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儿征辽东":我的儿子去东征高句丽,
# 征辽东:郡、国名。战国燕置郡,辖境相当于今辽宁大凌河以东。西晋改为国。十六国后燕末地入高句丽。隋大业七年至十年(611-614),炀帝三次东征高句丽。在今辽宁义县东北。,儿:一作兄。
"饿死青山下":已经在青山下活活饿死。
# 青山:在今辽宁义县东北。
"今我挽龙舟":我今日为皇帝龙舟拉纤,
# 挽龙舟:在岸上牵引帝王所乘的船。
"又阻隋堤道":被困在这千里长的隋堤。
# 隋堤:炀帝开通济渠,沿河筑堤种柳,谓之隋堤。
"方今天下饥":现如今普天下正闹饥荒,
# 方:正当。
"路粮无些小":一路上已没有多少粮米。
# 些:少量。,路粮:途中所需粮米。
"前去三千程":望前方还有长长的路程,
"此身安可保":如何能平安地返回故里?
# 安:如何、怎么。
"寒骨枕荒沙":荒沙中的寒骨令人哀叹,
# 枕:横躺。一作“惋”。
"幽魂泣烟草":幽魂野鬼在荒草中悲泣。
"悲损门内妻":家中的妻子在日夜哀伤,
# 悲损:因悲伤而瘦损。
"望断吾家老":高堂二老不见儿的影子。
# 老:长辈,老父、老母。
"安得义男儿":怎能遇到一位侠义之人,
# 男儿:仗义的男子汉。
"焚此无主尸":怜悯这不知姓名的尸体。
# 无主尸:设想自己死后,尸体无人料理。
"引其孤魂回":引领这个孤魂返回故乡,
"负其白骨归":背负这白骨回到家中去!
# 负:背,担负。
"海山记曰":《海山记》记载:
"隋炀帝大业十年东幸维扬":隋炀帝在大业十年向东巡幸扬州。
"御龙舟":乘坐龙舟。
"中道夜半闻歌者甚悲":途中半夜听到唱歌的声音非常悲伤。
"其辞曰云云":歌词内容是云云。
"帝闻其歌":皇帝听到那歌声。
"遽遣人求其歌者":立即派人寻找唱歌的人。
"至晓不得人":到天亮也没找到那人。
"帝颇彷徨":皇帝非常彷徨。
"通夕不寐":整夜无法入睡。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民间歌谣,也是一首反映劳役苦难的诗歌。通过纤夫的口吻,诉说了被迫服役、饥寒交迫的悲惨遭遇,展现了隋朝暴政下普通百姓的生存困境。诗中“饿死青山”“白骨枕沙”等直白的描述,真实记录了当时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2. 写作手法
白描:“我儿征辽东,饿死青山下”与“寒骨枕荒沙,幽魂泣烟草”以不加修饰的直白语言,逼真刻画纤夫濒死的绝望处境。诗人通过亲历细节(如“饿死”“白骨”)直接暴露暴政下的民生惨状。想象:“幽魂泣烟草”“望断吾家老”等句,通过纤夫想象死后魂魄飘零、亲人悲恸的场景(如“孤魂”“白骨归”),以虚拟的惨景强化现实压迫的残酷性。直抒胸臆:全诗以第一人称“我”控诉“征辽东”“挽龙舟”等遭遇,如“此身安可保”直陈生死忧虑,“安得义男儿”更是赤裸裸呼告,将个体悲愤转化为对统治者的集体控诉。
3. 分段赏析
诗歌开篇四句用平实的语言,通过叙述亲身经历的事实,展现了隋炀帝发动战争和巡游江都给百姓造成的苦难。“我儿征辽东,饿死青山下。”据史料记载,隋炀帝在大业八、九、十三年三次出兵高丽,其中大业八年那一次就调集了十二路大军共一百一十三万多人,在战争中丧生的士兵超过三十万。随后诗中写道“今我挽龙舟,又困隋堤道”,进一步说明百姓遭受的苦难接连不断。这里提到的“龙舟”是隋炀帝为巡游江都专门建造的大型船只,《通鉴·隋纪》中记载这种船高达四十五尺,长达二百丈,共有四层,船上设有正殿、内殿、朝堂以及其他各类建筑。诗中主人公刚刚承受了儿子被征召打仗最终饿死在外的痛苦,现在自己又被强征来拉纤,处境已经十分艰难,更令人绝望的是这次服役几乎看不到生还的希望。诗中“方今”四句细致描述了主人公面临的艰难处境:眼下各地庄稼歉收,随身携带的干粮所剩无几(“些小”),而前方还有三千里漫长路途要走。没有粮食充饥,性命实在难以保全,恐怕只能饿死在途中了。“方今天下饥”这句话表面看似平淡,实际上分量很重,它不仅仅是在说明“路粮无些小”的原因,更是将当时全国各地百姓都吃不饱饭的悲惨状况一语道破。从诗中可以看出,不只是这位唱歌的纤夫面临着“路粮无些小”、“此身安可保”的绝境,其他被迫服役的纤夫们,乃至全天下的老百姓,恐怕都难逃饿死的厄运。诗中“寒骨”四句描绘了歌者预想中自己死后的凄凉景象:我的尸骨将散落在荒凉的野地里,经受风吹雨打;漂泊在外的孤魂,只能在荒烟蔓草中哀泣。家中的妻子会因为过度悲伤而损害健康;年迈的父母也会因为日夜盼望我回家而哭瞎双眼。这样的场景实在令人心碎。虽然这只是歌者对自己死后境况的想象,但却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状况。不论是远征的士兵,还是被征发的民夫,有多少人就这样惨死在异乡,又有多少家庭因此支离破碎。歌者亲身经历过儿子饿死在青山下、全家人悲痛万分的惨剧,所以对自己死后可能遭遇的悲惨命运,描绘得格外真实可信。诗中“安得”四句道出了歌者最后的期盼。面对必死的命运和客死他乡的结局,他只求能遇到一位好心人,将自己无人收殓的尸首火化,把遗骨带回故乡,让漂泊的魂灵得以归家。歌者已不敢奢望活着回去,只求死后尸骨能够返乡,这样的愿望实在令人心酸,也反映出他处境的艰难。这既是对“义男儿”的恳求,更是对造成这一切的统治者的无声控诉。若不是隋炀帝横征暴敛、强征劳役,他又怎会落到这般田地?一个社会竟将“尸骨得归”视为莫大的幸运,可见当时是多么黑暗残酷。
4. 作品点评
这首民歌以百姓口吻直抒胸臆,痛诉隋炀帝暴政带来的深重苦难,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全篇语言朴实无华却字字血泪,情感真挚强烈,道出了民间最沉痛的控诉。
# 这首民歌以质直的语言、直赋的手法,诉说了为隋炀帝挽龙舟的苦难,控诉了无道昏君的酰乐残民。
现代作家徐应佩《先秦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
上一篇:隋·李密《淮阳感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