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溱与洧":溱水洧水长又长,
"方涣涣兮":河水流淌向远方。
# 涣涣:河水解冻后奔腾貌。,方:正。
"士与女":男男女女城外游,
# 士与女:此处泛指男男女女。后文“女”“士”则特指其中某青年男女。
"方秉蕳兮":手拿蕳草求吉祥。
# 蕳:一种兰草。又名大泽兰,与山兰有别。,秉:执,拿。,方:正。
"女曰观乎":女说咱们去看看?
"士曰既且":男说我已去一趟,
# 且:同“徂”,去,往。,既:已经。
"且往观乎":再去一趟又何妨?
# 且:再。
"洧之外":洧水对岸好地方,
"洵吁且乐":地方热闹又宽敞。
# 洵吁:实在宽广。洵,实在,诚然,确实。吁,大,广阔。
"维士与女":男女结伴一起逛,
# 维:发语词。
"伊其相谑":相互戏谑喜洋洋,
# 相谑:互相调笑。,伊:发语词。
"赠之以勺药":赠朵芍药毋相忘。
# 勺药:即“芍药”,一种香草,与今之木芍药不同。《郑笺》:“其别则送女以勺药,结恩情也。”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云:“又云‘结恩情’者,以勺与约同声,故假借为结约也。”
"溱与洧":溱水洧水长又长,
"浏其清矣":河水洋洋真清亮。
# 浏:水深而清之状。
"士与女":男男女女城外游,
"殷其盈矣":游人如织闹嚷嚷。
# 盈:满。,殷:众多。
"女曰观乎":女说咱们去看看?
"士曰既且":男说我已去一趟,
"且往观乎":再去一趟又何妨?
"洧之外":洧水对岸好地方,
"洵吁且乐":地方热闹又宽敞。
"维士与女":男女结伴一起逛,
"伊其将谑":相互戏谑喜洋洋,
# 将:当作相,朱熹《诗集传》:“将,当作相,声之误也。”
"赠之以勺药":赠朵芍药表情长。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描写游春的四言诗,生动展现了先秦时期郑国上巳节的民俗盛况。诗中描绘了农历三月上巳日,青年男女相约来到溱水与洧水之滨,在春光明媚中踏青游玩的欢乐场景。这一传统节日不仅蕴含着祓禊祈福的古老仪式,更成为当时青年男女自由交往、互诉衷肠的重要契机。诗歌通过清新自然的笔触,再现了先秦社会淳朴浪漫的民风民俗,体现了周代礼制下对自然人性的尊重与包容。
2. 写作手法
对比:“溱与洧,方涣涣兮。”“涣涣”这两个字极具神韵,生动地勾勒出一幅冰雪消融、桃花绽放、春水汹涌以及春风轻拂的景象。春天,确实已然悄然降临于郑国大地。“涣涣”二字以叠词形式生动描绘了春日河水融化的景象:一方面形容冰雪消融后河水丰沛流动的状态,另一方面通过声音韵律传递出春意盎然的生机。这种写法既具象又传神,使读者仿佛看到溱水、洧水在阳光下波光粼粼的画面。联想:“士与女,方秉蕳兮”以“秉蕑”(执兰草)驱邪祈福的行动,联想至上巳节祓禊的传统。象征:“士与女,方秉蕳兮”。在历经冬日严寒与冰雪封锁的沉寂后,人们宛如从蛰伏中苏醒,怀着满心的期待与喜悦,前往野外与水滨,迎接春天的温柔光临。手中那一束束嫩绿的兰草,不仅仅是这次春游的收获,更化作春回大地的生动象征。
3. 分段赏析
第一章内部隐藏着一次精巧的转换,从自然到人的过渡,以及风景向风俗的演变。诗人仅用四句便勾勒出一幅生动的风景画,同时也是一幅丰富的风俗画卷,两者紧密相连,因为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往往与自然节气息息相关。诗人吟唱道:“溱与洧,方涣涣兮。”这“涣涣”二字极为传神,描绘出一片冰雪消融、桃花盛开、春风拂面的迷人景致。春天确实已经悄然降临在郑国的土地上。在这片春意盎然的景致中,人们出现了:“士与女,方秉蕳兮”。经过一冬的严寒和冰雪的封锁,人们从蛰伏般的生活状态中苏醒,来到野外和水滨,迎接春天的到来。他们手中持有的嫩绿兰草,不仅是这次春游的收获,也是春天的象征。“招魂续魄,拂除不详”,看似带有些许神秘的色彩,但其内在的精神实质却体现了人们对冬日的告别,以及对新春时节万事如意、吉祥幸福的祈愿。任何虚幻的宗教意识,其实都源自现实生活的真切愿望。在这里,自然与人、风景与风俗的转换,通过“溱与洧”和“士与女”这两个结构相似的句式来实现,这种相似的结构引发人们的对照与联想,使得这里的转换顺理成章,丝毫不显突兀。第二章,对于成熟的“士与女”而言,他们在新春之际的祈愿无非是风调雨顺与万事如意。然而,对于年轻的“士与女”,他们的愿望则多了一项重要的内容——爱情。因为他们不仅沐浴在大自然的春天里,更处于生命中的青春韶华。于是,作品的笔触从风俗画卷缓缓转向爱情的细腻描绘,从“蕳”悄然过渡到“勺药”。事实上,这段文字的转折妙处,不仅体现在虚字的运用上。如前所述,前一层次从风景到风俗的小转折,是通过两个结构相似的句式来实现的。而此处从风俗向爱情的大转折,则巧妙地利用了“士”与“女”的相同字面:前一层的“士与女”泛指人群,仿佛常说的“士女如云”;后一层的“士”与“女”则是特指,描绘人群中某一对青年男女。尽管字面相同,对象却截然不同。这种处理使得转折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变换于无痕之间。诗意一旦转折,诗人便一气呵成,从广泛的描写聚焦到这对青年男女身上,记录下他们的呢喃细语与俏皮调笑,更突显了他们手中的芍药,这作为爱的信物与情的象征。于是,从溱、洧之滨踏青归来的众人,有的身佩兰草,有的手捧芍药,一路芬芳满溢,春意诗意盎然。尽管小小的郑国时常受到大国的侵扰,国内统治亦不甚清明,但对于普通百姓而言,这个春天的时光依然令他们感到喜悦与满足,因为手中有“蕳”,有“勺药”,更有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信心。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的动人之处,在于它完美捕捉了春天的气息和爱情的甜蜜。最精妙的是诗人用“蕑(兰)”和“勺药”这两种香草,巧妙地串联起整首诗的意境变化,首先,兰草代表着春天的到来和人们的祈福活动,芍药则象征着青年男女萌发的爱情。这两种花的交替出现,让诗歌很自然地完成了三个重要转变:从描写节日风俗转向刻画爱情故事,从描绘自然春光转向展现人生青春,从全景式的铺陈转向细腻的特写。可以说,兰草和芍药就像两个精巧的支点,撑起了整首诗的艺术结构。它们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意象,更让情感的递进显得水到渠成,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 始用“方”字,下转“既”字,继转“且”字,而复转“洵訏且乐”字、“伊其”字,诗家转折之妙,无逾于此者。
清陈继揆《读风臆补》
# 两“方”字神色飞动。
清牛运震《诗志》
# 诗中叙问答,甚奇。
清姚际恒《诗经通论》
上一篇:先秦·孟子及其弟子《鱼我所欲也》
下一篇:先秦·诗经《竹竿(籊籊竹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