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ēn
wěi

朝代:先秦作者:诗经浏览量:2
zhēn
wěi
fāng
huàn
huàn
shì
fāng
bǐng
jiān
yuē
guān
shì
yuē
qiě
wǎng
guān
wěi
zhī
wài
xún
qiě
wéi
shì
xiāng
xuè
zèng
zhī
sháo
yào
zhēn
wěi
liú
qīng
shì
yīn
yíng
yuē
guān
shì
yuē
qiě
wǎng
guān
wěi
zhī
wài
xún
qiě
wéi
shì
jiāng
xuè
zèng
zhī
sháo
yào

译文

溱水洧水长又长,河水流淌向远方。男男女女城外游,手拿蕳草求吉祥。女说咱们去看看?男说我已去一趟,再去一趟又何妨?洧水对岸好地方,地方热闹又宽敞。男女结伴一起逛,相互戏谑喜洋洋,赠朵芍药毋相忘。溱水洧水长又长,河水洋洋真清亮。男男女女城外游,游人如织闹嚷嚷。女说咱们去看看?男说我已去一趟,再去一趟又何妨?洧水对岸好地方,地方热闹又宽敞。男女结伴一起逛,相互戏谑喜洋洋,赠朵芍药表情长。

逐句剖析

"溱与洧":溱水洧水长又长,

"方涣涣兮":河水流淌向远方。

# 涣涣:河水解冻后奔腾貌。,方:正。

"士与女":男男女女城外游,

# 士与女:此处泛指男男女女。后文“女”“士”则特指其中某青年男女。

"方秉蕳兮":手拿蕳草求吉祥。

# 蕳:一种兰草。又名大泽兰,与山兰有别。,秉:执,拿。,方:正。

"女曰观乎":女说咱们去看看?

"士曰既且":男说我已去一趟,

# 且:同“徂”,去,往。,既:已经。

"且往观乎":再去一趟又何妨?

# 且:再。

"洧之外":洧水对岸好地方,

"洵吁且乐":地方热闹又宽敞。

# 洵吁:实在宽广。洵,实在,诚然,确实。吁,大,广阔。

"维士与女":男女结伴一起逛,

# 维:发语词。

"伊其相谑":相互戏谑喜洋洋,

# 相谑:互相调笑。,伊:发语词。

"赠之以勺药":赠朵芍药毋相忘。

# 勺药:即“芍药”,一种香草,与今之木芍药不同。《郑笺》:“其别则送女以勺药,结恩情也。”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云:“又云‘结恩情’者,以勺与约同声,故假借为结约也。”

"溱与洧":溱水洧水长又长,

"浏其清矣":河水洋洋真清亮。

# 浏:水深而清之状。

"士与女":男男女女城外游,

"殷其盈矣":游人如织闹嚷嚷。

# 盈:满。,殷:众多。

"女曰观乎":女说咱们去看看?

"士曰既且":男说我已去一趟,

"且往观乎":再去一趟又何妨?

"洧之外":洧水对岸好地方,

"洵吁且乐":地方热闹又宽敞。

"维士与女":男女结伴一起逛,

"伊其将谑":相互戏谑喜洋洋,

# 将:当作相,朱熹《诗集传》:“将,当作相,声之误也。”

"赠之以勺药":赠朵芍药表情长。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溱洧》是收录于《诗经》中的一首具有鲜明民俗特色的四言诗,其作者不详。该诗生动描绘了春秋时期郑国青年男女在上巳节(农历三月三日)于溱水、洧水之滨踏青游春的欢乐场景。全诗采用典型的民歌复沓结构,共分两章,每章十二句,通过章节间仅变换数字的重章叠句手法,既保留了原始歌谣的韵律美感,又强化了诗歌的抒情效果。这种回环往复的表达方式,不仅体现了《诗经》“国风”的民间文学特色,更以其明朗欢快的格调、清新自然的语言,展现了先秦时期淳朴的民风民俗和青年男女真挚的情感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溱洧》是《诗经》中一首反映先秦时期郑国民俗风情的诗歌。该诗生动展现了周代上巳节(农历三月三日)青年男女在溱水、洧水之滨游春相会的场景。据《周礼·媒氏》记载,周代为促进人口繁衍,特设仲春二月为婚恋开放期。而郑国地区则延续至三月上巳日,形成独特的水边祓禊习俗,人们通过沐浴东流之水以祛除不祥,祈求安康。汉代学者薛汉在《韩诗薛君章句》中详细记载了这一风俗:“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日,此两水(溱水、洧水)之上,招魂续魄,拂除不祥。”这一传统节日不仅具有宗教祭祀意义,更为青年男女提供了自由交往的契机。诗中民间歌者以真挚的情感,艺术地再现了这一充满生机的春日盛会,热情讴歌了纯真美好的爱情,展现了先秦社会淳朴自然的婚恋观。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描写游春的四言诗,生动展现了先秦时期郑国上巳节的民俗盛况。诗中描绘了农历三月上巳日,青年男女相约来到溱水与洧水之滨,在春光明媚中踏青游玩的欢乐场景。这一传统节日不仅蕴含着祓禊祈福的古老仪式,更成为当时青年男女自由交往、互诉衷肠的重要契机。诗歌通过清新自然的笔触,再现了先秦社会淳朴浪漫的民风民俗,体现了周代礼制下对自然人性的尊重与包容。

2. 写作手法

对比:“溱与洧,方涣涣兮。”“涣涣”这两个字极具神韵,生动地勾勒出一幅冰雪消融、桃花绽放、春水汹涌以及春风轻拂的景象。春天,确实已然悄然降临于郑国大地。“涣涣”二字以叠词形式生动描绘了春日河水融化的景象:一方面形容冰雪消融后河水丰沛流动的状态,另一方面通过声音韵律传递出春意盎然的生机。这种写法既具象又传神,使读者仿佛看到溱水、洧水在阳光下波光粼粼的画面。联想:“士与女,方秉蕳兮”以“秉蕑”(执兰草)驱邪祈福的行动,联想至上巳节祓禊的传统。象征:“士与女,方秉蕳兮”。在历经冬日严寒与冰雪封锁的沉寂后,人们宛如从蛰伏中苏醒,怀着满心的期待与喜悦,前往野外与水滨,迎接春天的温柔光临。手中那一束束嫩绿的兰草,不仅仅是这次春游的收获,更化作春回大地的生动象征。

3. 分段赏析

第一章内部隐藏着一次精巧的转换,从自然到人的过渡,以及风景向风俗的演变。诗人仅用四句便勾勒出一幅生动的风景画,同时也是一幅丰富的风俗画卷,两者紧密相连,因为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往往与自然节气息息相关。诗人吟唱道:“溱与洧,方涣涣兮。”这“涣涣”二字极为传神,描绘出一片冰雪消融、桃花盛开、春风拂面的迷人景致。春天确实已经悄然降临在郑国的土地上。在这片春意盎然的景致中,人们出现了:“士与女,方秉蕳兮”。经过一冬的严寒和冰雪的封锁,人们从蛰伏般的生活状态中苏醒,来到野外和水滨,迎接春天的到来。他们手中持有的嫩绿兰草,不仅是这次春游的收获,也是春天的象征。“招魂续魄,拂除不详”,看似带有些许神秘的色彩,但其内在的精神实质却体现了人们对冬日的告别,以及对新春时节万事如意、吉祥幸福的祈愿。任何虚幻的宗教意识,其实都源自现实生活的真切愿望。在这里,自然与人、风景与风俗的转换,通过“溱与洧”和“士与女”这两个结构相似的句式来实现,这种相似的结构引发人们的对照与联想,使得这里的转换顺理成章,丝毫不显突兀。第二章,对于成熟的“士与女”而言,他们在新春之际的祈愿无非是风调雨顺与万事如意。然而,对于年轻的“士与女”,他们的愿望则多了一项重要的内容——爱情。因为他们不仅沐浴在大自然的春天里,更处于生命中的青春韶华。于是,作品的笔触从风俗画卷缓缓转向爱情的细腻描绘,从“蕳”悄然过渡到“勺药”。事实上,这段文字的转折妙处,不仅体现在虚字的运用上。如前所述,前一层次从风景到风俗的小转折,是通过两个结构相似的句式来实现的。而此处从风俗向爱情的大转折,则巧妙地利用了“士”与“女”的相同字面:前一层的“士与女”泛指人群,仿佛常说的“士女如云”;后一层的“士”与“女”则是特指,描绘人群中某一对青年男女。尽管字面相同,对象却截然不同。这种处理使得转折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变换于无痕之间。诗意一旦转折,诗人便一气呵成,从广泛的描写聚焦到这对青年男女身上,记录下他们的呢喃细语与俏皮调笑,更突显了他们手中的芍药,这作为爱的信物与情的象征。于是,从溱、洧之滨踏青归来的众人,有的身佩兰草,有的手捧芍药,一路芬芳满溢,春意诗意盎然。尽管小小的郑国时常受到大国的侵扰,国内统治亦不甚清明,但对于普通百姓而言,这个春天的时光依然令他们感到喜悦与满足,因为手中有“蕳”,有“勺药”,更有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信心。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的动人之处,在于它完美捕捉了春天的气息和爱情的甜蜜。最精妙的是诗人用“蕑(兰)”和“勺药”这两种香草,巧妙地串联起整首诗的意境变化,首先,兰草代表着春天的到来和人们的祈福活动,芍药则象征着青年男女萌发的爱情。这两种花的交替出现,让诗歌很自然地完成了三个重要转变:从描写节日风俗转向刻画爱情故事,从描绘自然春光转向展现人生青春,从全景式的铺陈转向细腻的特写。可以说,兰草和芍药就像两个精巧的支点,撑起了整首诗的艺术结构。它们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意象,更让情感的递进显得水到渠成,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始用“方”字,下转“既”字,继转“且”字,而复转“洵訏且乐”字、“伊其”字,诗家转折之妙,无逾于此者。

清陈继揆《读风臆补》

# 两“方”字神色飞动。

清牛运震《诗志》

# 诗中叙问答,甚奇。

清姚际恒《诗经通论》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孟子及其弟子《鱼我所欲也》

下一篇:先秦·诗经《竹竿(籊籊竹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