴”的克制祝愿,将思念升华为对生命存续的深切关怀,展现了乱世中平凡人的坚韧与温情。
2. 分段赏析
每章开头都是女主人公用平实话语道出的心事。特别要留意“不知其期”这句。等待亲人最熬人的就是归期飘忽不定,明明每天都有盼头,到头来总落得空欢喜。要是知道明确的归来日子,反倒不会这般煎熬。正是在这种忐忑中,女主人公安着声叹着问:“曷至哉”,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接下来的段落有种天然的巧妙。诗里不再直说妻子对丈夫的思念,反而淡淡描摹乡村傍晚的景致:夕阳西沉时,鸡群回窝,牛羊慢悠悠从山坡下来。笔触这样轻描淡写,连个形容词都不用,不像后世文人总爱堆砌辞藻非要引人注意。可这样的画面偏能打动人,因为浸着人的情意。读者仿佛看见那个守着鸡羊、望着通向远方小路的妇人,正是她的目光让文字有了温度。接着“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一句,女子的愁绪顿时浓得化不开。这说明诗歌的节奏和情感表达有关,平铺直叙反倒少了韵味;也因着这画面本身自带的情味。常在乡间生活的人对这样的暮色最熟悉不过。农忙日子虽然辛苦,可当夕阳落山,天地间就归于安宁。牛羊进圈,炊烟升起,油灯次第点亮,庄稼汉和妻儿唠着家常。暮色给大地笼上白日没有的温柔,农人用性命守护的物事都回到身边:这本是农耕岁月里最寻常也最暖心的时刻。可诗中妇人的丈夫还远在天涯,她心里的空缺在此刻显得格外刺眼,所以才这般痴痴盼着。
3. 作品点评
这首古老的歌谣用朴实语言直抵人心最柔处。其浑然天成的韵味,历经岁月仍难被后世模仿超越。
# 日落怀人,真情实境。
清姚际恒《诗经通论》
# 此诗言情写景可谓真实朴至,宣圣虽欲删之,亦有所不忍也。况夫妇远离,怀思不已,用情而得其正。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 鸡栖于桀下牛羊,饥渴萦怀对夕阳。已启唐人闺怨句,最难消遣是昏黄。
清许瑶光《再读〈诗经〉四十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