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壑澄清景":山峦溪谷映出清幽景色,
# 澄清:文苑作清澄。,岩壑:山峦溪谷。
"景清岩壑深":景色清幽更显山峦溪谷幽深。
"白云飞暮色":黄昏时分空中白云漂浮,
"绿水激清音":绿水激荡起清脆的声音。
"涧户散余彩":山斋的门户散发余彩,
# 涧户:指山斋门户。
"山窗凝宿阴":山窗凝结昨夜的清阴。
"花草共萦映":花草相互映照,
"树石相陵临":树木与岩石好似在比高低。
# 陵临:高下相凌。谓相颉颃,比个你高我低。
"独坐对陈榻":在斋中独坐对着陈蕃榻,
# 陈榻:陈蕃榻。典出《后汉书·徐稺传》:后汉陈蕃为太守,在郡不接宾客,唯徐稺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
"无客有鸣琴":没有来客自可弹鸣琴。
"寂寂幽山里":在寂静幽深的山里,
"谁知无闷心":谁能理解与世无争之心。
# 无闷:没有苦恼。多形容遗世索居或致仕退休者的心情。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山水寄怀诗,诗中描写了暮色中山斋的幽静景致和自然万物的清幽互动,展现了诗人独坐山中、远离尘嚣的生活境况,表达了对故人薛道衡的殷切思念,抒发了隐居清修却渴望知音的复杂情感。
2. 写作手法
对偶:诗中“涧户散馀彩,山窗凝宿阴。花草共萦映,树石相陵临”两联对仗工整,句式对称。“涧户”对“山窗”,“散余彩”对“凝宿阴”;“花草”对“树石”,“萦映”对“陵临”,不仅字数对等,词性相应,而且意义互补,层层递进。通过对偶的运用,增强了诗句节奏感,烘托出诗人清幽恬淡的情怀。情景交融:这首诗由景入情,景中含情,达到了情景相生的艺术效果。如“白云飞暮色,绿水激清音”二句,不仅描绘出暮色中流动的白云与潺潺的溪水,更以“飞”字展现云的飘逸,以“激”字突出水声的清越,使画面充满动态之美,同时暗含诗人超然物外的闲适心境。再如“涧户散余彩,山窗凝宿阴”,通过光影的明暗变化,既写出山居傍晚的幽静氛围,又含蓄传达出诗人独处时的孤寂与淡泊。
3. 分段赏析
“岩壑澄清景,景清岩壑深”,这两句采用回文句式,音调和谐,对仗严谨。诗人先写山中岩壑清幽澄澈的景色,“澄清”一词既指水色透明,又喻心境明净,“岩壑深”则展现出地势的幽邃。两句互文见意,勾画出一幅清寂深远的山林图景。“白云飞暮色,绿水激清音”,承上启下,描绘山中傍晚时分的动态景象。“白云”与“暮色”相伴,营造出日暮时分云卷云舒的景象,既有视觉之美,又显山中时光的流转。“绿水激清音”则把水流撞击发出的清脆声响融入画面,使画面动中有声,声中有景,富有生气。“涧户散余彩,山窗凝宿阴”,这两句写山居中的光影变化。“涧户”指山涧边的门窗,“余彩”是残阳的余辉,散落在门前,光色斑驳,富有诗意;“山窗”处的阴影未散,凝结不动,“宿阴”即隔夜未散之阴影。这一明一暗的描写,既表现山中昼夜交替的微妙变化,也暗示诗人静观光影、心平气和的情态。“花草共萦映,树石相陵临”,这两句继续描写山斋周围的景物,层次分明。“花草”相互缠绕,颜色交映,“树石”彼此高低错落,相互依存。诗人将自然中的细节描写得细腻生动,山中一草一木皆有情趣,透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味。“独坐对陈榻,无客有鸣琴”转入写人,点出“独坐”二字,是全诗的核心所在。“陈榻”暗示着旧时的接客之处,但如今已无人来访;虽无宾客,却有琴声相伴,这“鸣琴”或为自弹,或为意想,象征着诗人用琴音自遣、以乐调情,显现出一种自得其乐、不以孤独为苦的心态。“寂寂幽山里,谁知无闷心。”结尾二句直抒胸臆。诗人身处“寂寂”之“幽山”,四周宁静无声,然而他却并不觉得寂寞郁闷。此处“谁知”意为“无人知道”,透露出诗人内心的一份自足与淡然,也流露出不被世人理解的落寞情绪。
4. 作品点评
这组诗遣词造句极为讲究,对仗工整而精巧,如“涧户散馀彩,山窗凝宿阴”“花草共萦映,树石相陵临”等句,可清晰看出南朝诗风的影响,尤其与谢灵运、王融、吴均等人细腻清峻的写景作品一脉相承。不难看出杨素在艺术上与他们的关联,但其诗中亦自具空寂旷达的意境格调,展现出别具一格的审美追求。
# 含采不发,几无一字落蹊径中。自命之高,不知古今之有齐、梁也。江文通聊与晤对。
明末清初王夫之《古诗评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