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uō
yuàn
yǐn
shī

朝代:先秦作者:佚名浏览量:2
mián
mián
zhī
zài
kuàng
liáng
gōng
zhī
wéi
chī
zhù
liáng
gōng

译文

那绵延伸展的葛藤啊,生长在空旷的原野之上。技艺精良的工匠得到它,就把它制作成细葛布或粗葛布。如果技艺精良的工匠没有得到它,那么它就会在荒野中干枯而死。

逐句剖析

"绵绵之葛":那绵延伸展的葛藤啊,

# 葛:植物名,纤维可织布。,绵绵:延续不断。

"在于旷野":生长在空旷的原野之上。

"良工得之":技艺精良的工匠得到它,

"以为絺纻":就把它制作成细葛布或粗葛布。

# 纻:用纻麻织成的布。,絺:一种用葛纤维织成的细布。

"良工不得":如果技艺精良的工匠没有得到它,

"枯死于野":那么它就会在荒野中干枯而死。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说苑引逸诗》是先秦时期流传下来的一首诗,见于西汉刘向所编的《说苑·尊贤》。此诗以自然现象起兴,描述了葛草生长于野外的情景:倘若没有良工的发掘与利用,葛草不仅其使用价值无法得到展现,还会逐渐枯萎、腐烂,最终化为泥土。诗人由这一自然现象联想到人世社会,感慨德才兼备之人虽然为数众多,但在现实社会中,若没有当权者的赏识和举用,他们便难以脱颖而出。这些贤才只能默默无闻地度过一生,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诗歌运用比兴手法,表面上是描述自然现象,实则深刻地揭露了一般的社会现象。它为怀才不遇的人鸣不平,控诉了上层人物对人才的埋没和压制。在看似客观的描述背后,蕴含着诗人深重的抑郁和忧愤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先秦时期的四言诗,作者无名氏,此诗运用比兴手法,以旷野中葛草若被良工发现可制成絺纻,若不被发现则会枯死在野外的自然现象,表达了怀才不遇之人渴望被当权者赏识举用,否则只能默默无闻终其一生的感慨,同时也暗讽了上层人物对人才的埋没和压制。

2. 分段赏析

“绵绵之葛”一句是对葛藤生长状态的生动描绘。“绵绵”一词形象地写出了葛藤细长、不断蔓延生长的样子,展现出其生命力之旺盛。“之”在这里起到连接作用,强调所指对象。“葛”作为一种植物,在此处不仅是自然景物的代表,更被赋予了象征意义,象征着那些有才能却尚未被发现的人。此句以葛藤起兴,为后文关于人才境遇的阐述埋下伏笔,让读者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葛藤在自然环境中自在生长的画面,营造出一种质朴而自然的氛围。“在于旷野”进一步点明了葛藤的生长环境。“旷野”代表着广阔、荒芜之地,人迹罕至。这不仅描绘出葛藤生长空间的开阔与寂寥,更暗示了有才能的人所处的艰难处境。他们如同这生长在旷野中的葛藤,虽有自身的价值,却因所处环境的偏远与缺乏关注,难以施展才华。此句通过对环境的描写,加深了读者对葛藤孤独生长状态的感受,也为后文人才怀才不遇的感慨做了铺垫。“良工得之”一句转折,引入了“良工”这一角色。“良工”代表着技艺精湛、有眼光的人,在诗中可象征着能够识别和任用人才的贤明君主或领导者。“得之”表示发现并获取,意味着当有才能的人遇到能够赏识他们的人时,就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此句体现出一种积极的情境,与前文葛藤在旷野中无人问津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人才遇到伯乐时的希望与转机,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命运转变的可能性。“以为絺紵”承接上句,说明了良工得到葛藤后的做法。“以为”即“以之为”,表示把……当作、制作成。“絺紵”是细葛布和粗葛布,是具有实用价值和美观性的织物。这表明良工能够充分发挥葛藤的价值,将其制作成有用的物品。在诗中,这象征着贤明君主或领导者能够合理利用人才的能力,让他们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创造出有益的成果。此句进一步强调了人才得到赏识后所能产生的积极效果,体现出对人才合理任用的肯定。“良工不得”再次转折,回到人才未遇明主的情境。“不得”表示没有得到,意味着有才能的人没有遇到能够赏识他们的人。这与“良工得之”形成强烈的反差,突出了人才命运的无常和不确定性。此句流露出一种无奈和惋惜的情感,让读者深刻感受到怀才不遇者的悲哀,进一步深化了诗歌的主题。“枯死于野”描绘了葛藤最终的悲惨结局。“枯死”表示失去生命力,走向衰亡。“于野”则强调了死亡发生的地点,依然是那片荒芜的旷野。这暗示着有才能的人如果得不到赏识和任用,就会像这葛藤一样,在无人关注的环境中逐渐失去价值,最终一事无成。此句以一种悲凉的笔触,表达了对人才被埋没的深切同情和对这种不合理社会现象的批判,使诗歌的情感达到高潮,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孟子弟子 录《寡人之于国也》

下一篇:先秦·楚辞(先秦及汉代)《惜贤(览屈氏之离骚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