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作十里行":男人走了十里路,
# 作:作为。,郎:郎君。
"侬作九里送":女人送了九里远。
# 侬:吴方言,我、你。当时女子自称。
"拔侬头上钗":女人拔下自己头上的钗子,
# 钗:妇女的一种首饰,由两股簪子合成。,拔:拔下。
"与郎资路用":送给男人作为路上的费用。
# 路用:路上用。路费,旅费。,资:资助。,与:给予。许与。
"有信数寄书":如果你有消息,就多写几封信回来;
# 寄书:邮寄的书信。传递书信。,数:一个一个地计算。数数。,有信:有信件时。
"无信心相忆":如果没有消息,心里也要时常想着我。
# 心相忆:心里互相回忆思念。,无信:没有信件时。
"莫作瓶落井":别像那落入井中的瓶子,
# 瓶落井:瓶子落入水井里。,莫作:不要作为。
"一去无消息":一去就再也没有音讯了。
# 消息:音信,信息。
"大艑珂峨头":那装饰华丽的大船啊,
# 峨头:峨舸(高大的船)之船首。巍峨的船头。,珂:磊珂,魁礨貌也。形容高超特出。,大艑:方言,大船。
"何处发扬州":它将要去哪里,是不是开往扬州?
# 扬州:秦、汉时称“广陵”、“江都”等,东晋、南朝置“南兖州”,周时称“吴州”。汉武帝时,在全国设十三刺史部,其中有扬州刺史部。,发:出发向。发向。
"借问艑上郎":请问船上的郎君,
# 艑上郎:大船上的儿郎。郎,对年轻男子的称呼。
"见侬所欢不":你有没有见到我所思念的那个人?
# 侬所欢:我的所喜欢的人。我所爱之人。
"初发扬州时":当初从扬州出发的时候,
"船出平津泊":船只在平津泊岸。
# 泊:停船靠岸。,平津:平静的渡口。古地名。汉时为平津邑。
"五两如竹林":船上的桅杆高耸,旌旗飘扬,像竹林一样密集,
# 五两:古代楚人的测风器。鸡毛五两或八两系于高竿顶上,籍以观测风向、风力。李善注:“兵书曰:‘凡候风法,以鸡羽重八两,建五丈旗,取羽系其巅,立军营中。’许慎《淮南子》注曰:‘綄,候风也,楚人谓之五两也。’”竹林:密集如竹林也。相寻博:相互寻找博弈。思念至深,不愿相互寻找博弈也。《读曲歌八十九首》自从近日来,了不相寻博。……近日莲违期,不复寻博子。六筹翻双鱼,都成罢去已。
"何处相寻博":我要去哪里才能找到他,与他相聚呢?
# 相寻博:相互寻找博弈。思念至深,不愿相互寻找博弈也。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五言古诗,也是一首送别诗。描写了一位楚地女子对恋人的深切眷恋,表达了女子对恋人的相思与思念之苦。
2. 分段赏析
这组诗通过四个篇章,细腻展现了一位女子的情感脉络。开篇以临别赠钗的场景切入,生动勾勒出女子送别时的眷恋不舍。第二首转为恋人远行前的嘱托,看似洒脱的“无信心相忆”,实则暗含“若有信使经过,务必多寄书信;即便暂无音讯,也切莫将我淡忘”的殷切期盼,既传递出女子的温柔深情,又巧妙为后文情节埋下线索。第三首着重刻画女子等候时的焦灼状态,每当扬州方向驶来船只,她都会迫不及待上前打听恋人消息,这一经典画面将相思之苦展现得淋漓尽致。到了第四首,诗歌深入女子的内心世界,她不禁暗自思量:船只刚离扬州时,江面桅杆林立、商贾往来匆匆,彼此哪有机会询问对方情况?这份自我宽慰,反而让思念之情更显真挚绵长。四首诗虽分两次创作,但内在关联紧密。前两首聚焦人物外在行为,分别呈现送别与嘱托的动态场景;后两首则转向内心刻画,描绘等待与思索的静态心绪。从送别时的难舍难分,到分别后的深切思念,整体叙事层层递进、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一部完整动人的情感诗篇。
3. 作品点评
宝月的四首《估客乐》在乐府诗中别具一格,凭借出色的艺术表现力令人印象深刻。作品最大的亮点,在于以第一人称视角展开叙事,生动描绘出一位楚地女子思念外出经商恋人的形象,将她内心复杂的情感娓娓道来。在语言风格上,既保持了民歌质朴自然的本色,又融入独特的个人创作特色,与叙事视角完美融合。诗中“郎作十里行,侬作九里送”很可能化用了当时的民间谚语,通过“十里”与“九里”的数字对比,含蓄地表达出女子对恋人的不舍之情。其中,“侬”作为典型的南方方言,在第一首诗中两次出现,不仅强化了第一人称的叙事效果,更增添了作品的乡土气息。“瓶落井”原是古代民间成语,常用来比喻音信断绝,而宝月在此反用其意,深刻展现出女子对爱情的执着与期待。此外,像“艑”“珂峨头”“欢”“五两”等词语,虽然现在较为少见,但在当时却是楚地百姓的日常用语。这些方言的运用,不仅让诗歌更接地气,也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立体。从艺术成就来看,宝月的《估客乐》堪称佳作。它的成功,不仅在于精妙的艺术手法,更在于对时代特征的深刻反映。南北朝时期,南方因局势相对稳定,水陆交通便利,商业贸易十分繁荣,扬州、襄阳等城市成为重要的商业中心。《估客乐》正是以这样的时代背景为依托,讲述了女子送别经商恋人的故事。这一时期的音乐文学呈现两大特点:一是楚地和吴地成为音乐文化的核心区域;二是城市音乐兴起,汇聚了大量民歌民谣。西曲歌以及由此衍生出的《襄阳乐》《石城乐》等,都是这一趋势的代表作品,而《估客乐》更是其中的典范。同时,南方经济的繁荣带动了歌妓文化的发展,许多歌妓以“妾”“婢”的身份活跃在贵族宴会上,使得清商曲辞带有浓厚的女性化色彩。《估客乐》温婉柔美的风格,恰好符合当时的表演需求和审美趋势。相比之下,齐武帝的原作因为不符合当时的题材喜好、文学风格和音乐特点,难以配合管弦演奏;而宝月的作品则精准抓住了时代特点,因此广为流传。后来,虽然陈后主、庾信、李白等诗人也写过《估客乐》,但都无法超越宝月的版本。
上一篇:南北朝·吴均《战城南》
下一篇:南北朝·王褒《渡河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