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uǒ

朝代:先秦作者:孟子及其弟子浏览量:2
suǒ
xióng
zhǎng
suǒ
èr
zhě
jiān
shě
ér
xióng
zhǎng
zhě
shēng
suǒ
suǒ
èr
zhě
jiān
shě
shēng
ér
zhě
shēng
suǒ
suǒ
yǒu
shèn
shēng
zhě
wéi
gǒu
suǒ
suǒ
yǒu
shèn
zhě
huàn
yǒu
suǒ
shǐ
使
rén
zhī
suǒ
shèn
shēng
fán
shēng
zhě
yòng
shǐ
使
rén
zhī
suǒ
shèn
zhě
fán
huàn
zhě
wéi
yóu
shì
shēng
ér
yǒu
yòng
yóu
shì
huàn
ár
yǒu
wéi
shì
suǒ
yǒu
shèn
shēng
zhě
suǒ
yǒu
shèn
zhě
fēi
xián
zhě
yǒu
shì
xīn
rén
jiē
yǒu
zhī
xián
zhě
néng
sàng
ěr
dān
shí
dòu
gēng
zhī
shēng
ěr
ér
zhī
xíng
dào
zhī
rén
shòu
ěr
ér
zhī
rén
xiè
wàn
zhōng
biàn
ér
shòu
zhī
wàn
zhōng
jiā
yān
wèi
gōng
shì
zhī
měi
qiè
zhī
fèng
suǒ
shí
qióng
zhě
xiàng
wèi
shēn
ér
shòu
jīn
wèi
gōng
shì
zhī
měi
wéi
zhī
xiàng
wèi
shēn
ér
shòu
jīn
wèi
qiè
zhī
fèng
wéi
zhī
xiàng
wèi
shēn
ér
shòu
jīn
wèi
suǒ
shí
qióng
zhě
ér
wéi
zhī
shì
zhī
wèi
shī
běn
xīn

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一碗食物,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如果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接受了它。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逐句剖析

"鱼":鱼,

"我所欲也":是我所想要的;

# 欲:想要。

"熊掌":熊掌,

"亦我所欲也":也是我所想要的,

# 亦:也。

"二者不可得兼":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

# 得兼:同时得到。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 取:选取。,舍:舍弃。

"生":生命,

"亦我所欲也":是我所想要的;

"义":道义,

# 义:正义,道义。

"亦我所欲也":也是我所想要的,

"二者不可得兼":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

"舍生而取义者也":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

"生亦我所欲":生命是我所想要的,

"所欲有甚于生者":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

# 有甚于:比……更……。甚,超过,胜过。于,介词,表示比较。

"故不为苟得也":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 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故:所以,因此。

"死亦我所恶":死亡是我所厌恶的,

# 恶:讨厌,憎恨。

"所恶有甚于死者":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

"故患有所不辟也":因此有灾祸我也不躲避。

# 辟:通“避”,躲避。,患:祸患,灾难。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

# 莫:没有。,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意,不译。,如使:假如,假使。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

# 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用呢?用:采用。,得生:保全生命。,可以:能够用来。可,可以,能够。以,用来。,凡:凡是,一切。,则:连词,表假设关系,那么,就。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什么不可以做呢?

# 为:做。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

# 而:连词,表转折,但是,却。,是:指示代词,指某种办法。,由:介词,凭借,根据。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 为:做。,辟:一作“避”。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

# 是故:因此。

"所恶有甚于死者":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

# 是心:这种心。是:此,这样。心:思想。,贤者:有才德,有贤能的人。,非独:不只,不仅。非:不。独:仅。

"人皆有之":人人都有,

"贤者能勿丧耳":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 勿丧:不丧失。丧:丧失。,贤者:有才德,有贤能的人。

"一箪食":一碗食物,

# 箪:古代盛饭用的一种圆形竹器。

"一豆羹":一碗汤,

# 羹:用肉(或肉菜相杂)调和五味做的粥状食物。,豆: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形似高脚盘。

"得之则生":得到它就能活下去,

# 则:就。

"弗得则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

#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弗:不。

"呼尔而与之":如果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

# 呼尔而与之:意思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尔,用作后缀。《礼记·檀弓》记载,有一年齐国大饥荒,黔敖在路上施舍粥。有一个饥饿的人用衣袖遮面走来,黔教吆喝着让他吃粥。他说,他就是不肯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般地步的。这人始终拒绝侮辱性的施舍,后来饿死了。呼尔:呼喝(轻蔑地,对人不尊重)。

"行道之人弗受":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

# 行道之人:(饥饿的)过路的行人。

"蹴尔而与之":用脚踢给别人吃,

# 而:表修饰。,蹴:踩踏。

"乞人不屑也":就连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 不屑: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

# 辩:同“辨”,辨别。,万钟:优厚的俸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

"万钟于我何加焉":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 何加:有什么益处。何:介词结构,后置。

"为宫室之美":是为了住宅的华丽,

# 宫室:住宅。

"妻妾之奉":妻妾的侍奉

# 奉:侍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穷乏者:穷人。得我:感激我。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语气词。

"乡为身死而不受":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

# 乡为身死而不受: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乡:同“向”,先前、从前。为:介词,为了。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现在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

# 为:动词,接受。

"乡为身死而不受":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

"乡为身死而不受":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现在有人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接受了它。

"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

# 已:停止。

"此之谓失其本心":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 本心: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鱼我所欲也》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的一篇散文,源自《孟子・告子上》,孟子为使深刻的道理通俗易懂且富有趣味,巧妙运用比喻手法,以具体可感的“鱼”与“熊掌”,类比“生”和“义”,让人更直观地理解二者关系。同时,文中排比句的大量运用,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使情感表达更为强烈。此篇强调“义”高于“生”,倡导人们舍生取义。孟子认为,人应坚守善良本性,通过日常修养与教育,约束自身行为,不做违背礼义之事,这一思想堪称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的精髓。全文气势磅礴,情感真挚浓烈,文风生动活泼,充分展现了孟子雄辩滔滔、善于论辩的卓越才华,也凸显出他大义凛然的鲜明个性。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孟子及其弟子的主要作品有《孟子》。《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已佚。《孟子》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各项活动,及政治、教育、哲学、美学、伦理等学说和思想,是研究孟子思想和孟子学派的主要材料。《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南宋朱熹把《孟子》和《大学》《中庸》《论语》合称为“四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长、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直到清末都是科举必考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鱼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告子上》,是孟子依据其性善论,对人的生死观展开深入探讨的一篇代表作。文章强调“正义”比“生命”更重要,主张舍生取义。《告子》是《孟子》中的篇目,分为上、下两篇。孟子与告子同为战国时期人,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人生来便有向善的力量),告子则持不善不恶说(即人生下来本无善恶之分),《告子》以两人的论辩开篇,集中阐述了孟子关于人性、道德及相关的理论。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哲思议论文。借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选择,阐述了“义”比“生”更重要,主张人应坚守本性、舍生取义的道理。

2. 写作手法

对比:“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将“乡”时坚守道义、宁死不受的态度,与“今”时为名利放弃道义的行为对比,突出了见利忘义者“失其本心”的变化,强化了对这种行为的批判。比喻:“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用“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以“舍鱼取熊掌”的选择,比喻在“生”与“义”不可兼得时“舍生取义”的抉择,使抽象的道义取舍变得具体形象,便于理解。类比论证:“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先以日常生活中鱼和熊掌不可同时获得时,人们会舍弃价值较低的鱼而选取更珍贵的熊掌为例,再类比到生命与道义的选择上,指出当二者无法兼顾时,应舍弃生命而坚守道义。通过这种由具体到抽象的类比,将深奥的“舍生取义”道理与人们熟悉的生活情境相联系,让论证更易被理解和接受,强化了论点的说服力。排比:“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三个结构相同的句子构成排比,层层列举人们在不同利益诱惑下放弃道义的行为,句式整齐,节奏鲜明,既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又全面地揭露了见利忘义的多种表现,使批判更具力度。反问:“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以反问的语气,假设人们若“欲莫甚于生”“恶莫甚于死”,就会不择手段求生避祸,通过否定这种假设的荒谬,从反面强调“有甚于生者”“有甚于死者”的存在,即道义的重要性,语气强烈,发人深省,强化了论证效果。正面描写:“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直接点明“甚于生者”为“义”、“甚于死者”为“不义”,从正面阐述人不应为苟活而失义,宁愿赴死也不做不义之事,直白展现对“舍生取义”的坚守,情感鲜明,态度坚决。

3. 分段赏析

文章阐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观点:义比生命更重要,当义与生命无法同时兼顾时,应当舍弃生命而选择义。孟子曾说:“羞恶之心,义也。”(《孟子·告子上》)还说过:“义,路也。……惟君子能由是路。”(《万章下》)在孟子看来,自己做了坏事会感到耻辱,看到别人做坏事会感到厌恶,这就是义;义是有道德的君子必须走的正路。孟子先拿人们生活中熟悉的具体事物打比方: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要是两者不能同时得到,我会宁愿放弃鱼而选择熊掌;生命是我珍爱的,义也是我珍爱的,要是两者不能同时拥有,我会宁愿放弃生命而选择义。他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宝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这样便自然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这一主张是全篇的中心论点。孟子从三个方面论证了舍生取义的意义。第一,“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这几句的意思是:生命是我珍爱的,但还有比生命更让我珍爱的(即正义),所以我不会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让我厌恶的(即不义),所以有的灾祸我不会去躲避。这是从正面论证义比生命更珍贵,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时应该舍生取义。第二,“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这几句是说:如果没有什么比生命更让人们珍惜,那么凡是能用来保全生命的手段,哪一样不能用呢!如果没有什么比死亡更让人们厌恶,那么凡是能用来避免灾祸(死亡)的事,哪一件不能做呢!言外之意是:这样一来,人们的行为岂不是会变得无所不为、卑鄙无耻了吗?这是从反面论证义比生命更珍贵,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时应该舍生取义。第三,“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这几句的意思是:通过某种手段(指不正当的手段)就能保全生命,却有人不愿意采用;通过某种办法(指不正当的办法)就能避免灾祸(死亡),却有人不愿意去做。所以,存在比生命更让人们珍爱的(即义),也存在比死亡更让人们厌恶的(即不义);不只是贤人有这种重义之心,人人都有,只是贤人能不丧失它罢了。这是从客观事实出发,论证义比生命更珍贵,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时,有人会舍生取义。通过论证,文章开头提出的中心论点得以成立。为了让这个道理更有说服力,更容易被人接受,孟子接着用具体事例来阐释。“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箪”是古代盛饭的圆形竹篮,“豆”是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呼尔”是大声吆喝着,“蹴尔”是用脚踢着。这几句的意思是:只要得到一小筐饭、一小碗汤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就会饿死,如果轻蔑地吆喝着给别人吃,就算是饥饿的过路人也不会接受;如果用脚踢着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不屑要。《礼记·檀弓》中有一个类似的故事:“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可见,人们厌恶那种轻蔑的态度,所以宁愿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带有侮辱性的施舍。连不相识的路人和贫困低贱的乞丐都能做到这样,普通人就更不用说了。这个事例生动地表明,人们把义看得比生命更珍贵,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时就会舍生取义。在孟子看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人人都有这种重义之心,在生命和义不能同时兼顾时,人人都应该舍生取义。但在现实生活中,情况并非都是如此,有些人在穷困危急时能拒绝别人带有侮辱性的施舍,可在和平安宁的环境中却会见利忘义。文章第三段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孟子指出,社会上确实有“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有人会不问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万钟俸禄,这万钟俸禄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呢?“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是为了住房的华丽、妻妾的侍奉,还是为了让所认识的穷困朋友感激自己呢?华丽的住房、妻妾的侍奉、朋友的感激,这些都是身外之物,和生命相比微不足道。那些“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当初宁愿饿死也不愿接受侮辱性的施舍,现在却为了这些身外之物不顾廉耻,这是什么原因呢?“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认为,这种人原本也有舍生取义之心,只是后来因为贪图利禄而丧失了。孟子还警告说:“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不分辨礼义就接受俸禄的可耻行为,应该停止了。

4. 作品点评

孟子为人颇为高傲,不愿迁就、趋附权势。他曾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孟子曾在齐国担任客卿,后因与齐王意见相左,决意辞去齐卿之职返家。齐王派人挽留,提出要在都城中心为孟子修建住宅,并赠予万钟粮食作为其弟子的生活费用,却被孟子严词拒绝。(《公孙丑下》)由此可见,孟子在本篇中所说的“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是有具体缘由的,展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与气概。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章言羞恶之心,人所固有,或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宴安之时,是以君子不可顷刻不省察于斯焉。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佚名《列子引逸诗》

下一篇:先秦·诗经《溱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