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孔子说:“
#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学而时习之":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
# 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一说,仁德。,时习:按时温习。时,按时。
"不亦说乎":不也是很愉快吗?
# 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说,同“悦”,愉快。
"有朋自远方来":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
"不亦乐乎":不也是很快乐吗?
# 乐:以为快乐。
"人不知而不愠":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
# 愠:生气,恼怒。
"不亦君子乎":不也是品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 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有才德的人。
"子曰":孔子说:“
"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
# 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可以为师矣":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子曰":孔子说:“
"学而不思则罔":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思而不学则殆":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 殆:疑惑。
"子曰":孔子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
# 好:喜好,爱好。,者:代词,……的人。,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一说,仁德。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 乐:以……为快乐。
"子曰":孔子说:“
"三人行":几人同行,
"必有我师焉":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 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择其善者而从之":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
# 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其不善者而改之":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子曰":孔子说:“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
# 十有五:十五岁。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三十而立":三十岁就能立足于世,
# 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站立,站得住。
"四十而不惑":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
# 惑:迷惑,疑惑。
"五十而知天命":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
# 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命,命令。
"六十而耳顺":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
# 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是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七十而从心所欲":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
# 从心所欲:顺从意愿。
"不逾矩":却又不超出规矩。
# 逾矩:越过法度。逾,越过。矩,法度。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汇编,为儒家经典之一。《论语》约成书于春秋末至战国初,共二十篇,内容包括孔子谈话、答弟子及时人问和弟子间的谈论,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是研究孔子哲学、政治、伦理、美学等各种思想的重要资料。东汉将其列为七经之一。南宋淳熙年间,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 “四书”。
1. 分段赏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此则从学习、交友、修养三个层面展开。“学而时习之”强调学习并非孤立的知识获取,而是需要通过反复实践巩固,在实践中体会知识的妙处,进而获得精神愉悦;“有朋自远方来”描绘了志同道合之人跨越距离相聚交流的喜悦,体现了人际交往中思想碰撞的乐趣;“人不知而不愠”则升华到君子的境界,当自身的才能、德行不被他人理解时,仍能保持平和豁达,不怨天尤人,这正是儒家所推崇的高尚品格。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该句聚焦学习方法,指出复习旧知识并非简单重复,而是要在熟悉的内容中发现新的理解、新的感悟。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这则论述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学而不思则罔”说明如果只是机械地吸收知识,不加以思考分析,就会陷入迷茫,无法真正理解知识的本质;“思而不学则殆”则指出,单纯的空想而不结合实际知识,会导致疑惑与危险,因为缺乏知识根基的思考容易流于空想。只有将学习与思考紧密结合,才能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此句着重强调学习态度。对于知识或事物,仅仅停留在了解层面是不够的,“好之者”对其产生兴趣,会主动探索;而“乐之者”将学习融入生活,以学习为乐,达到了更高的境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对学习充满热爱,就会拥有持续的动力和热情,从而更深入地钻研,收获更多。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这则体现了儒家谦逊好学的态度和自我提升的方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即使是普通人,也能在某些方面成为他人的老师。“择其善者而从之”教导人们要善于发现他人长处,并虚心学习;“其不善者而改之”则提醒人们以他人的不足为镜,反思自己,避免犯同样的错误。这种态度能帮助人不断完善自我。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此则是孔子对自己人生阶段的总结。“十有五而志于学”表明立志学习的重要性;“三十而立”指在三十岁时能够在社会上立足,有自己的事业和人生方向;“四十而不惑”意味着对人生、对世界有了清晰的认知,不再被外界迷惑;“五十而知天命”体现出对自然规律和人生使命的深刻理解;“六十而耳顺”说明能以平和心态接纳不同的意见;“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则达到了极高的境界,言行自由却又不违背规矩,实现了内在修养与外在规范的高度统一。
上一篇:先秦·诗经《秦风·无衣》
下一篇:先秦·列子《伯牙绝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