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ā
tuó
wèng

朝代:南北朝作者:伽腽肭浏览量:2
nǎng
yǒu
rén
xiān
wèng
zhōng
chéng
luò
tuó
tóu
wèng
shí
shǒu
chū
chū
rén
huàn
zhī
yǒu
lǎo
lái
zhī
yuē
:“
:“
yōu
jiào
chū
dāng
zhǎn
tóu
néng
chū
zhī
。”
。”
yòng
dāo
zhǎn
tóu
shā
tuó
wèng
chī
rén
wèi
shì
rén
suǒ
xiào

译文

从前有一个人,先前把粮食存放到了瓮中。一头骆驼偷吃了瓮中的粮食,结果头被卡在里面出不来了。已经出不来了,主人因此很担忧,却无计可施。这时一位老人来到那人跟前告诉他说:“你不要发愁,我教你一个能让骆驼出来的方法。你把骆驼的头斩断,自然就能够出来了。”这个人听了随即就采纳了老人的意见,用刀把骆驼头斩断了。已经杀死了骆驼,进而又要把瓮打破才能取出粮食。这样行事的蠢人,被后人所耻笑。

逐句剖析

"曩有一人":从前有一个人,

# 曩:一作昔。从前,以往。

"先瓮中盛谷":先前把粮食存放到了瓮中。

# 瓮:一种口小腹大的盛器。,先:先前。

"骆驼入头瓮食谷":一头骆驼偷吃了瓮中的粮食,

# 食:偷吃。

"首不得出":结果头被卡在里面出不来了。

# 得:表示情况允许,有“能够”,“可以”的意思。,首:头。

"既不得出":已经出不来了,

# 既:已经。

"其人患之":主人因此很担忧,却无计可施。

# 其人患之:这个人就为此事发愁。患之:认为。省略句,应为“以之为患”。患:担忧。

"有一老父来语之曰":这时一位老人来到那人跟前告诉他说:“

# 之: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这里指那个既杀死了骆驼,又打破了瓮的人。,语:对……说。,老父:老父:老人。

"汝莫忧":你不要发愁,

# 汝:你。

"吾教汝出":我教你一个能让骆驼出来的方法。

# 吾教汝出:我教你(使骆驼)出来(的方法)。

"汝当斩头":你把骆驼的头斩断,

"自能出之":自然就能够出来了。”

"即用其语":这个人听了随即就采纳了老人的意见,

# 其:那个。,用:采纳。,即:就。

"以刀斩头":用刀把骆驼头斩断了。

"既杀驼":已经杀死了骆驼,

# 既:已经。

"复破瓮":进而又要把瓮打破才能取出粮食。

# 复:又。

"如此痴人":这样行事的蠢人,

"为世人所笑":被后人所耻笑。

# 世人所笑:被后人所耻笑。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杀驼破瓮》是古天竺高僧伽腽肭从修罗藏十二部经中抄录出的譬喻。这则寓言通过一个充满讽刺意味的荒诞故事,塑造了一个因愚昧无知而陷入困境、又因轻信他人而做出可笑举动的“愚人”形象。作品蕴含着深刻的警示意义:一方面揭示了缺乏独立思考、盲目相信他人的严重后果;另一方面告诫人们,在处理问题时必须审慎考量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和长远影响。故事以夸张的手法展现了认知局限带来的危害,具有发人深省的教育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故事开篇描绘的骆驼入瓮场景极具戏剧性。瓮本是用来盛放谷物的容器,却意外成为困住骆驼的牢笼。这种反差设计巧妙地展现了生活中可能发生的意外,同时也为后续发展埋下伏笔。主人面对困境时的无助状态,凸显了问题的棘手性,为“智者”的出现创造了戏剧性空间。骆驼因贪食而陷入困境,象征着因盲目行动而自陷麻烦的人;主人的无计可施则凸显了问题的严重性。当老人提出“斩驼头”的解决方案时,故事迎来了转折点。这个看似合理的建议实则荒谬至极,完全忽视了行为的连锁反应。老人只顾解决表面问题,却不管可能造成的更大危害。主人的反应,突显了愚昧与轻信的结合。这种“妙计”的荒诞性在于它以牺牲更大价值为代价换取小利,体现了典型的短视思维。老人所谓的智慧实际上是最愚蠢的解决方案,而主人的轻信执行则使悲剧成为必然。故事结局展现了愚昧行为的严重后果。主人不假思索地执行“妙计”,结果骆驼被杀,瓮被打破,不仅未能解决问题,反而造成更大损失。骆驼和瓮的双重损失象征着因愚昧决策而付出的沉重代价。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极具反讽意味,生动展现了盲目行动的危害。老人给出的“妙计”实际上是最糟糕的解决方案,而主人的轻信执行则使悲剧不可避免。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南北朝·庾信《重别周尚书》

下一篇:南北朝·孔稚珪《北山移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