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ǎi
sāng

朝代:南北朝作者:民歌浏览量:2
cán
shēng
chūn
sān
yuè
chūn
sāng
zhèng
hán
绿
ér
cǎi
chūn
sāng
chuī
dāng
chūn
yóu
cǎi
sāng
jìn
yǒu
fāng
chūn
姿
róng
yīng
chūn
mèi
fěn
dài
jiā
shì
tiáo
cǎi
chūn
sāng
cǎi
fēn
fēn
cǎi
sāng
zhuāng
gōu
qiān
huài
luó
qún
huān
shāo
yǎng
cán
tóu
yǎng
bǎi
qiū
nài
dāng
hēi
shòu
jìn
sāng
cháng
zhōu
chūn
yuè
cǎi
sāng
shí
lín
xià
huān
yǎng
cán
mǎn
bǎi
luó
xiù
cǎi
sāng
shèng
yáng
yuè
绿
piān
piān
pān
tiáo
shàng
shù
biǎo
qiān
huài
luó
qún
wěi
cán
huà
zuò
jiǎn
làn
màn
chéng
láo
suǒ
huò
yǎng
cán
chí
wéi
cǎi
sāng
yuē
cǎi
sāng
táng
shū
yuè
zhì
yuē
cǎi
sāng
yīn
sān
zhōu
ér
shēng
shēng
yuàn
cǎi
sāng
liáng
shí
zuò
shuǐ
jīng
yuē
shuǐ
guò
xiàn
西
nán
wéi
cǎi
sāng
jīn
chūn
qiū
gōng
nián
jìn
bài
cǎi
sāng
shì
àn
jīn
yuè
yuē
cǎi
sāng
jiù
shí
liù
rén
liáng
rén
fēi
liáng
shí
zuò

译文

蚕儿在春天三月生长,春天的桑叶正含绿。小女子一边采择春桑,一边唱着春天的歌谣。结伴嬉游的采桑少女们,一个个都像春天般明媚动人。她们的容貌与春光一样妩媚,天然丽质,无需脂粉修饰。她们用枝条系住桑枝来采摘,桑叶纷纷扬扬地落下。采桑时不用钩子,结果桑枝勾住,扯坏了紫色的罗裙。女子对情郎说咱们多养些蚕吧,一只蚕就能占满一大片地方。无奈蚕儿最后变得又黑又瘦,总是因为桑叶不够吃。三月采桑日正高,桑林下与郎幽会多美好。可不能延误养蚕事,蚕不满箔哪有丝绵袄。在阳光灿烂的盛春采桑,桑林绿叶随风翩翩摇曳。有少女攀着枝条爬到树梢,一不小心被桑枝扯坏了紫罗裙。发育不良的蚕结出茧子,松散杂乱无法抽出蚕丝。白白耗费精力却毫无收获,养蚕到底是为了什么啊。《采桑度》,一说是《采桑》。《唐书・乐志》说:《采桑》是因为《三洲曲》而产生了这样的声乐、歌辞。《采桑度》。是梁代创作的。《水经》说:黄河水流经过屈县西南的地方成为采桑津。春秋时期僖公八年。晋国的里克在采桑这个地方打败了狄人。就是说的这里。按照《古今乐录》所说:《采桑度》。以前的舞蹈是由十六个人表演。梁代则是由八个人表演。由此看来就不是梁代创作的了。

逐句剖析

"蚕生春三月":蚕儿在春天三月生长,

# 春三月:春天三月。

"春桑正含绿":春天的桑叶正含绿。

# 春桑:春天的桑叶。

"女儿采春桑":小女子一边采择春桑,

# 女儿:小女子。

"歌吹当春曲":一边唱着春天的歌谣。

# 当春曲:春天唱的歌曲。当春:正当春天。正值春天。曲:曲调。歌曲。,歌吹:歌唱吹奏。

"冶游采桑女":结伴嬉游的采桑少女们,

# 采桑女:采桑的女子。,冶游:野游;男女出外游乐。

"尽有芳春色":一个个都像春天般明媚动人。

# 芳春色:芬芳春天的颜色。芳春,芬芳春天。比喻妙龄、青春。,尽有:全部都有。有尽。有了所有。

"姿容应春媚":她们的容貌与春光一样妩媚,

# 应春媚:顺应春天的妩媚。,姿容:姿色和容色。身姿和面容。

"粉黛不加饰":天然丽质,无需脂粉修饰。

# 加饰:加以妆饰。,粉黛:傅面的白粉和画眉的黛墨,均为化妆用品。引申为妆饰。指美女。

"系条采春桑":她们用枝条系住桑枝来采摘,

# 春桑:春天的桑叶。,系条:系结枝条。用带子绑住树枝。

"采叶何纷纷":桑叶纷纷扬扬地落下。

# 纷纷:乱貌。众多貌。,何:何其。多么。,采叶:采摘的桑叶。采下的树叶。

"采桑不装钩":采桑时不用钩子,

# 不装钩:不安装钩子。,采桑:采摘桑叶。

"牵坏紫罗裙":结果桑枝勾住,扯坏了紫色的罗裙。

# 紫罗裙:紫色的轻软丝织品制作的裙子。,牵坏:(是怕)牵扯坏。挂坏。

"语欢稍养蚕":女子对情郎说咱们多养些蚕吧,

# 稍:稍许。稍微。,语欢:对所爱之人说。欢,吴方言,所喜欢之人。所爱之人。郎君。

"一头养百塸":一只蚕就能占满一大片地方。

# 百塸:一百块农田。塸:量词,用于被分隔开的一块块的农田。,一头:一只蚕。一个蚕头。

"奈当黑瘦尽":无奈蚕儿最后变得又黑又瘦,

# 黑瘦尽:黑瘦得都死尽。,奈当:奈何当。

"桑叶常不周":总是因为桑叶不够吃。

# 不周:不齐全;不周到。不周济。

"春月采桑时":三月采桑日正高,

# 春月:春季二三月。

"林下与欢俱":桑林下与郎幽会多美好。

# 俱:走在一起,在一起。,欢:吴方言,所喜欢之人。所爱之人。郎君。

"养蚕不满百":可不能延误养蚕事,

# 不满百:不满一百个蚕头。

"那得罗绣襦":蚕不满箔哪有丝绵袄。

# 罗绣襦:罗襦和绣襦。襦,短衣,短袄。罗绣,有文绣的丝罗。,那得:哪得。

"采桑盛阳月":在阳光灿烂的盛春采桑,

# 盛阳月:犹言艳阳天。旺盛阳气的月份。春天。

"绿叶何翩翩":桑林绿叶随风翩翩摇曳。

# 翩翩:飞行轻快貌。飘动貌。翩翩起舞。形容桑叶随着枝条的牵动而上下飘舞。,何:何其。多么。

"攀条上树表":有少女攀着枝条爬到树梢,

# 树表:方言,树的表面。树梢。,攀条:攀援枝条。

"牵坏紫罗裙":一不小心被桑枝扯坏了紫罗裙。

# 紫罗裙:紫色的轻软丝织品制作的裙子。,牵坏:牵扯坏。挂坏。

"伪蚕化作茧":发育不良的蚕结出茧子,

# 化作茧:化成蚕茧。茧,某些昆虫的幼虫在变成蛹之前吐丝做成的壳。,伪蚕:假蚕。【汉典】野蚕。亦指野蚕与家蚕的杂交蚕种。

"烂熳不成丝":松散杂乱无法抽出蚕丝。

# 不成丝:缫不成丝。,烂熳:烂漫,色泽绚丽。杂乱繁多貌。

"徒劳无所获":白白耗费精力却毫无收获,

# 无所获:无所收获。,徒劳:空自劳苦;白费心力。

"养蚕持底为":养蚕到底是为了什么啊。

# 底为:吴方言,何为。底,吴方言,何。,持:操持。料理,操办。

"采桑度一曰采桑":《采桑度》,一说是《采桑》。

"《唐书》乐志曰":《唐书・乐志》说:

"采桑因三洲曲而生此声苑也":《采桑》是因为《三洲曲》而产生了这样的声乐、歌辞。

"采桑度":《采桑度》。

"梁时作":是梁代创作的。

"水经曰":《水经》说:

"河水过屈县西南为采桑津":黄河水流经过屈县西南的地方成为采桑津。

"春秋僖公八年":春秋时期僖公八年。

"晋里克败狄于采桑":晋国的里克在采桑这个地方打败了狄人。

"是也":就是说的这里。

"按古今乐录曰":按照《古今乐录》所说:

"采桑度":《采桑度》。

"旧舞十六人":以前的舞蹈是由十六个人表演。

"梁八人":梁代则是由八个人表演。

"即非梁时作矣":由此看来就不是梁代创作的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采桑度》是南北朝时期的一组乐府民歌,收录在《清商曲辞》的西曲歌体系中,以江南乡村采桑养蚕的劳动为背景,打破了同期民歌多吟咏城市风情的传统。这组诗共七首,用白描手法描绘少女采桑的场景,借助“采叶何纷纷”“攀条上树表”等细节体现劳动强度,穿插“林下与欢俱”等含蓄的爱恋表达,把春情与生计困境交织展现出来。诗中“牵坏紫罗裙”刻画了劳作的形象,“伪蚕不成丝”暗指劳动的徒劳,完整记录了蚕桑生产的过程,形成劳动叙事与情感抒发并行的脉络,反映出南朝乡村女性真实的生存状况。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乐府组诗,也是一首劳动爱情题材的诗。描绘了江南少女春日采桑养蚕的劳作场景,展现劳动的艰辛与繁忙,同时巧妙融入青年男女的爱情,以劳作暗示情感,呈现南朝蚕桑生产风貌与民间生活情状。

2.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蚕生春三月,春桑正含绿”描绘春日蚕桑生长的静态画面,展现桑林的生机;“女儿采春桑,歌吹当春曲”刻画少女采桑欢歌的动态场景。一静一动,相互映衬,使画面富有层次感与活力,既呈现蚕乡风光,又凸显少女的青春朝气。情景交融:“蚕生春三月,春桑正含绿”借初春蚕桑之景,营造出生机盎然的氛围,烘托出采桑女愉快心情;“女儿采春桑,歌吹当春曲”将少女劳作欢歌的情景融合,景中含情,情因景生,生动展现蚕乡生活的美好与情趣。起兴:以“蚕生春三月,春桑正含绿”起兴,先描绘蚕乡春日桑林的景象,引出下文采桑女出场。借自然之景引发对人物活动的描写,为全诗奠定基调,同时暗含春景与少女情思的关联,委婉含蓄。渲染:“女儿采春桑,歌吹当春曲”通过描写少女采桑时边劳作边歌唱,渲染出蚕乡浓郁的劳动氛围与欢快气氛,让读者仿佛置身于热闹的采桑场景中,感受到劳动的活力与喜悦。烘托:“春桑正含绿”以饱含生机的桑树之景,烘托采桑女内心的愉悦;同时,春日美景也衬托出少女青春靓丽的形象,使人物与环境相互交融,突出诗歌的情感与意境。比喻:“绿叶何翩翩”中的“翩翩”,表面写桑叶在风中摇曳的姿态,实则暗喻劳动少女轻盈婀娜的身姿。将桑叶的动态比作少女的绰约风姿,虽未直接描写少女,却让读者通过桑叶的形象,想象出少女劳作时的优美姿态,使诗歌更具韵味。正衬:前两句“采桑盛阳月,绿叶何翩翩”描绘出阳春三月桑林绿叶葱茏、摇曳生姿的美景,以此衬托后两句中采桑少女的活泼矫健。优美的桑林景色与灵动的少女形象相互映衬,以景之美突出人之美,展现出少女在劳动中的朴素之美,增添了画面的生机与意趣。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诗的开篇两句“蚕生春三月,春桑正含绿”,用直白的语言,描绘出早春三月蚕虫初生、桑树泛绿的独特蚕乡景致。一个“含”字包含着蓬勃的春意,更为采桑姑娘的活动营造了鲜明生动的乡村蚕桑场景,为人物的出现做了铺垫。正因为存在这片满是生机的桑树,才吸引来了采桑的人。而春蚕的成长与春桑的“含绿”,又清晰地衬托出采桑女的愉悦心境。“女儿采春桑,歌吹当春曲”,借助对采桑女子神情与动作的鲜活刻画,不仅进一步强化了蚕乡的劳动氛围,还展现出养蚕女洋溢着青春朝气的欢快状态,让整个画面既体现出真实的人情韵味,又增加了浓厚的蚕乡生活气息。同时,诗中富有动态的人物描写,让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机,全诗到这里呈现出静中有动、景中含情的特点。在充满诗意与画意的描绘里,带给人美的感受。第二首:“冶游采桑女,尽有芳春色”,这两句先点出采桑女的活动与整体风貌。“冶游”一词,描绘出采桑女在田间游赏劳作的自在姿态,并非单纯的嬉戏,而是融入劳动中的灵动模样。“尽有芳春色”则以春日的芬芳与生机来形容采桑女,将人物与春天的美好意象相联结,既写出了她们如春色般明媚动人的整体气质,也暗示了她们身上洋溢的青春活力,这里运用了以景喻人的手法,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采桑女与自然相融的美。“姿容应春媚,粉黛不加饰”,进一步刻画采桑女的容貌与品性。“姿容应春媚”承接上句的“春色”,写出她们的容貌与春天的明媚相呼应,仿佛是为了契合春天的美好而展现出娇柔妩媚之态,这种美是自然天成的,与春天的生机相得益彰。“粉黛不加饰”则笔锋一转,强调她们不施粉黛、不加修饰的本真之美。这不仅突出了采桑女容貌的天然出众,更体现出她们质朴纯真的品性,在劳动场景中,这种不加雕琢的美更显珍贵,也让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第三首:“系条采春桑,采叶何纷纷”,前一句描绘了采桑女的劳动准备与动作,“系条”点明了她们为采桑所做的简单准备,展现出劳动的真实场景;后一句以“何纷纷”的疑问语气,生动刻画了采桑时叶片被纷纷采摘的景象,既写出了采桑动作的繁忙,也暗示了采桑女劳作的熟练与投入,让读者仿佛能看到桑叶被快速采摘的动态画面,充满了生活气息。“采桑不装钩,牵坏紫罗裙”,这两句进一步展现了采桑过程中的小插曲。“不装钩”说明采桑女可能为了更便捷地采摘,没有使用工具,而是直接动手,体现了劳动的质朴与随性。“牵坏紫罗裙”则通过一个具体的细节,写出了采桑时的不小心——裙摆被树枝勾坏,这个小小的意外不仅没有破坏画面的美感,反而让采桑女的形象更显真实可爱,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同时,“紫罗裙”的提及,也隐约透露出采桑女对自身服饰的在意,与劳动的粗犷形成对比,更显人物的鲜活。第四首:“语欢稍养蚕,一头养百塸”,前两句描绘了与爱人商量养蚕的情景和养蚕的规模。“语欢”体现出与心上人商议时的温馨氛围,带着生活的烟火气;“稍养蚕”说明起初或许只是小规模尝试,而“一头养百塸”则展现出实际养蚕数量之多,形成一种对比,既体现出养蚕的热情,也为后文的困境埋下伏笔,让读者感受到从期待到面临难题的转折。“奈当黑瘦尽,桑叶常不周”,这两句转而描写养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黑瘦尽”形象地写出了蚕因缺乏足够桑叶而变得瘦弱的状态,画面感极强;“桑叶常不周”则点出问题的根源——桑叶总是供应不足。一个“奈”字,流露出面对这种困境时的无奈之情,将养蚕过程中的艰辛与不易真切地展现出来,让读者能体会到劳作中的现实难题,使诗歌更贴近生活,充满真实的情感。第五首:诗歌第一句“春月采桑时”说明了采桑的季节,也成了第二句的背景。“一年之计在于春”,采桑是寒冬过后较早开展的农活。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布谷鸟声声啼叫,柳树上燕子啾啾鸣唱,春日的气息总是吸引着农家少女们结伴去采桑。“林下与欢俱”描绘的是在一片广阔的桑树林里,来采桑的女子和自己心爱的男子一同待在桑树的树荫下。这里虽然没说明男子的身份,但从他们在桑林相聚来看,这位男子大概也是个劳动者。或许,正是在这片桑林里,在他们共同劳作的过程中,彼此产生了爱慕之情。春天是劳作的季节,也是恋爱的季节。在古人眼中,“春,女感阳而思男”。少女沉浸在柔和的春光里,更向往对爱情生活的热烈追求,但她并不想因为贪恋爱情的美好而耽搁农活。“养蚕不满百,那得罗绣襦”两句,正好表达了女子的这种想法。“不满百”,指的是养蚕的数量少。“罗绣襦”,是指绣着花纹的丝绸短袄。这两句的意思是,现在要是不抓紧时间养蚕织丝,到了天冷的时候,哪里能有罗绣短袄穿呢?这两句看似用农家闲聊的语气直白说出,却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劳动是幸福生活的基础。语言虽然朴实浅显,却展现了劳动女子朴素的幸福观和爱情观。第六首:“采桑盛阳月,绿叶何翩翩”再次将读者带入采桑的场景之中。“盛阳月”点明了时间,此时阳光明媚,正是桑叶生长最为繁茂的时节。“绿叶何翩翩”中,“翩翩”一词生动地描绘出桑叶在微风中摇曳摆动的姿态,不仅展现出桑叶的动态美,更巧妙地暗喻劳动少女的绰约风姿。诗人在此以景衬人,用桑林绿叶的美好来映衬少女的美丽,虽然少女尚未直接出现在诗句中,但通过对桑叶的描写,读者仿佛能够想象出少女在桑林中穿梭,身姿轻盈、活泼灵动的画面,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和美好的审美感受。“攀条上树表,牵坏紫罗裙”与前文相呼应,进一步深入描写采摘桑叶的情景。少女为了采摘长在高处的桑叶,不顾危险,矫健地攀上树梢,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不小心被树枝牵坏了紫罗裙。这一动态描写生动地展现出少女劳动时的活泼灵动与勇敢。同时,“牵坏紫罗裙”这一细节再次出现,与前文相呼应,不仅增添了诗歌的趣味性和生活气息,也让读者仿佛能看到少女在罗裙被牵坏刹那间既惊且恼的神态,以及同伴们的嬉笑声,使诗歌的情节更加丰富,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七首:“伪蚕化作茧,烂熳不成丝”,前两句描绘了假蚕结茧后的结果。“伪蚕”点明了并非真正能吐丝的蚕,“化作茧”是其生长的一个阶段,但“烂熳不成丝”则揭示了最终的结局——茧虽然看似成形,却散乱无法抽出丝线。这里的“烂熳”形象地写出了茧的松散状态,与能成丝的正常蚕茧形成对比,既交代了伪蚕的特性,也为后文的感慨做了铺垫,让读者直观感受到这种蚕的无用。“徒劳无所获,养蚕持底为”,这两句由前文的现象引发感慨。“徒劳无所获”直接点出饲养这种伪蚕的结果——白白付出劳动却没有任何收获,简洁直白地表达出劳作后的失落与无奈。“养蚕持底为”以反问的语气,强化了这种情绪,意思是饲养这样的蚕究竟是为了什么呢?既体现出对徒劳无功的困惑,也流露出对劳动价值无法实现的惋惜,让读者能体会到劳作中的失望之情。

4. 作品点评

这组诗歌的独特之处在于将劳动与爱情巧妙交织。一方面细致刻画了劳动的艰难困苦,另一方面借劳动场景展现青年男女的情感互动。从内容占比来看,诗歌以描绘蚕家劳作生活为主,爱情元素所占比例相对较小。其中表达的情感已超越单纯的恋爱、相思范畴,更多呈现为采桑女的心声吐露,描写重心聚焦于蚕家生活,而非男女相恋的情绪。由此可见,劳动生活在这组诗歌中占据主导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南北朝·徐陵《春日》

下一篇:南北朝·庾信《望月诗》

猜你喜欢