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ān
zhōng
shī

朝代:南北朝作者:吴均浏览量:2
shān
jiàn
lái
yān
zhú
zhōng
kuī
luò
niǎo
xiàng
yán
shàng
fēi
yún
cóng
chuāng
chū

译文

山与天相接的地方缭绕着阵阵云烟,从竹林的缝隙里看洒落下余晖的夕阳。鸟儿欢快地向房檐上飞去,洁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轻轻地飘了出来。

逐句剖析

"山际见来烟":山与天相接的地方缭绕着阵阵云烟,

# 烟:指山里面的雾气。,山际:山边;山与天相接的地方。

"竹中窥落日":从竹林的缝隙里看洒落下余晖的夕阳。

# 窥:从缝隙中看。,竹中:竹林丛中。

"鸟向檐上飞":鸟儿欢快地向房檐上飞去,

# 檐:房檐。

"云从窗里出":洁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轻轻地飘了出来。

# 云从窗里出:这句是说山上的房屋地势很高,所以云从窗户里面穿进穿出。出,飘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山中杂诗》是南北朝诗人吴均的五言古诗。诗中描绘山间日常景致,山边烟雾缭绕,透过竹林窥见落日余晖,鸟儿飞向屋檐,白云从窗间飘出。全诗运用工整对偶,句式整齐,以简洁质朴的语言勾勒画面,从视觉角度巧妙选取烟、日、鸟、云等景物,由远及近,展现深山幽居的静谧与生机。诗中不着痕迹地融入诗人对山水的热爱,以及闲居生活的恬淡心境,寥寥二十字,便将山中独特的意趣与悠然氛围呈现出来,给人以清新自然、闲适恬淡的美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

吴均(469~520),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出身贫寒却好学有俊才,为沈约所赏。初为吴兴太守柳恽主簿,后任奉朝请等职。曾私撰《齐春秋》,因武帝认为不实而书焚官免,又奉命撰《通史》,未竟而卒。吴均才气俊迈,“文体清拔有古气”,在当时文坛颇有影响,时称“吴均体”。其诗多为赠答、送别、游览之作。他的诗格调清丽,音韵和谐,属于典型的齐梁体,但语言明畅,用典妥帖,无堆砌之弊。其散文如《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等,文辞骈偶,写景如画,文笔清隽简净;其《檄江神责周穆王璧》《饼说》二文,于俳谐中寄寓不平之意。主要作品有《山中杂诗》《赠王桂阳别诗》《送柳吴兴竹亭集诗》等。明人辑有《吴朝请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山中杂诗》由南北朝诗人吴均创作。他早年仕途坎坷,因私著《齐春秋》触怒皇帝遭贬谪归乡,一度心灰意冷,萌生遁世之念。此后他云游山水,隐居于故鄣(今浙江安吉西北)。在山村幽静的环境中,他心境逐渐闲适,有感于隐居生活的安宁与自然山水的灵秀,便写下此诗,借以抒发对山水的热爱与超脱世俗的恬淡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景的五言古诗。诗中描绘了山边升起云烟、竹林中窥见落日,鸟儿飞向屋檐、白云从窗间飘出的景象。通过对山居日常景色的描写,展现出山林的清幽与闲适,表达了诗人对宁静山居生活的喜爱和悠然自得的心境。

2. 写作手法

白描:全诗以白描手法勾勒景物,不堆砌华丽辞藻,仅用“见”“窥”“飞”“出”等简单动词串联画面,如“竹中窥落日”的“窥”字,既点明视角(从竹林缝隙观望),又赋予画面灵动感,仿佛读者正随诗人目光探寻美景,让自然之美与诗人的闲适心境自然流露。动静结合:诗中巧妙融合动态与静态元素。“来烟”“落日”“鸟飞”“云出”均为动态描写(烟的流动、日的西沉、鸟的翻飞、云的飘移),但这些动态并未打破山林的静谧,反而通过以动衬静的手法,凸显环境的清幽寂静——动态景物如同点缀在静景中的音符,让寂静更具层次感。情景交融:“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诗中景物皆含诗人情感。山际烟岚、竹间落日是静景,蕴含隐居的安宁;鸟飞檐上、云出窗间是动景,透出生活的灵动。诗人将对山水的喜爱融入烟、日、鸟、云的描写中,无一字直抒胸臆,却让山居的恬淡心境随景自然流露,景与情如水乳交融,读来清新而富有韵味。点染:前两句“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先“点”出山居环境的悠远与清幽;后两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以具体景物“染”出生机与趣味。先概括环境基调,再以细节勾勒画面,点染结合,既让读者把握山居的整体氛围,又通过鲜活的物象感受其中的细腻意趣,层次分明且富有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山际见来烟”从远景切入,诗人极目望向山与天相接的边际,只见岚气云烟如轻纱般从天边缓缓飘来。“来烟”二字赋予静态的山际以动态感,仿佛青烟有了生命,正悠悠向山居靠近。这飘动的烟岚不仅渲染出山林的深邃与静谧,更通过视觉上的延伸,让读者的想象随烟岚漫入云端,仿佛置身于层峦叠嶂之间,感受到山居环境的悠远与神秘。“竹中窥落日”视角拉近,聚焦于竹林间隙。一个“窥”字堪称神来之笔,既点明诗人透过竹林缝隙观望的动作,又赋予画面以俏皮的趣味——落日的余晖透过竹叶的缝隙洒落,光斑在地面跳跃,仿佛是太阳在与诗人捉迷藏。竹林的茂密与落日的明亮形成对比,前者如绿色的帘幕,后者似金色的碎钻,一暗一明间,勾勒出山居傍晚的清幽与暖意,也暗含诗人对自然细节的敏锐捕捉。“鸟向檐上飞”将镜头移至近处的屋檐。暮色渐起时,归巢的鸟儿在檐角上下翻飞,或低吟浅唱,或振翅盘旋。“向”字既可以理解为鸟儿从远处飞向屋檐,也可看作在檐间往来穿梭。这一画面充满生活气息,鸟儿的灵动打破了山林的寂静,却非喧闹,而是一种自然的生机。诗人静静观察着这一切,笔下的鸟儿不仅是景物,更像是山居的老友,传递出一种与自然相亲的闲适与喜悦。“云从窗里出”堪称神来之笔,以夸张的想象突破物理空间的限制。站在山脚下仰望,山居的窗户仿佛与云端齐平,洁白的云朵从窗前掠过,远远望去,竟像是从窗中飘出一般。这一错觉不仅写出山居地势之高,更赋予云朵以动感与趣味,仿佛屋子本身就是云朵的居所,人与自然在此刻达成奇妙的默契。诗人以超现实的笔触,将平凡的窗户转化为连接天地的通道,让读者感受到山居生活的奇幻与超脱。

4. 作品点评

《山中杂诗》以极简笔墨构建四幅独立画面,如电影蒙太奇般串联出深山的清幽意境。烟岚飘动、落日西沉、鸟儿归檐、云出窗牖,动态景物在诗人笔下化作静态的诗意符号,以动衬静的手法让山林的寂静更具穿透力,也折射出诗人内心的澄明宁静——他摒弃杂念,与自然默默对视,在纯粹的观察中抵达物我两忘的境界。三、四句通过“鸟檐齐飞”“云窗同出”的奇妙视角,将山居的独特体验转化为新鲜的审美发现,既含对自然奇景的惊喜,又透露出远离尘世喧嚣的自得。全诗不直言情志,却让山居的清寂与诗人的淡泊浑然一体,在景物的白描中暗藏对简单本真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之美的由衷赞叹,读来余韵悠长,耐人寻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四句写景,自成一格。

清沈德潜《古诗源》

# 均文体清拔,有古气。

《南史·文学传》

# 均文体清拔有古气。

《梁书·吴均传》

# 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

南北朝沈约

# 情语不妨险诨。

明胡震亨

# 才胜商山四,文高竹林七。

明谢榛

# 吴均诗歌最主要的特色是在浓烈而质素的抒情这一点上,继承了汉魏古诗的传统。深沉的、绵绵无尽的情思,作一种内心独自式的抒发,亦写景物,而写景物不是目的,景物也不是对象,对象是内心,是心象。这就是古诗的基本表现特色。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林家骊《吴均集校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南北朝·刘义庆《杨氏之子》

下一篇:南北朝·编写组织者:刘义庆《陈太丘与友期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