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
"期日中":约定在中午。
#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日中:正午时分。
"过中不至":过了中午还没到,
# 至:到达。,过中:过了正午。
"太丘舍去":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
# 舍去:丢下(他)而离开。舍:舍弃。去:离开。
"去后乃至":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 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元方时年七岁":元方当时年七岁,
# 时年:今年。时,当时、那时。,元方:即陈纪(129—199),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门外戏":在门外玩耍。
# 戏:玩耍。
"客问元方":朋友问元方:“
"尊君在不":你的父亲在吗?
# 尊君在不:令尊在不在?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不,同“否”。
"答曰":(元方)回答道:“
"待君久不至":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
# 君:对对方父亲的一种尊称。,待:等待。
"已去":现在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怒曰":朋友便生气地说道:“
"非人哉":真不是君子啊!
#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相当于“啊”。
"与人期行":和别人相约同行,
"相委而去":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委,丢下。
"元方曰":元方说:“
"君与家君期日中":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
# 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日中不至":正午您没到,
"则是无信":就是不讲信用;
# 信:信用。,则:就。
"对子骂父":对着孩子骂父亲,
"则是无礼":就是没有礼貌。”
# 礼:礼节、仪式等道德规范。,则:就是。
"友人惭":朋友惭愧,
# 惭:惭愧。
"下车引之":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
# 引:拉。
"元方入门不顾":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 顾:回头看。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文言文,文章讲述了陈太丘与友人相约正午出行,友人过午未到,陈太丘先行离开,友人到来后对元方指责陈太丘,元方以“无信”“无礼”反驳友人的故事。体现了元方的聪明机智、明礼守节,也从侧面批评了友人的无信无礼,强调了诚信与礼仪的重要性。
2. 分段赏析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开篇以“期行”点明事件核心,通过“期日中”的明确时间设定,暗示后续情节的冲突根源。太丘的守时与友人的失信形成潜在对照,凸显魏晋士族对“信”的重视。“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过中不至”与“舍去”的递进描写,刻画出太丘的果决态度;“乃至”以结果反讽友人迟到的荒诞,通过动作对比强化“信”的道德价值。“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时年七岁”突显元方年幼却明理的反差,“门外戏”的动态场景为后续对话埋下伏笔,暗示其家教修养与方正品性。“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友人以敬语“尊君在不”开场,表面礼貌却暗含无礼,与后文怒斥形成性格反差,体现其表里不一的特质。“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元方以委婉措辞暗示父亲已离开,既维护父亲尊严,又暗含对友人失约的不满,展现语言智慧与克制力。“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怒”字点明情绪转折,“非人哉”的感叹与“相委而去”的指责,暴露友人粗鲁无礼、迁怒他人的品行。“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以“君”与“家君”的称谓对比,逻辑层层递进,直指友人“无信”“无礼”的本质,展现超越年龄的思辨能力。“友人惭,下车引之。”“惭”与“引”的动作描写,刻画友人知错欲改的心理变化,暗示道德感召力的存在,为故事增添教育意义。“元方入门不顾。”“入门不顾”的决绝动作,既维护家风的方正,又引发对“礼”与“恕”的辩证思考,塑造率真果敢的少年形象。
3. 作品点评
《陈太丘与友期行》短短百余字,恰似一幅工笔小品,将人物的鲜明个性与独立人格勾勒得淋漓尽致。故事在陈太丘依约先行、友人失信怒斥、元方据理反驳的情节转折中,掀起层层波澜。友人急躁的神态、元方凛然的辩驳,皆跃然纸上,每一处对话、每一个动作,都宛如神来之笔,让人物的形象丰满立体。而文字背后,元方的率真聪慧、友人的知错能改,更彰显出人性中本真坦率的光芒。
# 《期行》与《世说新语》所载诸多文字一样,尺寸短书,细节微言,记言记事。事因人起,言由事彰,人以言传。全篇寥寥数语,但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一目了然 ,所涉人物形象鲜明。
现代张豪《何以“方正”?—重读〈陈太丘与友期〉》
上一篇:南北朝·吴均《山中杂诗》
下一篇:南北朝·刘义庆《咏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