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én
tài
qiū
yǒu
xíng

朝代:南北朝作者:编写组织者:刘义庆浏览量:2
chén
tài
qiū
yǒu
xíng
zhōng
guò
zhōng
zhì
tài
qiū
shě
hòu
nǎi
zhì
yuán
fāng
shí
nián
suì
mén
wài
wèn
yuán
fāng
:“
:“
zūn
jūn
zài
fǒu
yuē
:“
:“
dài
jūn
jiǔ
zhì
。”
。”
yǒu
rén
biàn
便
yuē
:“
:“
fēi
rén
zāi
rén
xíng
xiāng
wěi
ér
。”
。”
yuán
fāng
yuē
:“
:“
jūn
jiā
jūn
zhōng
zhōng
zhì
shì
xìn
duì
shì
。”
。”
yǒu
rén
cán
xià
chē
yǐn
zhī
yuán
fāng
mén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逐句剖析

"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

"期日中":约定在中午。

#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日中:正午时分。

"过中不至":过了中午还没到,

# 至:到达。,过中:过了正午。

"太丘舍去":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

# 舍去:丢下(他)而离开。舍:舍弃。去:离开。

"去后乃至":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 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元方时年七岁":元方当时年七岁,

# 时年:今年。时,当时、那时。,元方:即陈纪(129—199),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门外戏":在门外玩耍。

# 戏:玩耍。

"客问元方":朋友问元方:“

"尊君在不":你的父亲在吗?

# 尊君在不:令尊在不在?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不,同“否”。

"答曰":(元方)回答道:“

"待君久不至":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

# 君:对对方父亲的一种尊称。,待:等待。

"已去":现在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怒曰":朋友便生气地说道:“

"非人哉":真不是君子啊!

#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相当于“啊”。

"与人期行":和别人相约同行,

"相委而去":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委,丢下。

"元方曰":元方说:“

"君与家君期日中":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

# 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日中不至":正午您没到,

"则是无信":就是不讲信用;

# 信:信用。,则:就。

"对子骂父":对着孩子骂父亲,

"则是无礼":就是没有礼貌。”

# 礼:礼节、仪式等道德规范。,则:就是。

"友人惭":朋友惭愧,

# 惭:惭愧。

"下车引之":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

# 引:拉。

"元方入门不顾":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 顾:回头看。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刘义庆编撰的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文中记载了七岁孩童陈元方的事迹,展现出小小年纪的他通晓事理、举止从容;从另一层面劝诫世人行事当守诚信,为人需端方正直。同时也褒扬了陈元方捍卫父亲尊严的责任感与无所畏惧的品格。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世说新语》主要记载了魏晋时期名士的趣闻轶事和玄理清谈,《陈太丘与友期行》便是其中记录当时名士交往言谈的一篇。刘义庆生活的时代,宋文帝刘义隆对宗室诸王心存猜忌,为避免招来祸患,他召集文学之士,将精力寄托于文史编纂,最终整理出了《世说新语》这部以清谈内容为主的著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文言文,文章讲述了陈太丘与友人相约正午出行,友人过午未到,陈太丘先行离开,友人到来后对元方指责陈太丘,元方以“无信”“无礼”反驳友人的故事。体现了元方的聪明机智、明礼守节,也从侧面批评了友人的无信无礼,强调了诚信与礼仪的重要性。

2. 分段赏析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开篇以“期行”点明事件核心,通过“期日中”的明确时间设定,暗示后续情节的冲突根源。太丘的守时与友人的失信形成潜在对照,凸显魏晋士族对“信”的重视。“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过中不至”与“舍去”的递进描写,刻画出太丘的果决态度;“乃至”以结果反讽友人迟到的荒诞,通过动作对比强化“信”的道德价值。“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时年七岁”突显元方年幼却明理的反差,“门外戏”的动态场景为后续对话埋下伏笔,暗示其家教修养与方正品性。“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友人以敬语“尊君在不”开场,表面礼貌却暗含无礼,与后文怒斥形成性格反差,体现其表里不一的特质。“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元方以委婉措辞暗示父亲已离开,既维护父亲尊严,又暗含对友人失约的不满,展现语言智慧与克制力。“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怒”字点明情绪转折,“非人哉”的感叹与“相委而去”的指责,暴露友人粗鲁无礼、迁怒他人的品行。“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以“君”与“家君”的称谓对比,逻辑层层递进,直指友人“无信”“无礼”的本质,展现超越年龄的思辨能力。“友人惭,下车引之。”“惭”与“引”的动作描写,刻画友人知错欲改的心理变化,暗示道德感召力的存在,为故事增添教育意义。“元方入门不顾。”“入门不顾”的决绝动作,既维护家风的方正,又引发对“礼”与“恕”的辩证思考,塑造率真果敢的少年形象。

3. 作品点评

《陈太丘与友期行》短短百余字,恰似一幅工笔小品,将人物的鲜明个性与独立人格勾勒得淋漓尽致。故事在陈太丘依约先行、友人失信怒斥、元方据理反驳的情节转折中,掀起层层波澜。友人急躁的神态、元方凛然的辩驳,皆跃然纸上,每一处对话、每一个动作,都宛如神来之笔,让人物的形象丰满立体。而文字背后,元方的率真聪慧、友人的知错能改,更彰显出人性中本真坦率的光芒。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期行》与《世说新语》所载诸多文字一样,尺寸短书,细节微言,记言记事。事因人起,言由事彰,人以言传。全篇寥寥数语,但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一目了然 ,所涉人物形象鲜明。

现代张豪《何以“方正”?—重读〈陈太丘与友期〉》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南北朝·吴均《山中杂诗》

下一篇:南北朝·刘义庆《咏雪》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