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àn
chéng
nán

朝代:南北朝作者:吴均浏览量:2
dié
xiè
qīng
wǎng
zhàn
chéng
nán
zhèn
sān
jiǔ
chóng
wéi
míng
shè
ān
jiàng
xuè
qín
wáng
wèi
jūn
zhòng
gōng
zhōng
guī

译文

战士骑着青黑色的战马,行走在去城南的路上,欲往那里参加战争。他十分英勇,曾经五次参加作战,多次突入敌军多层的包围。他的声名可比秦国名将白起,他曾经跟随秦王作战立下了不世的功勋。为了君王,他十分注重报国立功的意气,发誓如果自己没有建立功勋一定不会归来。

逐句剖析

"蹀躞青骊马":战士骑着青黑色的战马,

# 骊马:黑马。,蹀躞:小步行走的样子。

"往战城南畿":行走在去城南的路上,欲往那里参加战争。

# 畿:区域。

"五历鱼丽阵":他十分英勇,曾经五次参加作战,

# 鱼丽阵:古代作战时军队布置的阵势。

"三入九重围":多次突入敌军多层的包围。

# 九重围:形容多层的围困。

"名慑武安将":他的声名可比秦国名将白起,

# 名慑武安将:“名慑”两句:这两句借用历史上秦国的强大和白起的威名来衬托战士的英勇。武安将:指战国时期秦国名将白起,他曾被封为武安君。

"血污秦王衣":他曾经跟随秦王作战立下了不世的功勋。

"为君意气重":为了君王,他十分注重报国立功的意气,

# 意气重:倒装句法,即“重意气”,实际指重报国立功的意气。

"无功终不归":发誓如果自己没有建立功勋一定不会归来。

# 终:永远。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战城南》是南朝诗人吴均所作的一首乐府诗。此诗以战争为主题,通过描写骑马参战、历经战阵等内容,抒发了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名慑武安将,血污秦王衣”等语句也有一定的夸张成分来展现战斗的激烈和战士的英勇。诗的开篇点明参战,接着描述经历战阵,再写威名震慑和战斗的惨烈,最后表明为了意气建功不归的决心。此诗格调悲壮,诗人借描写战士的战斗经历与壮志豪情,抒发了自己期望建功立业、立功边塞的志向,生动展现了战士英勇无畏的精神和强烈的报国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

吴均(469~520),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出身贫寒却好学有俊才,为沈约所赏。初为吴兴太守柳恽主簿,后任奉朝请等职。曾私撰《齐春秋》,因武帝认为不实而书焚官免,又奉命撰《通史》,未竟而卒。吴均才气俊迈,“文体清拔有古气”,在当时文坛颇有影响,时称“吴均体”。其诗多为赠答、送别、游览之作。他的诗格调清丽,音韵和谐,属于典型的齐梁体,但语言明畅,用典妥帖,无堆砌之弊。其散文如《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等,文辞骈偶,写景如画,文笔清隽简净;其《檄江神责周穆王璧》《饼说》二文,于俳谐中寄寓不平之意。主要作品有《山中杂诗》《赠王桂阳别诗》《送柳吴兴竹亭集诗》等。明人辑有《吴朝请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边塞诗。诗中描绘了战士骑着青骊马前往城南畿作战,历经多次战斗,深入重重包围,建立赫赫战功,最后以战士内心独白展现其为君效力、无功不归的决心,表达了诗人期望建功立业、立功边塞的壮志豪情。

2. 写作手法

夸张:“名慑武安将,血污秦王衣”中,“名慑”将战士的威名进行夸大,说其能震慑像武安君那样的名将,突出战士的英勇善战;“血污秦王衣”更是通过夸张的想象,描绘出战斗的惨烈以及战士的强大战斗力,使战士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3. 分段赏析

首两句“蹀躞青骊马,往战城南畿”,以简洁的笔触点明人物与事件,“蹀躞”生动地描绘出青骊马行走时轻快矫健、跃跃欲试的姿态,暗示战士出征时的昂扬斗志,同时交代了战士骑着骏马奔赴城南战场的背景。中间四句写战斗。“五历鱼丽阵,三入九重围”,运用数字“五”与“三”,通过并置罗列的手法,高度概括了战士经历战斗之频繁、作战环境之危险,侧面展现出其在战场上冲锋陷阵、无畏无惧,于重重敌阵中往来拼杀,尽显英武善战的形象。“名慑武安将,血污秦王衣”,以夸张之笔进一步渲染战士的英勇,将其战功推向高潮,“慑”字彰显出战士威名远扬,令敌方如武安君般的名将都心生畏惧;“血污秦王衣”则通过想象或夸张的战斗场景,突出战斗的惨烈与战士的所向披靡,使英雄形象更加丰满突出。末尾两句“为君意气重,无功终不归”,以战士的内心独白作结,直抒胸臆,道出其出征的初衷与坚定决心,“意气重”表明战士看重与君主之间的恩义及自身的壮志豪情,“无功终不归”更是将其效命沙场、不立功勋誓不还乡的信念展露无遗。

4. 作品点评

这是一首描绘社会现实的诗篇,却别出心裁地融入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在歌辞中,死人开口言语,这一独特的情节正是浪漫主义手法的生动体现。整首诗的语言风格平实朴素,洋溢着浓郁的民歌韵味。作品饱含深情,情感激昂热烈,同时大胆运用新奇的想象,将叙述、抒情、议论与写景巧妙交织,展现出劳动人民卓越非凡的艺术创造力,令人赞叹不已。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南北朝·佚名《陇头歌辞三首》

下一篇:南北朝·释宝月《估客乐四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