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善鼓琴":伯牙擅长弹琴,
# 鼓:弹奏。,善:擅长。
"钟子期善听":钟子期善于倾听。
"伯牙鼓琴":伯牙弹琴的时候,
"志在高山":内心想着高山。
# 志:心志,情志。
"钟子期曰":钟子期赞叹道:“
"善哉":好啊,
# 善哉:好啊。
"峨峨兮若泰山":高耸的样子就像泰山!”
# 峨峨:高耸的样子。
"志在流水":伯牙内心想着流水,
"钟子期曰":钟子期又喝彩道:“
"善哉":好啊,
"洋洋兮若江河":浩浩荡荡就像长江大河一样!”
# 洋洋:宽广的样子。
"伯牙所念":凡是伯牙弹琴时心中所想的,
"钟子期必得之":钟子期都能够从琴声中听出来。
# 得:体会。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有一次,伯牙在泰山北面游玩,
"卒逢暴雨":突然遇上暴雨,
# 卒:同“猝”,突然。
"止于岩下":停留在岩石下面。
"心悲":心中悲伤,
"乃援琴而鼓之":就取琴弹奏起来。
"初为霖雨之操":起初他弹了表现连绵大雨的曲子,
# 操:琴曲。
"更造崩山之音":接着又奏出了表现高山崩坍的壮烈之音。
"曲每奏":每奏一曲,
"钟子期辄穷其趣":钟子期总是能悟透其中旨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伯牙便放下琴,长叹道:“
"善哉":好啊,
"善哉":好啊,
"子之听夫志":你听琴时想到的,
"想象犹吾心也":和我弹琴时想表达的一样。
"吾于何逃声哉":哪去隐匿自己的心声呢?”
# 逃:隐藏,躲避。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寓言体散文,通过伯牙与钟子期的互动,展现艺术理解与精神共鸣的深刻内涵。
2. 分段赏析
首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开门见山,点明两人特长:伯牙精于弹琴,钟子期擅长听琴。仅八字便概括了核心人物关系,为后文铺垫。“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此处写伯牙弹琴时心念高山,钟子期立刻听出琴音中“高峻”的意境,并以“泰山”作比——泰山是五岳之首,用“峨峨”形容其巍峨,既贴合琴音的厚重,又让抽象的“志”变得具体可感。同理,“志在流水”时,钟子期以“洋洋兮若江河”回应,“洋洋”一词写出江河的广阔,精准捕捉到琴音中流动的辽阔感。这两句通过具体场景,初步体现钟子期对伯牙琴意的深刻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是对前两件事的总结,强调两人默契已至“心有灵犀”的境界:无论伯牙弹琴时心里想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领会。这一句高度凝练,点出“知音”的核心——不仅是听琴,更是听“心”。后文转向更具体的场景:“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伯牙因暴雨被困山岩,心中悲苦,便借琴抒怀。“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写他先弹奏如细雨连绵的曲调,又转为如山崩地裂的激越之音,琴音随情绪起伏变化。“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则进一步强调,无论琴音是舒缓还是激烈,钟子期都能完全理解其中的意趣——“穷其趣”即彻底领悟其中的情感与意境,可见他对伯牙的理解已深入骨髓。最后,伯牙放下琴感叹:“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他连说两个“善哉”,既是对钟子期的赞叹,也是内心的感慨。他说钟子期听琴时想象的意境,和自己心中的情感完全一致,甚至反问“我能躲开这琴音表达的心意吗?”这句话直接点破:钟子期不仅是听琴,更是听懂了他的内心;两人的默契已超越了“听”,达到“心与心相通”的境界。
上一篇:先秦·孔子及其弟子《论语六则》
下一篇:先秦·屈原《离骚(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