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朝代:先秦作者:诗经浏览量:2
zhān
绿
zhú
yǒu
fěi
jūn
qiē
cuō
zhuó
xiàn
xuān
yǒu
fěi
jūn
zhōng
xuān
zhān
绿
zhú
jīng
jīng
yǒu
fěi
jūn
chōng
ěr
xiù
yíng
kuài
biàn
xīng
xiàn
xuān
yǒu
fěi
jūn
zhōng
xuān
zhān
绿
zhú
yǒu
fěi
jūn
jīn
guī
kuān
chuò
chóng
jué
shàn
xuè
wéi
nüè

译文

看那淇水弯弯的地方,绿竹长得真美盛。文雅的真君子,像象牙经过切磋,像美玉经过琢磨。他庄重又威严,光明又显赫。这个文雅的真君子,终于叫人难以忘掉他。看那淇水弯弯的地方,茂盛的绿竹连一片。文雅的真君子,冠冕两旁的美石晶莹剔透,帽镶宝石闪如星。他庄重又威严,地位显赫又威严。这个文雅的真君子,终于叫人难以忘掉他。看那淇水弯弯的地方,绿竹长得密集如竹席。文雅的真君子,像金属般刚强,像锡器般温润,像圭玉般尊贵,像璧玉般高洁。宽宏大量真旷达,倚靠在车子的横木上悠然自得。谈吐风趣真幽默啊,却不会过分伤害他人。

逐句剖析

"瞻彼淇奥":看那淇水弯弯的地方,

# 奥:通“澳”,水边弯曲的地方。,淇:水名,淇水,源出河南林县,东经淇县流入卫河。,瞻:看。

"绿竹猗猗":绿竹长得真美盛。

# 猗猗:通“阿”,美盛的样子。,绿竹:一说绿为王刍,竹为扁蓄。

"有匪君子":文雅的真君子,

# 匪:通“斐”,有文采貌。

"如切如磋":像象牙经过切磋,

# 如切如磋:“如切”两句:治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均指文采好,有修养。切磋,本义是加工玉石骨器,引申为讨论研究学问。

"如琢如磨":像美玉经过琢磨。

# 如琢如磨:琢磨,本义是玉石骨器的精细加工,引申为学问道德上钻研深究。

"瑟兮僩兮":他庄重又威严,

# 僩:神态威严。一说宽大的样子。,瑟:仪容庄重。

"赫兮咺兮":光明又显赫。

# 咺:有威仪貌。一说心胸宽广的样子。,赫:显赫。

"有匪君子":这个文雅的真君子,

# 匪:“斐”的借字,有文采的样子。

"终不可谖兮":终于叫人难以忘掉他。

# 谖:忘记。

"瞻彼淇奥":看那淇水弯弯的地方,

"绿竹青青":茂盛的绿竹连一片。

# 青:同“菁”,茂盛貌。

"有匪君子":文雅的真君子,

"充耳琇莹":冠冕两旁的美石晶莹剔透,

# 琇莹:似玉的美石,宝石。,充耳:挂在冠冕两旁的饰物,下垂至耳,一般用玉石制成。

"会弁如星":帽镶宝石闪如星。

# 如星:玉石装饰像星星一样闪亮。,会弁:一作“㻅”,鹿皮帽。会,鹿皮会合处,缀宝石如星。弁:皮帽。

"瑟兮僩兮":他庄重又威严,

"赫兮咺兮":地位显赫又威严。

"有匪君子":这个文雅的真君子,

"终不可谖兮":终于叫人难以忘掉他。

"瞻彼淇奥":看那淇水弯弯的地方,

"绿竹如箦":绿竹长得密集如竹席。

# 箦:“积”的假借,堆积,形容茂盛。

"有匪君子":文雅的真君子,

"如金如锡":像金属般刚强,像锡器般温润,

# 如金如锡:金、锡:黄金和锡,一说铜和锡。闻一多《风诗类钞》主张为铜和锡,还说:“古人铸器的青铜,便是铜与锡的合金,所以二者极被他们重视,而且每每连称。”

"如圭如璧":像圭玉般尊贵,像璧玉般高洁。

# 璧:玉制礼器,正圆形,中有小孔,也是贵族朝会或祭祀时使用。圭与璧制作精细,显示佩带者身份、品德高雅。,圭:圭,玉制礼器,上尖下方,在举行隆重仪式时使用。

"宽兮绰兮":宽宏大量真旷达,

# 宽兮绰兮:指君子心胸宽阔。绰,旷达。一说柔和的样子。

"猗重较兮":倚靠在车子的横木上悠然自得。

# 重较:车厢上有两重横木的车子。较:为古代卿士所乘。古时车厢两旁作扶手的曲木或铜钩。,猗:通“倚”。依靠。

"善戏谑兮":谈吐风趣真幽默啊,

# 戏谑:开玩笑。

"不为虐兮":却不会过分伤害他人。

# 虐:粗暴。一说过分的玩笑,流于恣肆、刻薄。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卫风·淇奥》是《诗经》中的一首赞美男子形象的诗歌作品,以三章叠唱的形式,层层递进地勾勒出理想君子的立体画像。首章聚焦于君子温润如玉的内在德行;次章转换视角,通过描绘衣冠楚楚的外在仪态,展现其卓尔不凡的气质;末章赞颂君子在朝堂上的卓越功绩,凸显其对国家的重要贡献。全诗以“绿竹”起兴,借其挺拔喻君子脊梁,青翠颂澄澈品格,浓密比渊博才识,开以竹喻人先河。诗人巧用“如切如磋”“如圭如璧”等多重比喻,从治学至品德层层雕琢,生动展现君子从璞玉到重器的蜕变,揭示美德源于后天修学与道德锤炼。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淇奥》是一首礼赞卫武公德行的诗篇。先秦时期,中华民族处于凝聚融合、趋向大一统的重要阶段,百姓渴望和平富足的生活,对圣明君主、贤能臣子满怀期待。人们通过诗歌赞美这些理想人物,实则是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左传・昭公二年》记载“北宫文子赋《淇奥》”,杜预注解此诗为“美武公也”;《毛诗序》亦指出,该诗旨在歌颂卫武公“有文章,又能听其规谏,以礼自防”的高尚品德,以及他入朝为周王卿士的卓越功绩。 卫武公名和,生活于西周末年,曾担任周平王卿士。据史书记载,即便到了九十多岁的高龄,他依然保持谨慎廉洁的作风,以宽广胸怀接纳他人的批评与劝谏,深受时人敬重,《淇奥》正是民众为赞颂其德行而作。另有文献显示,卫武公因辅佐周王朝平定戎乱有功,获封公爵,这首诗或许就创作于这一时期,成为流传千古的颂德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赞美男子形象的诗歌,描写了卫武公的内在德行、外在仪容之美,以及其卓越才能,表达了人们对贤能之士的赞美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写作手法

起兴:诗开篇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起兴,借淇水岸边绿竹的挺拔茂盛,引出“有匪君子”的形象。绿竹“猗猗”“青青”“如箦”的不同形态,既暗示君子成长的不同阶段,又以竹的高洁比兴君子的美德。这种起兴手法,使情与景相融,让君子形象随绿竹的变化而愈发丰满,自然引出对君子品格、仪容的赞美,浑然一体。比喻:诗中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喻君子治学修身的精益求精,将君子德行比作经过精细加工的玉石;用“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喻君子品格的精纯高贵,以金属淬炼、玉器雕琢喻其修养的深厚。“充耳琇莹,会弁如星”则以饰品的莹润璀璨喻君子仪容的华美庄重。这些比喻紧扣君子的内在修养与外在形象,使抽象的美德具象化,生动展现其温润、庄重又不失灵动的特质,贴切而富有感染力。反复:诗每章以“瞻彼淇奥,绿竹”句式起首,“猗猗”“青青”“如箦”反复咏叹绿竹形态,形成回环韵律。“有匪君子”在各章间重复出现,强化对君子的赞美主线。“瑟兮僩兮,赫兮咺兮”等句多次叠唱,通过词语细微变化(如“如切如磋”到“如金如锡”),逐步深化君子从治学、仪容到品格的形象。反复手法使情感逐层递进,韵律和谐,既强化主题,又在回环中展现君子形象的丰富层次。

3. 分段赏析

从整体布局来看,全诗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三章结构相似,每章均以“瞻彼淇奥,绿竹”起兴,营造出舒缓优美的韵律节奏,给人以一唱三叹之感。这种重章叠唱并非简单的重复,而是层层递进、步步深入,逐步强化诗歌的主题与情感。首章“绿竹猗猗”,以“猗猗”描绘竹林的婀娜多姿,展现出一种柔和、秀美的姿态,为后文君子形象的登场奠定了温婉优雅的基调;次章“绿竹青青”,“青青”二字突出竹子青翠欲滴的色泽,让画面更具生机与活力,也暗示着君子形象在读者心中的进一步鲜明;末章“绿竹如箦”,“如箦”形容竹林茂密如床席,展现出竹子的繁茂与坚韧,进一步深化了君子形象的内涵,也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在每章的内部结构上,诗人的安排也颇具匠心。以首章为例,前两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起兴,借淇水岸边竹林的美好景致,引出下文对君子的赞美。接着“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直接点明歌颂对象——君子,并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精妙比喻,从内在品质方面赞美君子,将君子的品德修养比作器物的雕琢过程,意味着君子的美德并非天生,而是通过后天不断地学习、磨砺与自我完善得来,展现出君子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精神。随后“瑟兮僩兮,赫兮咺兮”,从外在形象与气质方面进行刻画,描绘出君子庄重威严、仪表堂堂的模样。最后“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达出人们对君子的倾慕与难以忘怀之情,收束全章,使情感得到升华。次章在结构上与首章相呼应,同样是先起兴,再从不同角度赞美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诗人将目光聚焦于君子的服饰与配饰,通过描写其耳饰晶莹剔透、冠饰璀璨夺目,展现出君子衣冠华美、仪表不凡,从外在细节进一步丰富了君子形象。而“瑟兮僩兮,赫兮咺兮”的重复出现,再次强调君子的庄重与威严,强化读者的印象。结尾依旧以“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作结,延续了对君子的赞美之情,使诗歌的情感表达具有连贯性。末章在前两章的基础上,将对君子的赞美推向新的高度。“如金如锡,如圭如璧”,诗人运用金属与玉器的比喻,赞美君子的品德如同经过千锤百炼的金属般坚韧,如同珍贵的圭璧般温润美好,进一步深化了君子的内在品质。“宽兮绰兮,猗重较兮”,描绘君子胸怀宽广、气度不凡,乘车出行时从容不迫的姿态,展现出君子在为人处世与行事作风上的卓越风范。“善戏谑兮,不为虐兮”则刻画了君子幽默风趣却又不失分寸的性格特点,让君子形象更加丰满、立体。最后,“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第三次出现,将全诗对君子的赞美之情汇聚在一起,形成强烈的情感冲击,使君子的美好形象深深烙印在读者心中。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切磋’二语,刻划尽致。”“写德行有景有情,是写生手。”“‘善戏谑兮’二语写雅人深致,何等风流。”“连用‘兮’字,顿挫咏叹,节奏悠然

清牛运震《诗志》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诗经《芣苢》

下一篇:先秦·诗经《采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